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範鎮火燒

鎖定
範鎮火燒又稱泰山火燒,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小吃。因產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範鎮而得名,是範鎮第一名吃。在全國各地享有盛名,銷量多個國家和地區。
範鎮燒餅製作歷史悠久,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叫“徐家燒餅”,曾奉乾隆帝旨,做燒餅,博得皇帝讚譽,御筆題寫了匾額,從此名聲大振。幾經工藝改造,如今已是家喻户曉,深受多地消費者的喜愛。
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被授予“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被評為“山東名牌”、“山東省免檢產品”、“國家綠色食品”“中國著名品牌”等榮譽稱號。
中文名
範鎮火燒 泰山火燒
外文名
Fan Zhen Clay oven rolls
別    名
燒餅,油酥火燒 泰山火燒
主要原料
精製麪粉,鹽,驢油,花椒,芝麻,蘇打粉,茴香粉
是否含防腐劑
主要營養成分
油脂,有機物,澱粉,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硫胺素
主要食用功效
滋補養顏,壯筋骨,和氣血,與驢膠同效
適宜人羣
老少皆宜
儲藏方法
常温下儲存
種    類
驢油,餡,烤箱,油酥,等種類
產    地
泰安岱嶽區範鎮
獎    項
中國著名品牌
遺產編號
Ⅷ-48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
2006
申報單位
岱嶽區文化館
遺產級別
工    序
十八道

範鎮火燒歷史沿革

明朝洪武年間,徐氏家族隨着山西洪洞縣移民來到泰山腳下的範鎮定居。
乾隆初年,範鎮徐氏祖上第十一世祖徐暢,在大財主家任麪食工時創制了一種麪食,經過多道工序製成後,該面食外酥裏嫩,香脆可口,風味獨特,深得財主喜愛並備受當地鄉紳推崇,獲泰安知府題匾一塊。
乾隆四十六(1781)年,獲乾隆皇帝聖旨一道:駕前服務。同年,乾隆皇帝登泰山時,徐暢應召表演製作技藝,乾隆帝品嚐後讚不絕口,親賜御匾“徐家燒餅鋪”。
嘉慶年間,徐家燒餅第六代傳人徐亭貴獲清和碩智親王,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的一篇《徐家燒餅賦》,名聲大振。
至道光、咸豐年間經幾代傳人的繼承與發展,製作技藝更加精湛。同治十年(1871)夏,山東巡撫丁寶禎來泰安特邀第三代傳人徐景文為座上賓。席間,丁寶禎對徐家燒餅評論説:“徐家燒餅,以火烤之,火有向上之焰,有升遷興旺之意;其形圓,有團圓圓滿之説;其層數厚道,且有心多智多之講;其香濃,以示名聞四方矣。簡之,徐家燒餅是瑞祥之麪食也。”併為第十一代傳人徐景文題詞“徐家燒餅,錦上添花”。
新中國成立後被命名為“範鎮火燒”。 [1] 

範鎮火燒製作材料

正宗的的範鎮火燒是用精製麪粉,鹽,驢油,花椒,芝麻等材料混合而成。 [2] 
範鎮火燒
範鎮火燒(6張)
範鎮徐家火燒的加工,講究“三合面”。即:發麪,生面、老面,按一定的比例配製。這是油酥火燒質量高低的關鍵。
範鎮徐家火燒運用祖傳發酵工藝,採用獨特老面兑鹼技法,完全用手工製作,不合任何添加劑,實為綠色健康食品。

範鎮火燒製作方法

範鎮火燒
範鎮火燒(12張)
一個火燒要經過18道工序才能走上人們的餐桌。撈麥、選面、發引面、熟面、發酵面、拌麪、混麪糰、揉麪、化鹼、面鹼混合、接面、制酥油、試面、擀麪團、上頂爐、烤制、涼透裝箱。“這18道工序完全手工製作,缺一不可。 [3] 
1,和麪,熬酥油(用驢油熬的),芝麻鹽,案板,擀餅的杖。火燒專用爐等。
2,把發好的面弄成紀子,用擀麪杖幹成條,一次在麪餅上抹上酥油、還有芝麻或芝麻鹽。然後捲起,擀成餅狀。貼在爐上。
3,在爐面上熥一會,記得兩面都要熥。然後放在抽子裏烤。大約2分鐘後就能看到一個正宗的範鎮火燒了。 [2] 

範鎮火燒歷史故事

範鎮火燒清朝時期

範鎮燒餅最早叫“徐家燒餅”,曾奉乾隆帝旨,做燒餅,博得皇帝讚譽,御筆題寫了匾額,從此名聲大振。
範鎮火燒
範鎮火燒(20張)
清初年間,範鎮油酥火燒的創始人徐暢曾在一財主家做麪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將剩下的一些面葉撒上鹽和麪,和上油,和成麪糰,隨手趕製成燒餅。經過燒烤後,發現燒餅口感十分美味,範鎮油酥火燒由此誕生。隨後經過幾代人對火燒工藝的改進,範鎮油酥火燒逐漸小有名氣。
乾隆四十五年春,範鎮岱雲寺又起廟會,徐家燒餅被邀請參加助興。廟會第三天,知府帶着一班衙役,簇擁着一位欽差大臣,來到燒餅鋪棚前,讓徐家燒餅二代傳人徐亭貴接旨,立即到泰安岱廟御座候駕,現場表演當時聞名遐邇的泰山特產徐家燒餅的製作,必須打出上好的燒餅來。
原來,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經泰安,這次是為到泰山頂上燒香拜佛,為顯示敬意,點名示意要泰山特產,而範鎮油酥火燒就成為首選。徐庭貴應召表演手藝。其中徐家燒餅被首選。徐亭貴接旨後,立即隨欽差來到泰安,趕製最好的燒餅。當乾隆品嚐了徐家燒餅後,龍顏大悦,隨即題寫了“徐家燒餅鋪”字幅,御賜給徐亭貴。自此,徐家有了自己榮耀的燒餅鋪牌匾。
自此,範鎮徐家油酥火燒名聲大振,火燒生意達到鼎盛時期。
範鎮火燒 範鎮火燒
“當時徐庭貴老祖宗就把乾隆皇帝御賜的字幅和聖旨保存起來,平時家人都得祭拜。而且因為老祖宗有些化,他在總結徐家火燒秘方的基礎上,潛心研究,寫出了‘徐氏燒餅秘籍’,並立下了‘德不道不傳藝,藝不道不上爐,序不道不出售’的祖訓。” [3] 
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禎特邀第三代傳人徐景文為座上賓徐景文題詞“徐家燒餅,錦上添花”,又撰文大加讚賞,“徐家燒餅,以火烤之,火有向上之焰,有升遷興旺之意;其形圓,有團圓圓滿之説;其層數厚道,且有心多智多之講;其香濃,以示名聞四方矣。簡之,徐家燒餅是瑞祥之麪食也。”這個巡撫是個地道的美食家,宮保雞丁的首創者,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藉着他的褒譽,範鎮燒餅名聲更響了。.

範鎮火燒民國時期

一直到抗日戰爭時,因徐家傳人不給日本人做燒餅,日本人便把徐家所有店鋪房屋化為灰燼,同時燒了歷代皇帝、王公大臣所賜的幾十幅題字。
範鎮火燒 範鎮火燒
1940年,日本侵略者佔領範鎮後,建了崗樓設了防地,隨即派人通知徐家,要他連夜趕製出燒餅200個,來慶祝日本人佔領範鎮大典時用。如不按時完成,格殺勿論。當時,第四代傳人徐兆榮對日本人恨之入骨,寧死也不為日本人做燒餅。為避災難,星夜推着小車,舉家逃往了濟南。日本鬼子聽説徐家舉家逃跑後,當日派日本兵、漢奸隊砸了御賜“徐家燒餅鋪”的牌匾,燒了歷代皇帝、王公大臣所賜的幾十幅題字,把徐家所有店鋪房屋化為灰燼,夷為平地。
日本投降後,逃難在濟南的五世傳人徐連功,才得以回到了家鄉範鎮,重整旗鼓,幹起了老本行。

範鎮火燒建國以後

範鎮火燒 範鎮火燒
解放後,徐家後人又重新經營,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舒同來泰安視察工作,聽説“徐家燒餅鋪”牌匾被日本人砸燒的事後,非常氣憤。為區別舊社會之個體含義,舒同以地方為題,寫下了“範鎮火燒”四個大字,贈給了五世傳人徐連功。自此,範鎮火燒名聲越來越響,技藝越做越精,市場越來越大。從此,範鎮燒餅得以確立,並綿延至今。
範鎮油酥火燒分佈於泰安市岱嶽區的範鎮及周邊地區。範鎮地處泰萊地處泰萊平原腹地,東與萊蕪接壤。範鎮是古奉高縣遺址。清朝乾隆年間,範鎮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重鎮,範鎮油酥火燒也以獨特的風味成為泰山腳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岱嶽區文體局副局長趙京麗講解:
  1. 範鎮油酥火燒是泰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泰山地區乃至中原地區的飲食特點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 範鎮油酥火燒豐富了火燒系列,特別是它的酥脆,是其他火燒品種所沒有的。
  3. 對範鎮油酥火燒的研究和開發,不僅能弘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而且能為當地老百姓找到一條致富之路。
範鎮火燒 範鎮火燒
曾經,這個油酥火燒讓乾隆皇帝吃後龍顏大悦,頒發聖旨賜予牌匾,從此在達官貴人之間流傳起了“來泰山必品範鎮火燒”之説;曾經,這個火燒讓多位官員為其留下詞賦,讚歎其美味;改革開放後,這個火燒成為很多在外打工的範鎮人的謀生手藝,擁有着龐大的範鎮火燒大軍,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更是大包小包地將這些火燒帶回家讓家人品嚐。 [3] 

範鎮火燒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入選100個“好客山東網紅好物”名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