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簡·雅各布斯

鎖定
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16年5月4日—2006年4月25日),本名簡·布茲納(Jane Butzner) [13]  ,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美國記者、社會活動家。 [12] 
1952年起,在建築類期刊《建築論壇》擔任專欄作家。1958年至1961年,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完成研究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1968年,參與反對拆除紐約格林威治村的活動,後因反對越南戰爭而移居加拿大安享晚年。 [2]  2000年,獲美國國家建築博物館頒發文森特·斯卡利獎。 [15] 
簡·雅各布斯被認為是新城市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反對建造大規模的高層建築羣,也抵制高速公路的興建,而是重視城市社區的構建。 [2] 
中文名
簡·雅各布斯
外文名
Jane Jacobs
別    名
Jane Butzner [13] 
國    籍
美國
加拿大(1974年起)
出生地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
出生日期
1916年5月4日
逝世日期
2006年4月25日
畢業院校
斯克蘭頓中央高中 [1] 
職    業
記者、社會活動家
代表作品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城市經濟
城市與國家財富
集體失憶的黑暗年代
主要成就
2000年文森特·斯卡利獎 [15] 

簡·雅各布斯人物生平

1929年2月,簡·雅各布斯完成在喬治·華盛頓學校的學習,併入讀市中心的斯克蘭頓中央高中。在校期間,她常把自己創作的詩歌發表到學校的刊物上,並在文學科目(尤其是英語文學)中保持着比較優異的成績。1932年12月,發表她的小説作品,並將此刊登於校刊《印象》。1933年1月,高中畢業後,在該年的夏天開始無薪地為地方報社《斯克蘭頓共和報》(即日後的《斯克蘭頓論壇報》)工作,並正式開始她的記者生涯。 [1] 
1935年,簡·雅各布斯從《斯克蘭頓共和報》離職,成為自由記者,並移居到紐約的布魯克林區。在高失業率的情況下,她依然會為紐約的報社無償撰稿,但之後接受時尚雜誌《Vogue》的有薪稿約。因其在曼哈頓工作與生活的所見所聞,簡逐漸對有關城市生活的議題產生興趣。 [11] 
1936年11月,簡·雅各布斯到糖果廠“霍爾斯的廚房”工作,主要監督流水生產線上的巧克力甜度。1937年5月,她因一起盜竊案的發生受到懷疑而被開除。由於這一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社會的經濟大蕭條所導致,讓其也意識到日常生活中“功能主義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其對於社會的運作模式的思考。 [9] 
1938年,簡·雅各布斯入讀哥倫比亞大學,起初以地質學為主修方向。1940年,她把古生物學註冊為她的專業課程,也有修讀法律課程;同年,開始為商貿雜誌《石器時代》從事撰稿工作,期間也為《先驅論壇報》等撰文。 [10] 
1942年,簡·雅各布斯察覺到戰爭時期的女性所面臨的問題,加入到“美國國際辦公室專業人士聯合會”,為女性文員發聲。1943年,在取得“戰時工程學與管理訓練”證書之後,在其雜誌發表長達15頁的文稿,來揭示工業內幕;同年,為她的家鄉斯克蘭頓撰文,把當地失業人羣視為戰時工業的潛力,而該文的發表也得到戰時生產委員會的關注。 [2] 
1945年,簡·雅各布斯與丈夫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置業,在戰後繼續從事她的寫作,但遭到麥卡錫主義人士的調查。 [2] 
1952年,簡·雅各布斯移居華盛頓,為建築類期刊《建築論壇》工作,並繼續撰寫有關城市規劃項目的文章,後擔任副主編。1958 年,簡·雅各布斯獲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金支持,以此從事城市規劃的研究,並在1961年出版其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4]  1962年,簡·雅各布斯遭到建築評論家劉易斯·芒福德在《紐約人》發文的抨擊。 [20] 
簡·雅各布斯為美國新都市主義的代表人物 簡·雅各布斯為美國新都市主義的代表人物
1967年10月,簡·雅各布斯因在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前反對越南戰爭,與在場人士被一同拘捕。 [5] 
1968年4月,因參與反對拆除紐約格林威治村的活動再遭逮捕,獲釋後遷居至加拿大開始晚年生活。 [6]  之後,簡·雅各布斯加入當地反對斯帕迪納公路的運動,最終迫使高速公路建設項目被取消。另外,她在定居多倫多期間撰寫關於城市與經濟學的書籍。從20世紀70年代起,簡·雅各布斯成為加拿大魁北克法語區運動的支持者,並在1980年出版有關魁北克分裂主義問題的書籍。 [34] 
2005年,簡·雅各布斯獲得加拿大城市研究所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35] 
2006年4月25日, 簡·雅各布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去世。 [12] 

簡·雅各布斯個人生活

  • 家庭生活
1944年,簡·雅各布斯與建築師羅伯特·海德·雅各布斯在格林威治村的一次公寓派對相識 [35]  ,兩人在成婚後育有一個女兒與兩個兒子 [2]  。實際上,簡·雅各布斯晚年遷居加拿大也是出於家庭的考慮,避免她的兩個兒子被徵兵參與越南戰爭 [35] 
  • 影視藝術
1971年,簡·雅各布斯與導演勞倫斯·海德合作,共同拍攝紀錄片《城市極限》,透過該片闡述其城市哲學。 [35] 
1986年,簡·雅各布斯與建築師巴頓·邁爾斯、音樂家菲爾·尼蒙斯和藝術家邁克爾·斯諾等人共同獲得第一屆多倫多藝術獎,此外她本人也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35] 
1986年簡·雅各布斯與朋友們共同獲得第一屆多倫多藝術獎 1986年簡·雅各布斯與朋友們共同獲得第一屆多倫多藝術獎

簡·雅各布斯主要作品

簡·雅各布斯出版書籍

出版時間
作品名稱
首版出版社
2004年
Dark Age Ahead
紐約蘭登書屋
Random House
2000年
經濟的性質
The Nature of Economies
1992年
存活系統——關於商業和政治道德基礎的對話
Systems of Survival: A Dialogue on 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Commerce and Politics
1984年
Cities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1980年
分離主義的問題:魁北克與主權之爭
A Question of Separatism: Quebec and the Struggle over Sovereignty
1969年
The Economy of Cities
1961年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以上列表整理參考來源:The Center for the Living City [8] 

簡·雅各布斯論文發表

時間
文章名
發表期刊/會議
2001年7月
Essay on Charles Dickens’s Hard Times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95年10月
“Market Nurturing Run Amok”
Openair-Market Net
1984年5月
“Why TVA Failed”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58年4月
“Downtown is for People”
Fortune
--
“Vital Little Plans”
“Safdie/Rouse/Jacobs: An Exchange.”
“Putting Toronto’s Best Self Forward”
Places
*以上列表整理參考來源:The Center for the Living City [8] 

簡·雅各布斯主要貢獻

  • 批判現代主義
費城更新改造後,簡·雅各布斯意識到現代主義所建構出的“戲劇性場面和壯麗景觀”,都只屬於狹隘的美學範疇。當時盛行的現代城市規劃思路猶如機器對個人生活的摧毀一樣,將很多雜亂但充滿活力的城市片區定義為無可救藥的貧民窟,進而將它們整體清除,但是簡·雅各布斯發現新的街區並沒有在犧牲舊事物之後獲益,反而是失去了城市的活力。 [16]  特別是對於盛行百年的城市美化運動,簡·雅各布斯揭露出其結果導致中心周圍城市的普通區域不斷衰敗,更反對通過城市的視覺美化和形象改進來掩蓋繁華背後複雜的城市痼疾。 [33] 
於是,簡·雅各布斯從城市使用者的角度對城市運轉進行探討,把“正統的規劃理念”歸為謬論,憑藉其對於城市生活的觀察和直覺,從普通的城市元素逐步分析城市視覺或是城市規劃的問題。 [27]  在這種情況下,簡·雅各布斯對現代城市規劃展開徹底的批判,推動高密度、功能混合等概念的迴歸。 [29] 
一方面,簡·雅各布斯注意到城市空間對犯罪模式的影響,繼而強調街道在內的城市空間設計必須劃分公共與私人領域。 [26]  另一方面,她把城市視為一個“生態系統”,揭示這種活力來自於“混亂”的狀態 [18]  ,因此提出“城市生態學”,以非專業化的語言勾畫人們各種複雜的社交活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城市中錯綜複雜且相互支持的功能,推崇城市的多樣性。另外,簡·雅各布斯也使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間的“安全感”,發展“街道眼”概念,由此作為闡述街坊“自我防衞”機制的理論基礎,更進一步地批判田園城市運動與勒·柯布西耶的國際主義學説,對後現代主義有所啓發。 [23] 
簡·雅各布斯在抗議現場 簡·雅各布斯在抗議現場
  • 體現人文價值
在文化方面,簡·雅各布斯主張一個區域內的建築應各色各樣,保留適當比例的老建築,以維持城市的活力。 [32] 
1958年,簡·雅各布斯在《建築論壇》發表文章“Downtown is for People”,其觀念具有顛覆性,提倡善用市中心,而非在此修建高樓大廈。這篇文章所提出的論點無疑是在挑戰城市規劃師羅伯特·摩西的紐約“城市更新”計劃——以高速公路來自然地分離城市,簡·雅各布斯則堅持社區是構建城市生活的基礎。 [6]  由於羅伯特·摩西要把一條高架快速路以L形貫穿曼哈頓下城,導致格林威治村和附近的華盛頓廣場的人遷移,簡·雅各布斯呼籲眾人一道抗議,並出任多個社區組織的負責人,發佈小冊子以阻撓摩西的計劃,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19] 
儘管如此,簡·雅各布斯的學術理論在洛克菲勒基金會所支持的研究下繼續完善,她以抨擊紐約林肯中心的建設作為出發點,透過寫作去思考“如何把城市設計更好地服務於城市生活,並展現人文價值”,有助於思考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的城市經濟與公共政策領域的關係。 [4]  儘管如此,簡·雅各布斯與羅伯特·莫西在理論與實踐上雖有衝突,但是雙方都代表美國中產階級的城市思想,而簡·雅各布斯的批判則更能體現中產社會的價值轉向。 [22] 
簡·雅各布斯挑戰羅伯特·摩西 簡·雅各布斯挑戰羅伯特·摩西
  • 倡導城市多元化
簡·雅各布斯除了揭示城市高樓化帶來的影響,也向往城市的多樣化。 [25]  在考察美國的許多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之後,簡·雅各布斯發現充滿活力的街道和居住區都擁有豐富的多樣性,而失敗的城市地區多樣性都明顯匱乏,故“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成為其基本觀點。 [24]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簡·雅各布斯的理論可讓大城市能在有限的空間上高密度地聚集大量的資源,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專業化分工。另外,她對大城市中心衰敗所提出的補救措施仍被世界各國的大城市所採納。 [28] 
1961年,簡·雅各布斯在其出版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質疑整齊有序的理想城市結構,把區劃分隔的土地使用規定以及與之對應的獨立鄰里細胞形式,人車分離系統都視為是與社會既有習俗背道而馳的主觀意志,提倡以各種功能混用的形態來構建宜居城市。 [3]  另外,簡·雅各布斯也提出“小尺度街坊”的理念,以此增加街道的面積與數量,並增加人們見面的機會。 [30] 
在簡·雅各布斯看來,社區秩序感的形成需要鄰里建立起來的身份認同和相互瞭解。 [21]  具體地來説,她將城市視為活生生的生態系統。簡·雅各布斯系統地審視一個城市的所有元素,不僅將它們單獨看待,而且將它們視為相互關聯的系統的一部分。她支持自下而上的社區規劃,依靠社區居民的智慧來了解最適合該位置的方式。她提倡混合用途社區,把住宅和商業功能分開,並運用傳統的智慧對抗高密度建築,認為精心規劃的高密度並不一定意味着過度擁擠。 [2] 
簡·雅各布斯出版《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簡·雅各布斯出版《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簡·雅各布斯獲獎記錄

社會類
  • 2005    加拿大城市研究所終身成就獎[35]     (獲獎)    
  • 2000    文森特·斯卡利獎 (由美國國家建築博物館頒發)[15]     (獲獎)    
藝術類
  • 1986    第一屆多倫多藝術獎與終身成就獎[35]     (獲獎)    

簡·雅各布斯人物評價

簡·雅各布斯綜合評價

自從《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出版之後,簡·雅各布斯就被當成城市文明的“教母”而逐漸被“神格化”,她關於城市多樣性的主張被反覆討論,甚至有一絲政治正確或者至少學術正確的意味。人們崇拜簡·雅各布斯不畏強權的勇氣和充滿智識的言談,漸漸地,她成為一個符號、一種象徵,更像是城市規劃專業必須記住的詞條。而真實的簡·雅各布斯並不具備任何令人引以為傲、足以提高公眾聲望的表面優勢,她不漂亮,也不愛打扮。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準備餐點、照顧小孩、組裝復活節提籃,還有打理花園之間撥空進行的,她寫的每一封信、錘鍊出來的每一本書、在每一場公開集會上的發言,都發生在她身為女孩、女人、妻子和母親的生活背景下。簡·雅各布斯不是家庭主婦,但過的也不是男人的生活,她是截然不同的類型,應該被刮目相看。當簡·雅各布斯寫下《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從此改變世人對城市及城市生活的看法。她在書中深情描繪紐約哈德遜街上鄰里小商店主人們充滿人情味的“人行道芭蕾”,藉此告訴大家,這才是城市生活應該有的樣子。簡·雅各布斯最突出的貢獻,是改變人們觀察城市的思維和策略,其對日常生活的考察依舊是理解城市、反思城市的絕好路徑。(《新京報》評) [16] 
終其一生,簡·雅各布斯保持着對大型建築項目的懷疑;她對自上而下的城市規劃模式的反對,始終未曾後退一步。作為思想家,雅各布斯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城市街頭日復一日上演着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的重要性,批評破壞性的規劃威脅城市生活的根基。(澎湃新聞評) [19] 

簡·雅各布斯正面評價

每當簡·雅各布斯的理論遭受批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被歸咎於她是一個沒有大學學位的女性。儘管在男性所主導的城市規劃領域遭遇詆譭,她會依舊不斷地去反擊,甚至以懷疑的態度去反抗他們。(建築評論家劉易斯·芒福德評) [6] 
雖然反對拆遷紐約格林威治村一事以失敗告終,但人們見識到簡·雅各布斯不畏懼所謂的權威,在巨大的困難面前依舊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從歷史的角度來説,簡·雅各布斯開創女性社會活動家改變城市的先河。(導演馬特·蒂瑙爾評) [7] 
簡·雅各布斯的作品中最富啓發性的是更人文的自由主義,她把城市看作有機的生命體,像是一棵植物從土地上生長出來一樣,其中的人類有其發展軌跡,人們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政府當然有時要進行宏觀規劃,但更主要的是為城市的發展提供陽光和營養,確保良性的環境。(作家道格·桑德斯評) [31] 
簡·雅各布斯 簡·雅各布斯

簡·雅各布斯負面評價

簡·雅各布斯忽略帶來生命力或者導致枯燥的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使她無視於城市問題更深層的根源,其她以中產階級的身份,對以工人階級為主的西村予以浪漫的投射,也忽略中低收入者生活中的黑暗面。這是因為其不接納不像她理想中的其他城市風格的存在,也不認同它們值得嚮往,因而落入她自己經常譴責的那種單一思考模式。(社會學家赫伯特·甘斯評) [16] 

簡·雅各布斯後世影響

  • 設立“簡·雅各布獎”
1997年,“Ideas that Matter主席 艾倫·布羅德本特宣佈設立“簡·雅各布斯獎”來表彰以獨特方式為多倫多城市生活做出貢獻的個人,以此體現簡·雅各布斯所倡導的觀念。 [14] 
  • 人物傳記的撰寫
2006年,因簡·雅各布斯去世,記者愛麗斯·斯帕伯格·阿歷克休出版首部有關簡·雅各布斯的傳記《簡·雅各布斯:預見城市未來之人》,而該書透過簡所發表的文章、專著以及關於她的新聞報道,意在展示其在城市規劃史上的角色。同年,她的兒子吉姆·雅各布斯為把她母親的一生更加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意將她的個人資料用於傳記書寫,披露更多資料來反映簡早年生活和定居多倫多之後的情況。 [19] 
2016年,為紀念簡·雅各布斯的百年誕辰,彼得·勞倫斯出版有關簡·雅各布斯的傳記《成為簡·雅各布斯》;與此同時,羅伯特·卡尼格爾也出版傳記《守衞生活:簡·雅各布斯傳》。 [19] 
  • 谷歌標題紀念百年誕辰
2016年5月4日,搜索引擎谷歌在GoogleDoodle中刊用在城市背景前戴大眼鏡的簡·雅各布斯,紀念其一百週年誕辰。 [17] 
  • 紀錄片《公民簡:為城市而戰》
2016年11月,馬特·蒂瑙爾執導的紀錄片《公民簡:為城市而戰》在“紐約城紀錄片節”上映,謹以該片紀念簡·雅各布斯誕辰一百週年。該片成為首部關於簡·雅各布斯的紀錄片,也呈現出她與城市設計師羅伯特·摩西之間就曼哈頓低地高速路所展開的鬥爭。 [7] 
紀錄片《公民簡:為城市而戰》 紀錄片《公民簡:為城市而戰》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