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喉雉鶉

鎖定
紅喉雉鶉(學名:Tetraophasis obscurus):是雉科、雉鶉屬的走禽。體長44-54釐米。上體大都褐色,頭頂與兩側深灰,頭頂與枕羽中央有黑褐色縱紋。飛羽暗褐色,羽緣具白色和棕色端斑。中央一對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外側尾羽灰裼色具黑褐斑,近端部為深黑色,羽端純白。頦、喉、前頸至尾下覆羽紅栗色,胸腹褐灰色,胸羽具黑褐色縱紋,腹羽雜以淡黃和棕色。
棲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針葉林、灌叢及裸岩地帶。通常單獨或成對出現,在森林線附近的空曠地區覓食。善於在地面上行走和奔跑,也善於在山谷間滑翔,但飛翔能力較差。以植物根、莖為食。中國的特產物種,分佈於甘肅、青海、西藏東部、四川和雲南西北部。為留鳥
(概述圖參考來源: [6] 
中文名
紅喉雉鶉 [5] 
拉丁學名
Tetraophasis obscu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雞形目
雉科
雉鶉屬
紅喉雉鶉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Verreaux, 1869)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2]  [7] 
外文名
Chestnut-throated Partridge, Verreaux's Monal-Partridge

紅喉雉鶉形態特徵

紅喉雉鶉雄性成鳥鼻孔羽黑色;額白,各羽端黑;頭頂和枕部深栗色,雜以黑色或淡橄欖綠的灰色點斑;眼後具1條散黑斑的白色縱帶,伸展到後頸;眼下左右各有1條同色縱帶自額開始,通過眼角,延至頸側,並與喉的後部相連。耳羽深栗色。背、腰、尾上覆羽均為栗色,具清晰而有規則的黑色橫斑,眼下左右各有1條同色縱帶自額開始,通過眼角,延至頸側,並與喉的後部相連;各羽具狹窄的淡灰色羽端;外側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干狹形白色橫斑和羽端,中央1 對尾羽慄棕色,雜以黑色蟲蠹狀細斑,並具7-8條黑和棕白並列的橫斑;大、中、小覆羽棕褐或慄褐色,具黑色蟲蠹斑或塊斑,並雜以白色羽幹紋;初級飛羽暗褐色,外側雜以淡栗色邊緣;次級飛羽暗褐,外側具有不規則黑斑的淡棕色寬闊橫斑,羽端亦淡棕色。頦、喉黑色,邊緣圍以白色縱帶;胸與兩肋均淺栗色,具黑色橫斑和白色或棕白色羽端,胸羽更雜以白色羽幹紋;腹羽均呈黑、白相間的橫斑,形成耀眼的斑駁;尾下腹羽淡棕栗色,具寬闊的白色羽端和狹窄的黑色次端斑。 [3]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體色較暗鈍,不鮮豔。鼻孔羽毛不成黑色,而與額同為淡慄棕色,具黑斑,眼後縱帶淡黃綴白;頦、淡棕黃色,羽端沾黑,其周圍不具白色縱帶。 [3] 
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跗蹠褐色。 [3] 
大小量度:體重♂938克,♀720-840克;體長♂450毫米,♀440-540毫米;嘴峯♂26-28毫米,♀23-27毫米;翅♂207-215毫米,♀197-200毫米;尾♂153-175毫米,♀150-160毫米;跗蹠♂54-55毫米,♀53-54毫米。(注:雄性-♂;雌性-♀) [3] 

紅喉雉鶉棲息環境

棲息於亞高山地帶的種類,生活的自然環境也很嚴酷,主要是海拔3000-4500米之間的高山針葉林上緣和林線以上的杜鵑灌叢地帶。冬季有時也下降到海拔略低的針闊葉混交林帶。在冷杉林、灌木叢、草坡和岩石地區生存。 [3]  [4] 

紅喉雉鶉生活習性

紅喉雉鶉通常單獨或成對出現,在森林線附近的空曠地區覓食。善於在地面上行走和奔跑,也善於在山谷間滑翔,但飛翔能力較差,一般很少起飛,遇到敵害時常常首先逃到灌叢中躲避,只有少數情況下是從一個山坡滑翔向另一個山坡。它們的羽色和周圍環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護色。性情膽怯怕人,休息時多躲避在灌叢中,晚上在較大的灌木上棲息。 [3] 
叫聲是沙啞的喉音,類似氣泡和吱吱聲的有力混合,當受到驚擾時,會發出強烈的鳴叫。 [4] 
一般沒有比較固定的覓食場所和行動路線,多為隨機取食,活動範圍也不太大。對高山的自然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喜歡在小溪邊飲水。主要以植物為食,喜歡啄食松樹、野薔薇、委陵菜、野燕麥、針茅、貝母、青稞等植物的球莖、塊根、草葉、花和種子,在繁殖期,也吃少量昆蟲補充食物。食物隨季節不同而變化:4-5月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根塊,8-9月的食物中有大量貝母,9月以後吃漿果、果實、種子等。 [3]  [4] 

紅喉雉鶉分佈範圍

為中國的特產種,主要分佈於四川西部的康定至巴塘,青海玉樹以南至雲南西北部,西至西藏的芒康、察雅、江達、昌都、類烏齊、左貢、波密、林芝、米林、朗縣等地。 [3] 
紅喉雉鶉分佈圖 紅喉雉鶉分佈圖 [2]

紅喉雉鶉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每年的5-6月間,這時大多成對活動,有時也能見到仍然結成小羣的亞成體。營巢多在峭壁岩石下的洞穴或灌木、雜草叢中的地面上。地面巢比較簡陋,只是岩石邊的一個淺坑,內有少量羽毛。紅喉雉鶉巢的大小為直徑13-24釐米,深3.5-7.0釐米。每窩產卵3-7枚,卵的顏色為淡黃色到暗褐色,布有紅褐色斑點和斑塊,大小為44-52×32-34毫米,重量為23-24克。孵卵由雌鳥承擔,它的警覺性比較高,如果有人接近時,就會立即從巢中飛走,還會發出一串驚叫聲。待危險解除後,它才返回巢中,繼續孵化。而其他的自然因素,如雨、雪,甚至較大的冰雹等都不能使雌鳥離巢。 [3] 
剛出殼的雛鳥嘴為黑褐色,虹膜栗色,腳黃褐色,全身披着絨羽,頭頂、頸的上部為栗色,頭的兩側各有一條淡黃白色的縱紋,下體喉部為污白色,其餘均為淺灰褐色。初生雛鳥的量度為全長96-125毫米,嘴峯長9-10毫米,翅長50-55毫米,尾長25-28毫米,跗蹠長24-28毫米。雛鳥出殼後不久就能隨親鳥離巢覓食,遇到危險時,雌鳥首先一邊驚叫,一邊逃離,雛鳥隨即四散奔逃,很快鑽進草叢或巖縫之中,直到危險過後,雌鳥返回,發出召喚聲時,它們才從隱匿處走出。 [3] 

紅喉雉鶉保護現狀

紅喉雉鶉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5] 

紅喉雉鶉種羣現狀

全球物種數量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道該物種相當普遍(del Hoyo等人,1994年)。趨勢理由:儘管很常見,但由於棲息地退化,種羣數量略有下降(del Hoyo等人,1994年)。 [2] 
在中國四川北川、寶興兩地的密度分別為每公頃0.05只和每公頃0.07-0.08只(1993年)。由於棲息地的海拔都比較高,地形、地貌的限制,使種羣間並不能形成連續的分佈,再加上來亞高山地帶人類的經濟活動日益頻繁,使其生存的環境受到越來越多的威脅和破壞,偷獵和揀拾鳥卵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影響正常的繁衍,對這種珍禽的保護工作還應進一步加強。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