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古爾·戈麥斯

鎖定
米古爾·戈麥斯(Miguel Gomes),1972年2月20日出生於葡萄牙里斯本,葡萄牙導演、編劇。
1999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Entretanto》。200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該得的臉》。2006年,擔任劇情短片《萬物之頌歌》的導演。2008年,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可愛的八月》上映 [8]  。2012年,執導劇情電影《禁忌 [7]  ,該片獲得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競賽單元。2015年,自編自導自導劇情電影《一千零一夜第一部:不安之人 [1]  ,該片入圍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週獎,獲得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電影獎 [1]  。2021年,執導劇情電影《蘇瓜日記》 [2] 
中文名
米古爾·戈麥斯
外文名
Miguel Gomes
別    名
米格爾·戈麥斯
國    籍
葡萄牙
出生地
葡萄牙里斯本
出生日期
1972年2月20日
星    座
雙魚座
職    業
導演、編劇
代表作品
該得的臉
可愛的八月
禁忌
一千零一夜第一部:不安之人
一千零一夜第二部:淒涼之人 展開
主要成就
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阿弗雷德·堡爾獎
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競賽單元
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提名)

米古爾·戈麥斯演藝經歷

米古爾·戈麥斯
米古爾·戈麥斯(6張)
1999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Entretanto》。
200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該得的臉》。
2006年,擔任劇情短片《萬物之頌歌》的導演。
2008年,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可愛的八月》上映 [8] 
2012年,執導由勞拉·索維拉爾安娜·莫雷拉特蕾莎·馬德魯加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禁忌 [7]  ,該片入圍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競賽單元。
2013年,執導紀錄短片《救贖》。
2015年,自編自導自導劇情電影《一千零一夜第一部:不安之人 [1]  ,該片入圍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週獎,獲得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電影獎 [1]  ;同年,擔任劇情電影《一千零一夜第二部:淒涼之人》的導演 [4]  ;此外,還執導了劇情電影《一千零一夜第三部:迷醉之人 [3] 
2021年,執導由卡里託·科塔主演的劇情電影《蘇瓜日記》 [2] 

米古爾·戈麥斯主要作品

米古爾·戈麥斯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21年
《蘇瓜日記》
電影
2018年
《Sertão》
電影
2015年
《一千零一夜第三部:迷醉之人》
電影
2015年
《一千零一夜第二部:淒涼之人》
電影
2015年
《一千零一夜第一部:不安之人》
電影
2013年
《救贖》
短片
2012年
《禁忌》
電影
2008年
《可愛的八月》
電影
2008年
《Carnaval: à procura de Paulo Moleiro》
短片
2006年
《萬物之頌歌》
短片
2004年
《該得的臉》
電影
2002年
《Kalkitos》
短片
1999年
《Entretanto》
短片

米古爾·戈麥斯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21年
《蘇瓜日記》
電影
2015年
《一千零一夜 第三部:迷醉之人》
電影
2015年
《一千零一夜 第二部:淒涼之人》
電影
2015年
《一千零一夜 第一部:不安之人》
電影
2012年
《禁忌》
電影
2008年
《可愛的八月》
電影
2004年
《該得的臉》
電影
2002年
《Kalkitos》
短片
1999年
《Entretanto》
短片

米古爾·戈麥斯剪輯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5年
《一千零一夜 第三部:迷醉之人》
電影
2015年
《一千零一夜 第二部:淒涼之人》
電影
2015年
《一千零一夜 第一部:不安之人》
電影
2012年
《禁忌》
電影
2008年
《可愛的八月》
電影
2004年
《該得的臉》
電影
2002年
《Kalkitos》

米古爾·戈麥斯參演電影

    • 一千零一夜第1部:不安之人2015

      導演
      米格爾·戈麥斯
      主演
      克里斯塔·法亞特
    • 葡萄牙修女2009

      導演
      尤金·格林
      主演
      Leonor Baldaque

米古爾·戈麥斯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影視類
  • 2015    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電影獎[1]     一千零一夜第一部:不安之人    (獲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

米古爾·戈麥斯人物評價

電影《禁忌》是一部巧妙天才的作品,令人絕望的悲劇和充滿能量的喜劇並存,有聲和默片共存,一部從頭到尾的黑白片 [5]  。該片是一個類似《走出非洲》的婚外情故事,卻被導演米古爾·戈麥斯賦予了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他獨特的處理方式讓故事前後的戲劇性變得更加凸顯,默片式的畫面,文學性的旁白幾乎貫穿了全片。這種充滿懷舊感的影像風格很適合這樣一個深鎖在記憶深處的愛情禁戀,整部電影在形式上很大膽創新,頗具實驗色彩和懷舊情懷 [6]  。而且,他喜歡和現實做遊戲,拒絕將虛構和紀錄區分開來,更願意講述 “慾望和物質事物之間的反差矛盾”。他在一種近乎消失的電影形式(殖民地敍事)中,通過一種近乎消失的器材(膠片),展示了一個近乎消失的社會 [5]  (《新京報》、新浪娛樂綜合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