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山龍

鎖定
紅山龍(學名Hongshanosaurus)是下白堊紀東亞鸚鵡嘴龍科恐龍。雖然只有兩個頭顱骨化石,但透過與其近親的比較,發現它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上下頜的前端有喙嘴。它是在中國遼寧省熱河組發現的完整化石之一。
中文學名
紅山龍
拉丁學名
Hongshanosau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蜥形綱
恐龍總目
亞    目
角足亞目
鸚鵡嘴龍科
紅山龍屬
侯氏紅山龍
分佈區域
內蒙古赤峯市
發現者
you, xu, et wang
發現時期
2003
生存時期
白堊紀早期
食    性
草食
總    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下    目
角龍下目 Ceratopsia

紅山龍分佈範圍

侯氏紅山龍的幼體化石。 侯氏紅山龍的幼體化石。
紅山龍是以中國東北部的古代紅山文化來命名,紅山文化也是居於紅山頭顱骨化石的發現地附近。 [1] 

紅山龍物種學史

唯一已命名的物種:侯氏紅山龍(H. houi),是為紀念負責保存該標本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侯連海教授而命名的。屬及種名都是由古生身學家尤海魯徐星汪筱林2003年命名的。
紅山龍的正模標本是一個幼體的頭顱骨,除了部份右邊及上頜尖端之外,其他部份都完整的保存下來。頭顱骨約有5釐米長。後來發現了一個更大的成體頭顱骨,差不多有20釐米長。它的頭顱骨很像近親的鸚鵡嘴龍,但有幾處的差異而足以成立不同的屬。紅山龍的頭顱骨比鸚鵡嘴龍的較低,眼窩呈橢圓形,而非圓形。
紅山龍 紅山龍
紅山龍在最初描述中被分類在鸚鵡嘴龍科之內,但一直沒有進行親緣分析。此科下的另一屬恐龍是鸚鵡嘴龍。鸚鵡嘴龍科是極為基底的角龍下目。另一個較為廣泛的新角龍類包括了所有比鸚鵡嘴龍科更衍化的角龍下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