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籠紗格

鎖定
籠紗格詩鐘為兩字鍾題,其創作規則是:換去(隱去)成語或成句中的題面字,加上必要的輔字或説明,剪裁成句。
此格力求迫出隱去之字,達到隱而著、藏而顯的效果。
中文名
籠紗格
別    名
碧紗籠
換    去
成語或成句中的題面字
加    上
必要的輔字或説明
效    果
隱而著、藏而顯的效果
類    型
古詩

籠紗格名稱

籠紗格的取名,當本自"碧紗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記載:王播少孤貧,寄食僧寺,倍受冷遇;後來做了官,重到故地,只見昔日題壁詩句,均被僧人用碧紗籠罩。感慨之後,寫了二首七絕,其一的末二句是:
二十年來塵撲面
如今始得碧紗籠
另外,宋吳處厚《青箱雜記》記載了類似的一件事:魏野寇準曾同遊僧寺,均有題詠;後又同至,只見寇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魏詩則塵昏灰封,此時魏野尷尬的樣子,可想而見。同遊的一位官妓,比較聰明,連忙用衣袂去拂拭,魏野就自我安慰地吟道:
若得常將紅袖拂
也應勝過碧紗籠
阿Q精神十足。此典實,後人常喜引用,作為描述世態炎涼,或春風得意的心情。

籠紗格舉例示範

例一:換字重排法(用完整的七言成句,換去題字,將成句字序打亂重排)
暖·二(籠紗格)
月冷山城花不發
春臨江水鴨先知
例二:換字加字法(換去成語中的題字,加上其他輔字湊成七言句)
漁·葉(籠紗格)
孤舟唱晚來彭蠡
萬木驚秋下洞庭
例三:隱字法
糖·醋(籠紗格)
秋日雙遊分炒慄
冬時小酌佐溜魚
舞·封(籠紗格)
壯懷夜半聞雞起
慈訓天涯寄乍還
高·賢(籠紗格)
嵇康為首竹林七
范蠡居先吳地三
例四:換、隱並用
水·火(籠紗格)
曾經滄海難為繼
自是真金不怕燒

籠紗格分類含義

籠紗格的分類含義曾經比較混亂。李孟符《春冰室野乘》説是:"詩鐘之作,近世甚盛,有籠紗嵌珠二格。籠紗者,取絕不相干之兩事,以上下句合詠之者也"。按此看來,籠紗格即是分詠格。前幾年出版的《中國諧趣文字奇觀》,就採用了這種説法:"分詠格,又稱籠紗格、渾寫格"。
但也有另外一種説法。林景仁的《東海鐘聲》則曰:"籠紗格。此格即鄭五歇後之遺,與分詠格截然不同。初學者不詳其體式,每誤為分詠。其法拈平仄二字為題,分籠兩句。譬如拈火龍二字,不能以火龍之故事詠之,或以空句寫火及龍之意義;須用古人成語中有火及龍之字者,剪裁成對,而隱藏火及龍之本字。句須以熨貼渾成出之,使二眼字隱而著,藏而顯"。
兩種説法,完全相反,孰是孰非,頗費躊躇。其實也無所謂,詩鐘雖曾盛極一時,但其格律及規則,除沿用律詩的平仄及對仗外,並未能形成共識而達約定俗成。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不同,差異和矛盾就不斷地產生了。不僅分詠和籠紗如是,鼎峙格和鴻爪格亦有類似情況。可能在早期,籠紗格僅是分詠格的一個別名而已;但後來卻有些文人,對此加以限制,就創立成為專門的一個格式,並在一些地區得到流行。這種限制就是《東海鐘聲》所記:題為二字及用古人成句隱去本字剪裁而得。 [1-2] 

籠紗格故事背景

《東海鐘聲》雖對(狹義的)籠紗格作了簡要而精闢的説明,但其中有兩點還值得商榷。和古人打筆墨官司有一點好處,起碼他本人不會提抗議,更不會引起太大的糾紛,樂得好直抒已見。
一是"此格即鄭五歇後之遺",説法有點不夠全面。鄭五鄭綮,《舊唐書·鄭綮傳》載:"綮善為詩,多侮劇刺時,故落格調,時號鄭五歇後體"。鄭綮的詩,《全唐詩》僅收三首,均非所謂歇後體,大概是因其'落格調'而未收吧。歇後詩顧名思義應是指隱去末字而言,筆記小説中記錄下來的例子很多,大多用於嘲諷。如《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六引《啓顏錄》記,有作詩嘲身矮面黃而又患眼疾鼻塞者:"面作天地玄,鼻為雁門紫,既無左達丞,何勞罔談彼。"系用《千字文》句,歇後而依次略去黃、塞、明、短四字;鄭綮的歇後體大概亦如是吧。籠紗格詩鐘中有用此法。
另一是"拈平仄二字為題"。有些嵌字格中的二字題必須是平仄各一,像燕頷、蜂腰、鳧脛、雁足等就是;因為題字是嵌在詩句的二、四、六、七位處,如非一平一仄,則無法成對。但像題字嵌在詩句一、三、五位處的鳳頂、鳶肩、鶴膝,從聲律上説,二題字當然是一平一仄為好;但如不是,亦可允許,或加以補救。而籠紗格的題字,並不在句子中出現,從那方面説也沒有要求平仄的必要,又何必多此一舉加以規定。昔人的籠紗格作品中,雖二題字平仄各一者甚多,但二平或二仄者,亦屢見不鮮。《東海鐘聲》中的"剪裁成對,隱去本字"及"隱而著,藏而顯"説得好,把籠紗格的做法及特點説得很清楚。該書在籠紗格欄下還有:"此格易牽強附會,割裂不成文理,非慘淡經營,不足以制勝也",點明瞭籠紗格不容易做。但難也有難的好處,做得好時,自己看看也頗有意思。
籠紗格創作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上下聯都必須用典,不可用白描手法。2、不可用燈謎拆合字的方法。3、不可用同義詞,如拈“紅”字,句子裏不能出現“赤、朱、丹”等字。4、忌對仗不工,平仄不偕。5、忌不切題,否則即使對仗工整、語言生動亦非佳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