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粵雅堂叢書

鎖定
《粵雅堂叢書》是由伍崇曜出資編輯,譚瑩校勘編訂,於1850年至1875年在廣州刊刻的叢書,彙輯魏至清代著述,凡3編30集185種1347卷,為清末最有影響的綜合性大型叢書
書    名
粵雅堂叢書
作    者
譚瑩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叢書

粵雅堂叢書內容簡介

晚清重臣、藏書大家張之洞曾説:“刻書必須不惜重費,延聘通人,甄擇秘籍,詳校精雕,其書終古不廢,則刻書之人終古不泯,如歙之鮑,吳之黃,南海之伍,金山之錢,可決其五百年中必不泯滅。” 其中將粵人伍崇曜與安徽歙縣以輯刻《知不足齋叢書》而聞名的鮑廷博、江蘇吳縣以輯刻《士禮居叢書》而著稱的黃丕烈以及江蘇金山縣以輯刻《守山閣叢書》而名世錢熙祚並稱,而伍氏以輯刻《粵雅堂叢書》為世人稱讚。
每書均附跋文,敍述此書源流與作者生平。有道光光緒間南海伍氏刊本。 [1] 

粵雅堂叢書作者簡介

伍崇曜,原名元薇,字紫垣,生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卒於同治二年(1863年)。其先世由閩遷粵,祖父國瑩創設廣州十三行之一的怡和行。伍氏歷三代憑着十三行的壟斷經營,躋身世界級富豪,據説其家產總和,比當時朝廷的國庫收入還要多。
鴉片戰爭前夕,伍家的勢力日愈膨脹,躍居各商行首位,是十三行商的總代表。在鴉片戰爭前的禁煙運動和戰爭期間,由於伍崇曜是中英交涉的主要中介者,曾代表兩廣總督與英國侵略者議和,被道光帝“著加恩以道員,不論雙單月歸部選用”並“賞給三品頂帶”,受清廷又賜布政使和榮祿大夫銜,是為嶺南名重一時的“紅頂商人”。
參考資料
  • 1.    吳楓主編,簡明中國古籍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05月第1版,第8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