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粗棘印尼豪豬

鎖定
粗棘印尼豪豬(學名:Hystrix crassispinis):體型肥大,頭小、眼小,四肢短粗;背部與尾部生有長而硬的棘刺,此係防禦天敵的重要器官;頭骨較細小,顴弓不外擴,而鼻腔卻甚膨大;有20枚齒根很淺的牙齒。以棘刺聞名,棘刺有保護禦敵作用,遇敵時棘刺豎立抖動,發出“沙沙”聲響,緊急時能後退,再有力地撲向敵人將棘刺插入其身體。
棲息于山坡、草地或密林中。洞居。夜間活動,並常有一定路線。走起路來棘刺相互摩擦有聲。植食性。每年繁殖1次,1胎2仔。棘刺可做飾物、牙籤和釣魚用的浮子等,肉鮮嫩味美,可供食用。
分佈於文萊達魯薩蘭國、印尼和馬來西亞。
中文學名
粗棘印尼豪豬
拉丁學名
Hystrix crassispinis
別    稱
厚脊豪豬、婆羅洲小豪豬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齧齒目
亞    目
豪豬亞目
豪豬科
豪豬屬
粗棘印尼豪豬
命名者及年代
Günther, 1877
英文名稱
Thick-spined Porcupine
英文名稱
Bornean rattle porcupine

粗棘印尼豪豬形態特徵

粗棘印尼豪豬
粗棘印尼豪豬(5張)
粗棘印尼豪豬體長18-43.釐米,背部羽簇可以生長到17.78釐米,體重達1.5-3千克左右。體型肥大,相比身體顯得頭小、眼小,具玫瑰花瓣狀的蒼白的耳朵。四肢短粗;頭骨較細小,顴弓不外擴,而鼻腔卻甚膨大;有20枚齒根很淺的牙齒。以身上有棘刺而著稱,直生而向後彎曲,背部、臀部和尾部都生有粗而直的黑色相間紡捶形棘刺,此係防禦天敵的重要器官;棘刺比較容易脱落,抵禦敵害的典型姿勢就是將身體背向對方。這些刺可以發出簌簌、嘶嘶聲或嘎嘎作響的噪音。 [1] 
它們的短毛皮是棕色或灰色,腹部、頸部和腿的內側顏色淺淡。有一些身體或面部有小的白色斑塊。 [1] 

粗棘印尼豪豬棲息環境

生活在森林,草原和婆羅洲島的種植園。它可以在丘陵地區可達1200米的海拔生存。甚至可以生活在人類的花園和後院。與許多其他本土齧齒動物一樣,在農田蔓延和啃食莊稼。 [1] 

粗棘印尼豪豬生活習性

粗棘印尼豪豬是食草動物,以各種各樣植物的根、鱗莖、水果和漿果為食。最喜食瓜果、蔬菜、芭蕉苗和其他農作物。豪豬在塑造地方性職務的多樣化和擴散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印度豪豬挖洞可促使許多植物的種子發芽。在農業區,它們吃花生、土豆、南瓜等農作物。非洲的豪豬還能吃對家畜來説有毒的植物。有些掃尾豪豬能夠爬樹,吃各種樹上的果子。
豪豬能很熟練地用前爪處理食物,使勁把食物“釘”在地上,用力把它咬碎吃掉。通常情況下,豪豬單獨覓食,儘管有時它們也三三兩兩地一起吃東西。它們偶爾也吃骨頭,會將骨頭帶到洞裏,用以磨牙或吸收裏面的磷酸鹽。 [2] 

粗棘印尼豪豬分佈範圍

分佈於文萊達魯薩蘭國、印尼和馬來西亞。 [3] 
粗棘印尼豪豬分佈圖 粗棘印尼豪豬分佈圖

粗棘印尼豪豬繁殖方式

交配行為通常由雌性首先發起,雌性會主動接近雄性,將尾巴和臀部抬起,剛毛指向雄性。然後雄性會從後面爬到雌性的背上進行交配。幼崽出生在底下洞穴系統中由草隔開的巢室裏,出生時它們非常早熟;全身毛髮覆蓋良好,眼睛能夠睜開,不久之後覆蓋的硬毛能夠變成硬刺——對母豪豬來説這是比較幸運的,因為出生之後幼崽的毛才會變硬。
新出生的小豪豬體重在300-330克之間,9-14天后可以吃固體食物。儘管它們還要由母豪豬照顧13-19周,但是出生4-6周後它們開始自己覓食。豪豬每窩產崽數量比較少,一窩生1-3只,野生豪豬每個夏天只生1窩。 [1-2] 

粗棘印尼豪豬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粗棘印尼豪豬種羣現狀

該物種數量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粗棘印尼豪豬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