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粵農民工博物館

鎖定
2011年十月中旬,農民工博物館選址定為白雲區馬務村,該博物館計劃於2012年8月底前建成並正式開館迎客,將是全省第一個農民工博物館。白雲區政府正會同市“三舊”辦加快制定農民工博物館建設及馬務村整治(包括村容村貌和周邊環境整治等)工作方案。
中文名
粵農民工博物館
地理位置
白雲區馬務村
類    別
農民工
竣工時間
2012年8月

粵農民工博物館17條村投票選址

201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提出建農民工博物館的構想後,廣州率先響應,擬在市內選取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原則保留其原貌,集中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工的生產生活發展狀況及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貢獻,留下城市快速發展的印記。
2011年8月份,全市包括白雲區馬務村、槎龍村在內的17條“城中村”進入備選名單,並由市“三舊”辦在其官方網站上以公投方式徵求公眾意見。17條備選“城中村”中,馬務村公眾認可度最高,得票率高達27%,遠超其他“城中村”。

粵農民工博物館借建館推進城中村改造

廣州市“三舊”辦表示,建農民工博物館更重要的是探索一種“城中村”改造模式,即不大拆大建,儘量保留原有風貌,通過綜合整治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改善村居環境。如打通交通道路和消防通道,實現“三線”下地和“雨污分流”等。

粵農民工博物館爭議:大學生質疑

上月底開始向市民開放的廣州農民工博物館,引起了一名曾“卧底”富士康打工的大學生的關注。昨日下午,他寄信致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申請進一步公開農民工博物館建設工作規劃及徵集展品的具體信息。
這名大學生叫祥子,就讀於中山大學,已是大三。他在“十一”國慶假期期間參觀了農民工博物館,他希望這座博物館能融入更多真實的農民工生活,讓更多的市民與城市建設者關注這羣弱勢羣體。昨日下午,祥子以特快專遞的形式,向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寄送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申請公開廣州市農民工博物館建設工作規劃以及博物館徵集到的展品信息。祥子告訴記者,按照規定,廣州市建委必須要收到申請後的15個工作日內就申請作出答覆,他希望對方能及時做出回覆。
祥子還計劃本週末組織一批農民工參觀農民工博物館,然後結合農民工的感受再寫一封關於博物館的建議信,到時連同工友一同前去廣州市建委遞交建議,他希望此舉能夠得到廣州市政府對農民工羣體的重視,讓博物館成為一個市民瞭解真實農民工生存的窗口。
對話當事人
希望展現農民工艱難的一面
記者:為什麼要申請公開農民工博物館的建設工作規劃及展品的具體信息?
祥子:希望能讓更多的市民瞭解整個博物館的建設全貌,申請徵集展品的具體信息是希望政府信息透明化,讓每一個徵集到的展品都能讓我們看到它所代表的農民工生活。
記者:你參觀農民工博物館最初的動機是什麼?
祥子:去年我曾經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廠打過五六天的工,體驗了一回農民工的生活與工作,那次的經歷對我觸動很大。後來我知道農民工有自己的博物館,感到欣慰的同時還希望這個博物館能真實地體現農民工的生活、工作。
記者:參觀博物館後你有什麼建議?
祥子:我感覺到農民工博物館目前所展示的信息不夠全面,例如只展現了農民工生活、工作逐漸改善的一面,以及簡單地陳列政府對農民工的政策優待、農民工所鑄造的城市價值,而農民工在被拖欠工資、工傷維權、工廠苛刻對待等方面的困境更應該在博物館中展現給廣大市民。另外體驗農民工生活、工作這一互動環節在該博物館體現得不夠多。我建議可以增加一些讓市民體驗流水線工作的互動,或者是一些更加具體的農民工生活。這樣才能讓市民感受到真實的農民工羣體,彰顯農民工博物館的意義所在。

粵農民工博物館大學生“挑刺”獲穗建委邀談

因質疑廣州農民工博物館“沒反映最真實的農民工羣體”,中山大學大三學生祥子致信廣州市建委,申請公開農博館建設信息。昨日,他收到了回覆。下午4時,在馬務村農民工博物館內,他攜3名農民工,與市建委等六部門傾談,現場建言農博館建設。
祥子帶3名農民工朋友赴約
這是第一次與政府部門人員面對面,祥子略有些緊張,時間倉促,他來不及充分準備。臨行時,他換上在富士康“卧底”時留下的工裝,約上3名在佛山的農民工朋友一同前往。因上次突遇閉館,他未能將與工友準備的建議信交給館方,此次,他特意準備了10份,準備現場遞交。昨日的座談會上,來自廣州市建委、文廣新局、人社局、白雲區政府和農博館管理方等部門的10餘名負責人到場,迴應祥子“挑刺”。
廣州市建委將一封《告知書》交予祥子簽收,上面告知,農博館建設由白雲區農博館建設工作綜合協調辦公室實施,展品信息由市人社局負責,建議其向兩個部門諮詢。
市建委:“你的建議我們會考慮”
“農民工博物館主體應放在農民工本身,博物館沒有把他們個體的遭遇表現出來”,祥子提出,這些問題才是市民應該看到的。“或許市民會有點沮喪有點失望,但這樣更能瞭解農民工本身”。他還對維權、所徵集展品的處理等表達意見,並將自己的建議信一一送到各負責人手中。
“你的建議我們會考慮”,“我覺得都挺有道理”,“我們會加大宣傳力度”,對祥子的建議,市人社局展品徵集負責人一一回應。座談會上,來自廣州市建委、人社局和白雲區政府的3名負責人相繼表態。
祥子表示,希望政府真正將視角投向農民工本身,而他自己,也會保持關注。

粵農民工博物館廣州農民工博物館展品選擇受質疑

一封封農民工寄回家的書信、一件件農民工用過的物件、一個個農民工南下打工的生活工作場景……日前,位於廣州市白雲區馬務村的農民工博物館正式開館。該館共陳列了5000件反映農民工歷史變遷的展品,主辦方表示,廣州希望以農民工博物館的方式向這座城市的建設者致敬。然而有關人士注意到,博物館的展品缺少農民工與資方的抗爭和曾受到的委屈,比如欠薪、孫志剛事件等內容,認為其展出的內容有所偏頗。
館方表示,並沒有刻意迴避過任何事件,展品的選擇和增加會聽取各方意見,日後會不斷完善。
記者在該館看到,展出的內容非常豐富。館方從3萬多件候選展品中選出5000件作為展品,分有四層樓、十個章節展現。一層為專題展廳,復原了製衣廠和製鞋廠場景;二層以時代沿革、制度變遷為縱軸,展示農民工現象孕育、發生、發展的過程。三、四層是 “體驗與服務”,主要是有關勞動和社保法律法規等專題展示。一位年輕的參觀者表示,看後更懂得父輩的艱辛,更珍惜現在的生活。
也有農民工參觀後提出,儘管展品都羅列出了國家相關政策的變遷,但並沒有將政策變化的背景事件展現出來,例如雖然列出了國家廢止了收容遣送制度,但隻字未提這背後的“孫志剛事件”。64歲的農民工遊木春曾為該館捐出各種版本的暫住證10本,但僅有一本被選為展品,“只展出一本怎麼能代表這段令人痛心疾首的歷史呢?”他説。
曾為農民工的劉先生表示看完感觸很大,“資料較全面,看得出有關政府部門確實付出了很多,但反映農民工生活艱辛方面的資料不多,農民工這個羣體承受了城市很多異樣的目光。現在農民工欠薪的問題比較嚴重,但我看完展覽,沒有發現有關欠薪的展品。”
據悉,中大醫學院大三學生陳偉祥曾致信廣州市建委,要求公開博物館建設工作規劃及徵集產品的具體信息,並提交建議信,他希望讓更多真實因素走進農民工博物館,並建議在未來博物館二期建設中融入更多的體驗環節,讓市民能親身感受流水線上的辛苦。
展品徵集辦主任張寶穎告訴本報記者,博物館由廣州市政府投資,由白雲區政府負責管理,企業從中參與。“現在前期的工作結束,已經移交給白雲區區政府管理。至於下一步怎麼完善,要等市政府來決定。”他説。
對於展品挑選的標準,農民工博物館副館長馮耀波告訴本報記者:“對整個農民工發展進程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或對整個農民工的政策改變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的,我們都會考慮將之列入展品範疇。”同時他表示,展品是由專門的專家小組選定,由於時間比較緊,很多展品都還是初步判斷。

粵農民工博物館博物館:孫志剛事件或將考慮進農博館

陳偉祥認為,“農博館應該成為一個瞭解農民工歷史的窗口,展品應該更多地考慮農民工個體的故事和遭遇,比如孫志剛事件、暫住證改居住證等標誌性事件。國家針對農民工的政策越來越好,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工的切身感受很重要,應該得到體現。再者,現在他們仍然面臨困難,也有必要透過農博館,來引起社會關注。”陳偉祥表示,農博館還應充實體驗場景,“農民工的工作環境很辛苦,如果有一條生產線,或者創設一些情景,能讓參觀者實地體驗,才能真正實現參觀者與農民工的理解。”
農博館展品徵集辦公室主任張寶穎表示,陳偉祥的建議他們會充分考慮。“我們一共收集了35000多件藏品,圖片、文字、視頻是21000多件,實物是11000多件,同時,我們還恢復了4間宿舍,一個洗澡間,一個飯堂,也有普通人故事的展現,包括廣州市第一個積分入户的農民工,父女兩代打工、留守兒童等,我們展現出來的,可能與你期望的有些差距,接下來,我們可以和農博館創意團隊溝通,充分吸取你的建議。”張寶穎也坦承,生產線一旦拆解下來後,要再運作起來,也有一點實際困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