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粗根蕁麻

鎖定
粗根蕁麻(學名:Urtica thunbergiana Hand.-Mazz.)是雙子葉植物綱 蕁麻科蕁麻屬的植物,多年生草本,具長而粗的木質化根狀莖。莖自基部多出,下部粗達1釐米,高60-150釐米,四稜形,下部的刺毛較密,上部的則較稀,並有向上傾的細糙毛,具多數短分枝。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在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2000米至25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灌叢中,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1] 
中文名
粗根蕁麻
拉丁學名
Urtica thunbergiana Hand.-Mazz.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蕁麻目
蕁麻科
蕁麻族
蕁麻屬
分佈區域
中國雲南大理地區
喜馬拉雅蕁麻組

粗根蕁麻形態特徵

粗根蕁麻線稿圖
粗根蕁麻線稿圖(2張)
多年生草本,具長而粗的木質化根狀莖。莖自基部多出,下部粗達1釐米,高60-150釐米,四稜形,下部的刺毛較密,上部的則較稀,並有向上傾的細糙毛,具多數短分枝。 [3] 
葉草質或薄紙質,三角狀卵形,較小的常長圓狀卵形,長5-11釐米,寬2.5-6釐米,先端鋭尖或短漸尖,基部截形或淺心形,邊緣生9-11枚粗牙齒,有時莖中部葉有重牙齒,上面幹後變褐黑色,疏生糙伏毛,下面幹後變淺褐綠色,在脈上疏生細糙伏毛,兩面幾乎無刺毛,鍾乳體細點狀,密佈於兩面,基出脈5,上部一對伸達上部齒尖,側脈2-3對;葉柄1-7釐米,疏生刺毛和密生上傾的細糙伏毛;托葉合生,草質,幹後變棕褐色,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10毫米,先端常2淺裂或鋭尖,被微柔毛和鍾乳,有縱肋數條。
雌雄異株或同株(雄序生下部葉腋,雌序生上部葉腋);花序圓錐狀,長過葉柄,序軸疏生細糙伏毛和刺毛。雄花近於無梗,在芽時直徑約1.2毫米,開放時徑約2毫米;花被片4,合生至中下部,裂片卵形,外面疏生微柔毛,退化雌蕊近碗狀,幹後褐色;雌花小近無梗,長約0.4毫米。
瘦果寬卵形,長約1毫米,稍扁,熟時淡褐色,表面有明顯的疣點;宿存花被片4,內面的二枚與果近等大,橢圓狀卵形,草質,幹後變棕黑色,邊緣薄,淡褐色,外面的二枚較內面的短3-4倍,近圓形,外面被細硬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 [1] 

粗根蕁麻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000-2500米灌叢中。 [1] 

粗根蕁麻分佈範圍

特產於中國雲南大理地區。 [1] 

粗根蕁麻主要價值

該種莖皮纖維可作代麻或制人造棉原料。 [1] 
【功效】:祛風除濕、平肝解痙、解毒。
【主治】: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筋骨疼痛、四肢拘攣、腰膝疼痛等。 用於肝陽上亢、頭痛、眩暈。以及小兒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等症。用於蕁麻疹、毒蛇咬傷。
【性味歸經】:辛、苦,温。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克。 [2] 

粗根蕁麻物種區別

該種與咬人蕁麻類似,但莖和葉柄具向上傾的細糙伏毛,葉草質,邊緣具9-11枚粗牙齒,鍾乳體常細點狀和具不同的地理分佈區可以區別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