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槁

(樟科樟屬植物)

鎖定
米槁(Cinnamomum migao H. W. Li)是樟科、樟屬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灰黑色,開裂,具香味。芽小,卵珠形,老枝近圓柱形,纖細,幼枝略扁,具稜,淡褐色,葉互生,葉片卵圓形至卵圓狀長圓形,先端急尖至短漸尖,基部寬楔形,兩側近相等,堅紙質,上面無毛,邊緣略內卷,羽狀脈,細脈網狀,葉柄纖細,花未見。果序圓錐狀,腋生,果球形,果託高腳杯狀,果期11月。
分佈於中國雲南東南部及廣西西部。生長在海拔約500米的林中。
米槁各部位均可提取樟腦和龍腦等揮發油,果實不僅是解酒和順氣的良藥,而且是製取冰片的重要原料,被譽為中國貴州珍貴的苗藥。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米槁
拉丁學名
Cinnamomum migao H. W. Li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樟目
樟科
樟屬
米槁
命名者及年代
H. W. Li,1978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米槁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20米;樹皮灰黑色,開裂,具香味。芽小,卵珠形,芽鱗寬卵形,外被灰白微柔毛。老枝近圓柱形,纖細,干時紅褐色,有縱向條紋,無毛,幼枝略扁,具稜,淡褐色,被灰白微柔毛。葉互生,卵圓形至卵圓狀長圓形,長4.5-16釐米,寬2.5-7釐米,先端急尖至短漸尖,基部寬楔形,兩側近相等,堅紙質,干時上面黃綠色,稍光亮,下面灰綠色,晦暗,兩面沿中脈及側脈多少帶紅色,上面無毛,下面被極細的灰白微柔毛或老時變無毛,邊緣略內卷,羽狀脈,中脈直貫葉端,兩面凸起,側脈每邊4-5條,弧曲,近葉緣處消失,兩面多少明顯,側脈脈腋上面不明顯隆起下面腺窩不明顯,細脈網狀,在放大鏡下隱約可見;葉柄纖細,長1.3-3釐米,腹凹背凸,近基部被極細的灰白微柔毛。
花未見。果序圓錐狀,腋生,着生在幼枝中下部,長3.5-7.5釐米,具梗,總梗長1-4釐米,與各級序軸被極細的灰白微柔毛。果球形,直徑1.2-1.3釐米,鮮時綠色,干時黃褐色;果託高腳杯狀,長約1.2釐米,頂部盤狀增大,寬達1釐米,具圓齒,下部突然收縮成柱狀,基部寬約1.5毫米,外面被極細灰白微柔毛和縱向溝紋。果期11月。 [2] 

米槁近種區別

米槁近於黃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 (Jack) Meisner)和八角樟Cinnamomum illicioides A. Chevalier),與後者區別在於側脈脈腋腺窩不明顯,果及果託均較小;與前者區別在於果較大,直徑1.2-1.3釐米,果託高腳杯狀,頂部盤狀增大,寬達1釐米,具圓齒,外面被極細的灰白微柔毛,幼枝及花序被極細的灰白微柔毛。 [2] 

米槁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雲南東南部及廣西西部。生長在海拔約500米的林中。 [2] 

米槁繁殖方法

米槁播種

應選擇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排水良好、較庇廕的山坡下部的緩坡生荒地或經消毒的農田作苗圃地。圃地深翻,多犁多耙,施足基肥,於2月中旬至3月下旬進行條播。播種前,將貯藏的種子再一次精選,並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小時,洗淨晾乾即播。條距20釐米,播幅15-20釐米,覆土1.5-3釐米。定苗時,以每米播種溝內保留20-25株為宜,並適時澆水追肥。採用此方法,種子發芽出土成活率平均可達到63.7%,平均苗高可達到46.7釐米,平均地徑可達到0.43釐米。 [3] 

米槁扦插

選擇經營條件較好的蔭濕農田為苗圃用地,扦插前先對圃地進行深翻細耙和消毒處理,並施放3千克/米充分腐熟的圈肥,按1.2米寬開廂使牀面寬達1米,步道寬0.2米,牀面高出步道10釐米,然後在廂面上鋪放厚8釐米的山地碎細的黃心土即可進行插穗扦插。插穗於晚秋隨採隨插,採用當年生的半木質化枝條為插穗:插穗長8-12釐米,有1個頂芽帶2片當年新發的葉片。用濃度為10×10-6千克GGR6浸泡插穗基部。株行距為10釐米×15釐米,即扦插密度為67株/米。插穗插入土中5-7釐米,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並在霜降至雨水時用塑料薄膜進行矮蓬覆蓋保温。適時進行除草追肥和病蟲害防治。採用此方法,米槁扦插成活率平均達71.3%,平均生根數達12.8條/株,年平均苗高可達57.5釐米,年平均地徑達0.95釐米。 [3] 

米槁栽培技術

選擇適宜的栽培區:米槁喜愛土壤肥沃和濕熱的氣候。根據其生態習性,應以板岩、變餘砂岩、砂頁岩發育的海拔在400-600米的紅壤或黃紅壤溝谷地帶為造林地。造林地塊的年均氣温應在17.3-20.5℃之間,降雨量在1200-1613毫米之間,年均空氣相對濕度>80%為宜。
移苗栽植技術:對選定的造林地塊禁止煉山,以免導致水土流失。在整地時,對原生林木予以保留,以利於造林後增加森林植物的多樣性。整地按60釐米×60釐米×40釐米的規格挖坑,表土與心土分開堆放,每穴施放農家肥25千克與表土混均後回填,再覆心土填平。水源條件優越的地方,可進行灌水踏實或待降雨淋溶半個月後即可進行移苗栽植。容器苗植苗不分季節,一年四季均可移栽,裸根苗應在冬至至翌年驚蟄前植苗。栽植時剪除部分或全部葉片以及離地面30釐米以下的側枝,並適當修剪過長的主根。苗木高度超過1米時,可離地徑50釐米處截去主幹,適當修去過長的主根蘸漿栽植。栽植後水源條件方便的地方應噴澆定根水,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幼林撫育技術:米槁幼林撫育採用3年5次撫育的方法進行,宜在生長高峯和旱季將到之前進行中耕除草和深翻擴穴。一般第一年7-8月進行1次,第二、三年分別進行2次,即4-5月和7-8月各進行一次撫育。撫育管理時應結合中耕除草施適量尿素或複合肥,並將刀撫割灌的雜草覆蓋在樹盤上,以起到防風保温保濕,削弱雨水對樹盤的直接打擊,使土壤疏鬆透氣和增加有機質含量,提高樹盤土壤的地力,促進米槁幼樹旺盛生長。 [3] 

米槁主要價值

米槁各部位均可提取樟腦和龍腦等揮發油,果實不僅是解酒和順氣的良藥,而且是製取冰片的重要原料,被譽為中國貴州珍貴的苗藥。 [3] 

米槁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4] 
參考資料
  • 1.    米槁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6-11]
  • 2.    中國植物誌編委.中國植物誌,第31卷[M].科學出版社.1982:176-178
  • 3.    江興龍,潘俊鋒,何茂琦.貴州米槁的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林業調查規劃.2005年,第4期:104-108
  • 4.    米槁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1-06-18]
  • 5.    米槁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