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粘山藥

(中藥)

鎖定
粘山藥,中藥名。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粘山藥Dioscorea subcalva Prain et Burkill的塊根。植物粘山藥,分佈於我國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具有健脾祛濕,補肺腎之功效。主治脾虛食少泄瀉,消渴,肺結核,跌打損傷。
中文學名
粘山藥
別    稱
牛尾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粘狗苕、粘芋《貴州藥植目錄》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百合目
薯蕷科
薯蕷屬
粘山藥
分佈區域
我國雲南、貴州、廣西等地
採收時間
秋、冬季
用    量
內服:煎湯,25-50g
外    用
搗敷

粘山藥入藥部位

塊根。

粘山藥性味

味甘,性平。

粘山藥歸經

入肺、脾、腎經。

粘山藥功效

健脾祛濕,補肺腎。

粘山藥主治

脾虛食少泄瀉,消渴,肺結核,跌打損傷。

粘山藥相關配伍

治肺結核,粘山藥根芽十個,百合四錢。共搗爛,加蜂蜜適量蒸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粘山藥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50g。
外用:搗敷。

粘山藥炮製

採集加工:秋、冬採收塊根,洗淨曬乾。

粘山藥形態特徵

植物粘山藥,別名近光薯蕷。纏繞草質藤本。塊莖圓柱形,垂直生長,表面生有鬚根,新鮮時斷面白色。莖有曲柔毛,老後逐漸脱落近無毛。葉片卵狀心形或圓心形,長4.5-11釐米,寬4-13.5釐米,頂端漸尖或尾尖,表面無毛,背面有疏毛或無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2-6朵組成小聚傘花序,少數單生,若干小花序再排成穗狀花序,長3-12釐米,通常2-3個着生葉腋,被疏柔毛或無毛;苞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急尖,長1.5-2毫米,有紅棕色斑點;雄蕊6,花葯揹着,內向,花絲與花葯等長或略長。雌花序穗狀,長4-14釐米;苞片三角狀披針形,有紅棕色斑點;花被裂片狹卵形或長圓形,頂端稍鈍,長約2毫米;花柱基部略膨大,柱頭3裂。蒴果三稜狀倒卵形或三稜狀長圓形,長1.5-3-釐米,寬1-1.6釐米,全緣或淺波狀,排列較密;種子2枚,着生於每室中軸中下部,有時1 枚不發育,種翅薄膜質,向蒴果頂端延伸成寬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粘山藥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

粘山藥相關論述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治肺結核。粘山藥根芽十個,百合四錢。共搗爛,加蜂蜜適量蒸吃。”
[1-3] 
參考資料
  • 1.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 下》: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