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粗須白甲魚

鎖定
粗須白甲魚(學名Onychostoma barbatum S. Y. Lin, 1931)是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白甲魚屬的一魚類,分佈於亞洲中國,體長可達17.6釐米,棲息在岩石底質的河流。
中文名
粗須白甲魚
拉丁學名
Onychostoma barbatum (S. Y. Lin, 193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亞    目
鯉亞目
鯉科
亞    科
䰾亞科
白甲魚屬
粗須白甲魚

粗須白甲魚形態特徵

背鰭iii-8;胸鰭i-17~18;腹鰭i-9;臀鰭iii-5。側線鱗44 6-7.5/5-V 45;背鰭前鱗14-15.第一鰓弓外側鰓耙17~29。下嚥齒3行,2 .3 .5~5. 3.2。鰾2室,前室呈長橢圓形.後室稍長?腸管較長,為標準長的2.0--3.0倍。腹腔膜黑色。標準長為體高的3.5--4·5倍,為頭長的3.8~4.0倍.為尾柄長的5.5~6.8倍.為尾柄高的4.7~11.0倍。頭長為吻長的2.5~3. 3倍,為眼徑的3.5~4 .5倍,為眼間距的2.5~5.0倍。體延長,側扁,腹部圓。頭較短小,略呈三角形.吻短.前端鈍.吻皮向下垂.蓋住上唇基部。口下位,橫裂狀,略呈弧形。下頜前緣為角質邊緣。下唇短,唇後溝中斷.僅在口角處存在。具須2對,吻須甚短小,口角須粗長.眼中等大,位於頭側上方.眼間較寬.凸起呈弧形。鰓孔大,鰓耙短,排列稀疏。下嚥齒細小,呈匙狀,末端稍彎曲。背鰭較寬,外緣內凹,最末一根不分枝鰭條較細,柔軟.起點距吻端比至尾鰭基為近。胸鰭小.末端稍尖,後伸達胸、腹鰭起點的1/2處。腹鰭外緣斜截.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後,約與第1、2根分枝鰭條基部相對,末端後伸不達肛門。臀鰭外緣斜截狀,末端後伸不達尾鰭基部。尾鰭深分叉,上、下葉等長,末端尖。尾柄稍細.側扁。肛門靠近臀鰭起點。鱗片稍小.腹鰭基部具狹長的腋鱗。側線完全,平直,後伸達尾柄中部。身體背部為灰黑色,腹部黃白色,體側為灰黑色或灰白色,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背鰭外緣為黑色條紋。各鰭為灰色。 [1] 

粗須白甲魚生活習性

白甲魚大多棲息於水流較湍急、底質多礫石的江段中,喜遊弋於水的底層。每年雨水節前後成羣溯河上游,立秋前後則順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處亂石堆中越冬。常以鋒利的角質下頜鏟食岩石上的着生藻類,兼食少量的搖蚊幼蟲、寡毛類和高等植物的碎片。攝食強度最大是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節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攝食。3冬齡達到性成熟,產卵期較長,長江流域為4-6月,珠江流域為2-3月。產卵場多為礫石及沙灘的急流處,卵附着在水底礫石上進行孵化。
白甲魚是長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經濟魚類之一。生長速度較快,1-3齡較顯著,3冬齡魚平均為37.1釐米,平均體重達1.14公斤,3冬齡以後增長較緩慢。常見個體為0.25-2公斤,最大個體達6.5公斤。它在產區的捕獲物中所佔比重較大,肉細嫩,味鮮美,在市場中,除長吻鮠、鯰、銅魚外,與鯉、倒刺䰾等同居於大眾所喜食之魚類。此魚很有可能發展成山谷水庫的飼養對象。

粗須白甲魚分佈範圍

白甲魚分佈於長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