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圓尾鸌

鎖定
紅圓尾鸌(學名:Pterodro mamagentae)是鸌科、圓尾鸌屬海洋鳥類。成鳥體重400-580克,體長約38釐米。中等大小,深棕灰色和白色海燕。頭部、頸部、上胸、上半身、上翅、尾部大多呈均勻的棕灰色。下胸、腹部、尾下白色。翅下呈棕色,初選時顏色較淺。黑色鈔票。粉紅色的腿。腳近端粉紅色,遠端黑色。這種中等大小的海燕有棕灰色的頭部、頸部和上胸部,下體為白色。翅膀的底面是棕色的。它有黑色的喙和粉紅色的腿。
棲息於查塔姆羣島南部高原的森林,直至內陸5千米處,在茂密森林的高大樹木和樹蕨下繁殖。它們的飛行速度相對較慢,通常飛行在中等高度,即使在強風中也會進行短曲線和滑翔。主要通過飛行進食,將喙浸入水中,同時在波浪上方低空飛行。不會潛水,也很少降落在水面上。主要以魚和魷魚以及甲殼類動物為食。該物種僅產於新西蘭查塔姆島,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據信在1970年代重新發現之前已經滅絕了100多年。
中文名
紅圓尾鸌
拉丁學名
Pterodroma magentae
別    名
紅紫圓尾鸌
外文名
英文 Magenta Petrel, Chatham Island Taiko
法文 Fardela taiko, Petrel taiko
毛利文 Taiko
國際瀕危等級
極危(CR)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鸌形目
鸌科
圓尾鸌屬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Giglioli & Salvadori, 1869)

紅圓尾鸌動物學史

紅圓尾鸌是查塔姆羣島的特有物種。紅圓尾鸌被認為已經滅絕。引入島嶼的掠食性哺乳動物是罪魁禍首。但在特定地點發現的骨頭也表明毛利人為了食物而對這種物種進行了密集的狩獵。查塔姆羣島的森林砍伐是造成這些物種下降的另一個原因。1978年,紅圓尾鸌在這些島嶼的西南部被重新發現。十年後,第一個築巢洞穴被發現。1999年,也就是重新發現該物種的20年後,人們又發現了23個洞穴。該物種的迴歸進展緩慢,2004年有120只個體,其中包括15個繁殖對。由於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這個小種羣正在緩慢增加。 [1] 

紅圓尾鸌形態特徵

紅圓尾鸌體長38-40釐米,翼展102釐米,體重450克。成鳥整體羽毛呈深灰色和白色。頭部和上體,包括翅膀和尾巴,呈深棕灰色。下體白色,但頸部和上胸部顏色較深。有些個體的下頦上有一個白點。翅膀的下面是深灰棕色。尾巴下面是白色。在深色頭部,喙基部和前額周圍的羽毛顏色稍淺。鳥喙和眼睛周圍的區域是黑色的。黑色的喙粗壯且明顯呈鈎狀,有明顯的管狀鼻孔。眼睛深棕色。腿呈暗粉色,膜質和腳呈黑色。兩性都很相似。幼鳥與成鳥相似,但其外觀取決於羽毛的亮度。 [1] 

紅圓尾鸌棲息環境

紅圓尾鸌經常出沒於查塔姆羣島南部高原的森林,直至內陸5千米處。它們在茂密森林的高大樹木和樹蕨下繁殖。經常在斜坡或山谷底部靠近水道的地方築巢。 [1] 

紅圓尾鸌生活習性

行為:紅圓尾鸌在冬季分散到太平洋中,存在於從塔斯曼海到南美洲、智利海岸以及熱帶海洋中。它們的飛行速度相對較慢,通常飛行在中等高度,即使在強風中也會進行短曲線和滑翔。該物種僅在查塔姆主島上繁殖。在繁殖季節,它們會到數千公里範圍內的棲息地南部和東部覓食。
聲音:紅圓尾鸌在飛行時會發出長長的呻吟聲,“ooooorr”或“uuuur”。它們在海上通常很安靜,但在地面或飛行中,會發出高亢的叫聲“oor-wickoor-wick”,尤其是在夜間飛越繁殖地時。可以聽到從洞穴深處傳來吱吱的叫聲。
食性:紅圓尾鸌主要通過飛行進食,將喙浸入水中,同時在波浪上方低空飛行。不會潛水,也很少降落在水面上。主要以魚和魷魚以及甲殼類動物為食。該物種經常獨自出海捕魚,不跟隨漁船。魷魚主要在夜間捕撈。 [3] 

紅圓尾鸌分佈範圍

紅圓尾鸌以前廣泛分佈於新西蘭的查塔姆島,現在僅限於該島西南部森林茂密的圖庫山谷。 [4] 
紅圓尾鸌分佈圖 紅圓尾鸌分佈圖 [4]

紅圓尾鸌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9月至翌年6月,11月下旬或12月初開始產卵,紅圓尾鸌單獨築巢或散居。在森林樹木或蕨類植物下自己挖的洞穴中築巢。巢穴位於茂密森林下的泥炭土中,用喙和腿在泥炭土中挖出的洞穴中,距離海洋內陸最遠5千米。通常連續幾年使用同一個築巢地點。它們會像其他圓尾鸌一樣進行空中表演,但這些行為需要更多信息。圓尾鸌在茂密的森林下1-3米長的洞穴中築巢。它們形成長期的一夫一妻制配對關係,雌性產下一枚白色的卵。孵化持續約52天,雙方共同孵化並餵養雛鳥。雛鳥出生時覆蓋着灰色或棕灰色的絨毛,3個月後就會離開巢穴,然後獨立。雄性大約4歲左右,雌性大約6歲左右就會返回羣體。 [1] 

紅圓尾鸌保護現狀

紅圓尾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極危(CR)。 [2] 

紅圓尾鸌種羣現狀

該物種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因為預計過去60年來其種羣數量下降了80%以上,目前仍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但數量正在緩慢增加。由於集約化管理,紅圓尾鸌的數量正在緩慢增加。將雛鳥轉移到安全區域並利用叫聲吸引成鳥前往繁殖地已被證明是有效的。2012年,估計總種羣數量約為150或200只,其中包括80至100只成年鳥類。記錄到的築巢洞穴約有20個。 [1-2] 
1978年,紅圓尾鸌在新西蘭查塔姆島西南角被重新發現,距其首次在海上採集已有111年(Crockett 1994年)。它在莫里奧裏丘陵中的流行表明它曾經很常見,但在歷史上經歷了大規模的衰落(Imber et al. 2005年)。1994年,僅已知有4對繁殖對,儘管懷疑其他配對仍未被發現,而且此時種羣數量仍在下降。2004年的調查表明,該種羣共有120只個體,其中包括15個繁殖對(2005年)。據瞭解,從1987-1988年到2000年,只有16只雛鳥長出了羽毛,但在2002年,共有7只雛鳥長出了羽毛。到2006年,已有35個活躍的洞穴,估計有25個繁殖對,以及11只已知的雛鳥,使自1987年以來羽翼豐滿的雛鳥總數達到63只(Stephenson 2006年)。據信在2009/2010繁殖季節共有17對產卵(C. Miskelly in litt. 2008, 2010年)。 [2] 
2007-2011年間,共有59只雛鳥從查塔姆島南部的Tuku自然保護區成功轉移到附近的Sweetwater保護公約,並在那裏成功地長出了羽毛(2016年)。奧塔瓦點周圍的近海水域(距種羣近海1-2千米)被認為對於非繁殖者訪問種羣和夜間求偶期間非常重要(Imber等人,2005年)。根據2008-2012年使用地理定位器的最新跟蹤結果(2016年),已知其海上活動範圍從塔斯曼海延伸到南美洲整個南太平洋。在繁殖季節,鳥類主要在查塔姆羣島南部和東南部覓食; 然後,它們在非繁殖季節廣泛分散,範圍從塔斯曼海到南美洲西海岸(G. Taylor in litt. 2012年)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