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喉吸蜜鸚鵡

鎖定
紅喉吸蜜鸚鵡(學名:Charmosyna amabilis)羽色鮮豔,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
中文名
紅喉吸蜜鸚鵡
外文名
Red-throated Lorikeet
別    名
紅喉吸蜜
拉丁學名
Charmosyna amabil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鸚形目
鸚鵡科
亞    科
吸蜜鸚鵡亞科
Chalcopsitta屬
紅喉吸蜜鸚鵡
分佈區域
斐濟
命名者及年代
E.P. Ramsay, 1877
保護狀況
IUCN極危

紅喉吸蜜鸚鵡外形特徵

紅喉吸蜜鸚鵡 紅喉吸蜜鸚鵡
紅喉吸蜜鸚鵡身長18公分(7吋)。鳥體為綠色,胸部、腹部、翅膀內側覆羽、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下巴和喉嚨為紅色,並帶有黃色細窄的滾邊延伸到喉嚨;耳羽帶有藍綠色條紋狀;大腿深紅色,尾巴上方綠色,尖端帶有黃邊,內側橄欖黃色;鳥喙橙色,虹膜黃色。幼鳥喉嚨的黃邊並不明顯,大腿為深藍灰色,鳥喙帶有黑色。

紅喉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紅喉吸蜜鸚鵡 紅喉吸蜜鸚鵡
紅喉吸蜜鸚鵡主要棲息於海拔120米到1200米之間的雨林區、高大的次生植被區、森林的邊緣地帶;偶爾也會前往鄰近森林的花園等地活動。它們平時大多單獨或是成對活動,有時候會組成最多5只的小羣,偶爾會聚集20只左右的數量於花朵盛開的樹上覓食;因為偏好在濃密的樹冠活動,加上羽色所提供的掩護,因此非常難以被發現,但是當它們飛行到其他樹上的時候則很容易被看見,因為這些鳥會發出高頻的叫聲;平時在樹上會用鳥喙作工具,相當靈活的懸吊於枝葉間接近花朵覓食;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尖鋭的叫聲,很容易看到。
食物:紅喉吸蜜主要以花蜜、花朵、花粉等為食。

紅喉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斐濟島的維提利兀(Fiji islands of Viti Levu)、瓦努阿萊武(Vanualevu)、歐瓦勞(Ovalau)、塔韋烏尼島(Taveuni)。
斐濟元 斐濟元
斐濟2013年發行的新版斐濟元中,這種斐濟特有的紅喉吸蜜鸚鵡為5元鈔的正面主圖。 [1] 

紅喉吸蜜鸚鵡繁殖方式

由於已經極度瀕危,許久沒有人見過它們的蹤跡,因此不管在野外或是人工豢養方面都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參考。

紅喉吸蜜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極危(CR)。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