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築棚

鎖定
築棚,粵語稱為搭棚,是一項傳統建築技術,集工程學與力學於一身,相傳搭棚技術創自“有巢氏”,被廣泛應用於樓宇的建設、翻新和修理上,建成一個臨時工作平台,供給工人進行高空工作;而在一些傳統節日,鄉村居民以竹搭建戲棚進行慶祝。
中文名
築棚
外文名
Shed
學    科
建築學術語

目錄

築棚形式

用竹枝來搭制臨時平台,自古已有,相傳起源自有巢氏於樹上建屋的技術。傳統上竹棚經常作為臨時搭建的裝飾用建構物,例如演戲用的戲棚 [1]  ,用作宣傳的紋綁樓子和綵樓歡門。棚架的直杆或立杆行內稱為“針”,橫杆稱為“軒”或“牽”,而斜杆或斜撐則稱為“倡”,最初用竹笏捆綁固定,現時已全部採用尼龍篾。在香港常見的棚架分三類:
  1. 雙行竹棚架:距離樓宇外牆表面約200至250毫米的內棚稱為“批蕩架”,而距離內棚約600毫米的外棚則稱為“排柵”,工作平台設在內棚與外棚之間,高度超逾15米的竹棚架必須由設計工程師設計;
  2. 外伸桁架式竹棚架:俗稱“懸空棚”或“吊棚”,高度一般低於6米,屬於簡單工作用途的竹棚架,多用作修理外牆排水管;
  3. 招牌竹棚架:通常屬懸臂式結構,跨度不超逾5米,而長度與高度的比例上限為4:3,用於安裝及維修廣告招牌。
而戲棚一類的立體棚架是由上述棚架的基本搭建方式演變而成。

築棚好處

竹的成本相比同樣長度的鋁合金條或鋼管而言十分便宜,常用的竹枝包括毛竹及篙竹,俗稱“茅竹”,均要生長三年之後才有足夠粗度作搭棚之用,主要產自廣西及越南;而其柔韌性適合在任何工程上使用,工人亦可快速將竹更改或切割成需要的長度和形狀;竹枝重量輕,容易搬運,搭建和拆卸一個竹棚架所需的時間比其他類型的棚架較短,省時快捷,可以用“快、好、省”三字概括。
但竹棚架在香港的壟斷局面,已被逐步打破,現代的金屬棚架,已成為業界的採用之列,尤其在注重外觀的高級商場,再難見竹枝穿插其中。

築棚搭棚業

廣東實際的搭棚 [2]  歷史應該早得多。搭棚業由搭建遮風擋雨的實用建築轉變為地方的建築藝術, 大約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以承接搭棚工程的商號棚廠出現始計)。吳川梅菉的搭棚業就有400多年曆史,以結構嚴密、綁紮牢靠、承受重壓、堅固耐用、造型美觀而著稱,尤其高層搭棚,享譽甚高。梅菉搭棚工藝曾在粵西獨佔鰲頭,在廣州等地也享有盛名。1920-30年代,廣州最著名的陳祥記搭棚公司,就有梅菉的搭棚師傅坐鎮。民國初期,為歡迎孫中山和港督等,都會在市內交通要道讓棚工蓋搭牌樓,以示禮儀之隆重,老一輩棚工會叫此種綵牌樓為歡迎棚。1920年香港總督司徒拔來訪省城,見到本地搭建的綵牌樓,曾稱讚:“中國有兩個先生,一個是做象牙的,一個是做牌樓的。”時廣州牌樓造型新穎,棚面美麗,在大中華中較突出與富有藝術。文革後廣州,除排棚、腳手架,難覓綵樓,大年初一也沒有了傳統的煙花樓(或塔)。
而搭棚業在廣州的行會組織始自順德縣灘頭、上海村分支,經過300餘年的時間,到清末民初只得300 餘人。廣東搭棚行業舊日格局,主要集中在省城廣州、古鎮佛山、順德陳村、逢簡、東莞石龍以及香港、澳門氹仔等地, 均為舊日交通便利, 手工業和商業繁茂的地區。
香港的搭棚業,有考是清朝由肇慶傳至。在六、七十年代當建築業步入發展階段時非常興盛,1965年成立“港九搭棚同敬工會”。搭棚工資初時是以日薪計算,踏入九十年代,搭棚工人的工資以“工”計算,一工的工作時數為8小時,超時工作,算兩小時為一工。入行主要是靠同鄉或朋友介紹,一般需學師三年,邊學邊做,師父會包食宿。建造業訓練局成立後於1977年開辦相關課程,訓練局為業內的工人提供有關實用技巧、管理和建築安全的持續訓練,並要考獲執照才能就業,“師徒制”的訓練方法逐步被取代。
塔棚業在澳門也有長久歷史,並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築棚藝術

2000年香港政府在德國柏林舉辦“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由建築師嚴迅奇設計的“竹亭”,乃大會的主要表演場地之一,靜立於世界文化中心的水池前,由數名搭棚師傅搭建而成, 表現獨特的港式建築風格與技術,成為文化節的標記,後來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的獎項。
參考資料
  • 1.    三百載竹圩削蔑聲漸稀 麥鳳莊 2007-12-22 佛山日報
  • 2.    粵西建築一絕——梅菉搭棚工藝 廣州圖書館 200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