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簡·皮特曼小姐自傳

鎖定
全書共分4卷,前2卷《戰爭歲月》和《重建時期》通過簡小姐的經歷描寫美國黑人在南北戰爭後所獲得的“自由”的真相。後2卷《種植園》和《黑人區》主要寫南北戰爭後南方種植園裏黑人的生活與鬥爭。
中文名
簡·皮特曼小姐自傳
作    者
歐內斯特·蓋恩斯
體    裁
長篇小説
年    代
當代
國    家
美國

簡·皮特曼小姐自傳內容概要

1884年七八月裏天氣炎熱的某一天,我才10歲或11歲,主人和其他人都躲到沼澤地裏去了,只剩下女主人和我在家。先是一大隊南方軍經過這兒,女主人命我提水到路邊給士兵們喝。夜裏北方軍來了,我送水去時,一個名叫布朗的下士問我叫什麼名字。我説我叫笛賽,他説笛賽是奴隸的名字,以後你就改叫我女兒的名字簡·布朗吧,我覺得這是我有生以來聽到的最美麗的名字。北方軍走後,女主人叫我笛賽,我説我已改名簡·布朗小姐。因為我頂了嘴,老爺就叫兩個奴隸把我按倒,剝光我的衣服,先叫女主人用9根皮帶編成的鞭子抽我,接着老爺自己抽。他們打得我渾身出血,還想賣掉我,但照目前的時局又無人要,想弄死我又怕萬一布朗先生回來追問我的下落,最後罰我下地去幹重活。
有一天太陽還老高,我們在地裏忽然聽到收工的鐘聲,監工要我們到大房子裏集合,老爺拿着一張紙沾在廊子上,宣佈説我們都自由了。我們可以留在這兒按穀物分成制幹活,也可以離開。我媽媽在我很小時候就被監工打死,我爸屬於另一個種植園,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們有幾個人決定去北方。老爺只准我們帶隨身的衣服(奴隸時代男人有2條短褲2件襯衫、一雙鞋和一件外套,女人有2件衣服、一雙鞋、一件外衣和一些土豆蘋果當食物),於是我們幾個人結伴北上。有一個夥伴叫大勞拉,身材和力氣都跟男人差不多,她一手抱着小女兒,一手攙着兒子內德,同時還一路上保護着我。不久我們遇上巡邏隊,他們是南方各州的窮白人,過去經常被僱傭來為老爺們尋找逃跑的奴隸,就是他們和南方軍的一些士兵後來組成三K黨虐殺黑人。大勞拉和小女孩以及幾個同伴都被巡邏隊打死了,我牽着孤兒內德繼續前進。誰知走錯了路,北上變成了南下。路上我們遇到從北方來的一個聯邦政府調查員,被送進孤兒收容所,又從收養所出來北上去找布朗先生。在樹林裏有個打獵的黑人告訴我們説,不久前他親手埋葬了一個被南方軍吊死在樹上的黑人,他的內臟都被挖了出來,以儆誡其他黑人。後來我的多半時間都在灌木林裏穿來穿去,看見人就躲藏起來。最後我們實在走不動了,一個好心腸的南方窮白人喬布用馬車把我們帶到一個同情黑人的共和黨種植園主博思那裏,我們就留下來在田地裏幹活,我那時不過十一二歲,但乾的活和拿的工資跟其他人一樣多。後來聽説為了國家獲得統一,南方的土地又還給南方軍管了,北方軍和自由局離開之後,人們又開始逃離南方。
那時內德已十七八歲,長成一個又高又瘦但很嚴肅的小隊子,改名內德·道格拉斯,想成為像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那樣的偉大黑人領袖。他已學會看書寫字,還習慣叫我媽媽。我注意到他在參加什麼秘密活動,是什麼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一些種植園主想阻止黑人離開南方,也開始注意像內德這樣的人。一天夜裏,九個披着牀單的人一腳踢開我家小屋的門來找內德,恰好內德不在,他們對我拳打腳踢,威脅説要燒掉我的小屋,逼着我説出內德的下落,我當然一字不説。但我與內德不得不分手了,我在某種意義上説已嫁給了這地方,很難離開。
內德去了堪薩斯,我開始跟喬·皮特曼來往,他死了老婆,有2個小女孩。我由於從小挨鞭子毒打,受了內傷,不但長不高,而且不能生育。我漸漸愛上了喬,最後與他居住在一起。我們那時不信教,不知在教堂裏結婚。奴隸制時代老主婦和小主婦抬着一把掃帚,離開地面一點,老主人叫一對奴隸夫婦拉着手跳過去,算是結婚儀式。我們當然不再需要舉行跨掃帚的儀式。我們為了多掙些錢,搬到另一個種植園去住,喬當馴馬師,我在大房子裏幹活,兩人每天合掙一美元。我們一起生活了十年,喬終於因追捕一匹逃跑的雄馬被繩子勒死。
內德走後一直跟我通信,他參加了古巴戰爭,戰後回到了我身邊,當了教師,但一年後因宣傳激進思想,被白人殺手槍殺了。我為了擺脱對往事的記憶,就隻身搬到沙姆遜家的種植園居住,給羅伯特·沙姆遜上校乾地裏活,不久我就參加了教會,皈依了宗教。這裏是南方落後地區,雖説奴隸制被廢除了,奴隸時代的主活方式和習俗卻大部分保持着,監工可以隨意鞭打男女工人,種植園主有無上權力,連州長因過於同情窮苦白人和黑人也被暗殺。羅伯侍與女黑奴的私生子蒂米只能當少爺鮑伯的僕從,儘管鮑伯是蒂米的同父異母兄弟。後來鮑伯愛上了混血女教師瑪莉,遭到父母的反對,也是先輩留傳下來的“正常行為”準則所不允許的,結果留下一封遺書自殺。然而黑人區裏的情況並不因此有些改善。
不久我們中間終於出現了帶頭人。他名叫吉米,出生在黑人區深處,是我簡·皮特曼接他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吉米13歲時皈依了宗教,去新奧爾良他母親那裏呆了兩年,又回到他姑奶奶莉娜和我身邊,還在教堂裏講話,説是整個南方發生的事這裏也要發生,我們大家必須戰鬥。吉米希望我也能參加他們的鬥爭,因為像我這樣一位百歲老人是可以幫助很多黑人的。我們這兒貝榮城裏的飲用噴泉上不準黑人喝水,吉米卻讓一個黑人姑娘去喝了,結果那個姑娘被捕,吉米立刻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我和一夥黑人,包括莉挪和照顧我生活的瑪麗正要出發去貝榮,羅伯特上校卻趕來阻攔我們,還説吉米已在貝榮被人開槍打死。有些人聽了這話害怕了,但也有人説吉米根本沒死。我説,死去的只是他的一小部分,他的其餘部分正在貝榮等着我呢。於是那些勇敢的人都跟我一起向貝榮出發了。 [1] 

簡·皮特曼小姐自傳作品鑑賞

20世紀60年代在黑人抗暴鬥爭的影響下,美國黑人知識界也掀起一場爭取全面文化自主的運動,一些黑人學者提出要把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其中包括對奴隸制重新作出評價。美國黑人學者海澤爾·卡比在《黑人思潮:寫奴隸制的黑人歷史小説》(1989)一文中説,儘管奴隸制對美國黑人文學創作的影響很大,但奴隸制作為一種主產方式和特定的社會秩序,卻很少成為美國黑人歷史小説中藝術構思的中心。這種情況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才有所改變。以威廉·L·安德魯斯為代表的年輕一代黑人學者通過收集、考證、整理、出版,對美國黑人文學中的奴隸紀實文學作出新的評價,甚至稱盛行奴隸紀實文學的18世紀50年代為“第一次黑人文藝復興。”此書就是模仿奴隸紀實小説寫的一本奴隸自傳體小説,它有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新奴隸紀實小説的共同特點:用黑人眾口相傳的民間歷史來糾正和補充有關奴隸制的歷史記載,書中的男女主人公已不同於舊奴隸紀實文學中的男女主人公,他們有更高的政治覺悟,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作者蓋恩斯談到自己的創作時,説他迄今為止主要寫他故鄉路易斯安那的黑人。小説裏的人物都是他極為熟悉的,這些人物都能“在極艱苦的環境中不失去人的尊嚴,能英勇頑強地生活和奮鬥”,簡·皮特曼即是這一樣個人物。作者還説,有些激進的黑人作家曾指責他對社會的抗議不夠有力。但他認為,“寫小説更應注意表現人物品格的力量,而不在於表現人物的忿怒。《簡·皮特曼小姐的自傳》也是一部抗議小説,只是抗議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談到他自己的藝術特點時,蓋恩斯説他受海明威的影響最大、在引文中把所有不必要的形容詞和副詞都去掉了。他説,海明威的藝術特點之一是筆下人物經得起在壓力下的考驗,但沒有誰比美國黑人民族更受到壓力,也沒有誰比美國黑人民族更經得起考驗,因此他覺得自己受海明威的影響是很自然的,蓋恩斯的頭兩部小説更多地受福克納的影響,不過有些西方評論家如美國的埃爾文·奧伯特則認為蓋恩斯對美國南方社會的理解要比福克納深刻,他的作品也更富於戲劇力量,藝術上更有成就。蓋恩斯的四部長篇小説中唯有此書模仿奴隸紀實小説的結構和敍事方式,借簡小姐之口,敍述從1864年美國奴隸宣佈解放前一年起到1963年美國黑人民族運動高漲時期為止近百年的歷史,作者所採用的是傳統的現實主義寫實方法,把罪惡的奴隸制對美國黑人民族的影響描繪得淋漓盡致,歷歷在目。奴隸貿易原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從17世紀初期起,歐洲各國的奴隸販子就開始從非洲販運黑人奴隸到北美洲去開發富饒的自然資源。在美國獲得獨立之後,販賣奴隸的罪惡活動不僅沒有停止,反而如杜波依斯所説,“靠美國資本、由美國船隻裝運、在美國公民管理下、在美國旗幟下繼續進行下去。”自由的非洲黑人被迫在美國南部的種植園裏過着暗無天日的奴隸生活達200年之久。主人和監工可以隨意鞭打與虐殺黑人,可以任意蹂躪黑人女奴隸。此書開卷就勾畫了十來歲的小黑奴簡慘遭女主人和主人鞭打的圖景。南北戰爭以後,美國黑人只是獲得名義上的解放,正如列寧所説:“閉塞不通,粗野無知,缺乏新鮮空氣,好像一座對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監獄,這就是美國的南部。”此書第三部《種植園》把這座“黑人監獄”的習俗風尚、行為準則描繪得栩栩如生。但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鬥爭,美國廣大的黑人終於逐漸覺醒,起來鬥爭,連沙姆遜種植園這樣的落後地區也不例外,而且像簡小姐這樣一百多歲的老人也堅持去參加示威遊行。此書稱得上是一部寫得很成功的反映近百年來美國黑人生活的形象歷史。 [1] 

簡·皮特曼小姐自傳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蓋恩斯是美國黑人小説家,1933年1月15日出生於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奧斯卡附近的一個種植園裏,父親是種植園裏的工人,他本人從9歲起當童工,砍一天甘蔗掙5角錢,直到15歲才隨父母遷居加州,16歲時寫了一部長篇小説,被紐約一家出版公司退了回來。1953年在加州讀完高中後參軍,2年後入舊金山州主學院,1957年取得學士學位後獲華萊士·斯坦格納文學創作獎學金,在斯坦福大學攻讀文學創作一年。從1956年起他陸續在一些小刊物上發表短篇小説,1959年他的短篇小説《歸來》獲得約瑟夫·亨利·傑克遜文學獎,此後他就立志專門從事創作,出版長篇小説4部和短篇小説集2部。第一部長篇小説《凱瑟琳·卡米埃》(1964)的初稿完成於1949年夏天,幾經修改才得以出版,內容主要寫黑人傑克遜與一個驕傲的克里奧爾農夫之女凱瑟琳之間的戀愛,從政治、經濟和歷史的角度描寫愛情,頗具深度。第二部長篇小説《愛情與塵土》(1967)也是愛情小説,寫一個黑人青年與某個法裔有夫之婦之間的愛情悲劇,通過活生生的形象揭示出腐朽的社會經濟制度是產生悲劇的根源。第三部長篇小説即此書,是作者最有影響的代表作,書名雖是“自傳”,其實是一部描寫生動、人物形象豐富的長篇小説。第四部長篇小説《在我父親的屋子裏》(1978)寫美國南部某小鎮是一個身為黑人社會棟樑的牧師與他青年時代過放蕩生活時被他遺棄的私生子之間的矛盾,兒子的控訴動搖了父親的信念和他的社會基礎。這部小説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較為遜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