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範天恩

(抗美援朝著名將領、濟南軍區原煙威警備區司令員)

鎖定
範天恩(1922年~2001年12月2日),山東泰安人,抗美援朝時著名將領。1938年參加八路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濟南軍區原煙威警備區司令員。 [1] 
歷任八路軍班長、排長、副連長、連指導員、連長、副營長、營長、師作戰科副科長;東北第1縱隊1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團參謀長,副團長、代團長。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任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團長、113師參謀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參加了第一至五次戰役、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和朝鮮西海岸反登陸防禦,榮立二等功、三等功,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軍功章。回國後,任解放軍38軍113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師長,軍參謀長、第一副軍長兼炮兵司令員,吉林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2001年12月2日,範天恩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1]  [5] 
中文名
範天恩
性    別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山東省泰安市
出生日期
1922年
逝世日期
2001年12月2日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範天恩人物簡歷

2000年接受央視採訪時的範天恩 2000年接受央視採訪時的範天恩
範天恩,山東省泰安市人。1938年1月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十八軍第一一二師第三三五團團長,赴朝作戰。參加第一次戰役,率部一舉攻佔了飛虎山;繼而參加飛虎山阻擊戰,戰鬥整整進行5個晝夜,抗擊南朝鮮軍隊一個師和美軍一部極其頑強的進攻。因這一戰役,範天恩獲志願軍司令部授予的模範團長稱號。在著名的松骨峯戰鬥中,範天恩率領全團將士浴血奮戰,戰鬥的艱苦慘烈令無數人動容,著名作家魏巍戰地採訪後,寫出了轟動全國的長篇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誰是最可愛的人》出版後,魏巍在贈給範天恩的書上親筆寫道:“範天恩同志,你們才是這本書的作者。” [2] 

範天恩所獲榮譽

1955年授銜為解放軍上校,1963年晉升為大校。被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 [4] 

範天恩人物事蹟

飛虎山上五晝夜
1950年10月初,美帝國主義和李承晚在雲山遭受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沉重打擊之後,便迅速龜縮到清川江南岸,並在軍隅裏、德川一線,糾集六師之眾,妄圖重向中朝邊境進犯,而軍隅裏北面的飛虎山,當時便成了敵我必爭之地。那時範天恩在某團工作,光榮地接受了攻下飛虎山,守住飛虎山,為兄弟部隊爭取攻擊時間的戰鬥任務。範天恩所在團在朝鮮人民的支援下,與偽七師全部和一部分美軍鏖戰五晝夜,擊潰敵百人以上的攻擊五十七次、進行九次陣地反覆爭奪,而寸土未失。
11月3日夜,細雨濛濛,範天恩在團指揮所裏向各營長交代任務: “軍隅裏這條公路一直通往熙川、江界、滿浦。滿浦就在鴨綠江岸,對面就是我們的祖國,也就是敵人妄想北犯的路線。”所有的人都在聚精會神地往軍用地圖上劃標記。範天恩接着説:“飛虎山上有敵人一個團,我們的任務就是拿下飛虎山,守住飛虎山,拖住敵人,爭取時間,讓兄弟部隊作充分準備,給敵人織個聚殲的大網。”範天恩把整個部署講了一遍,然後趙霄雲政委補充説:“我們要用短兵火器去與具有飛機大炮的敵人作戰,雖然任務艱鉅,但我相信;我們每個戰士都知道為誰作戰,我們後邊有着中朝人民的支援。憑這些就可以打敗敵人……。”
4日拂曉,小雨仍繼續下着,高達六百多米的飛虎山全淹沒在雨霧之中。擔任主攻的二營,開始往前運動了。清晨五點鐘開始攻擊,沒用兩個鐘頭,二營就佔領了飛虎山主要陣地,敵人一個團沒敢反擊就潰退了。戰士們都氣憤地説:“爬了這麼個大山,才揍死百十多敵人,真不合算。”副營長陳端文站在飛虎山上環視了一下軍隅裏説:“急啥?趕快加修工事,這僅僅是戰鬥的開始。”部隊一佔領陣地,團指揮所的電話就應接不暇了。各營都爭着擔任主攻,理由都是共同的;不能讓敵人達到北犯的目的;要替死去的朝鮮父老報仇;讓朝鮮孩子不再失去父母……究竟批准誰呢?範天恩根據當時情況,回答説:“各連視情況需要相機出擊。”還沒等範天恩把電話放下,四連二排的勇士便穿過濃密的草叢衝到敵人跟前了。在炮火犁過的土地上,打退敵人兩次攻擊。正打得熱火的時候,一部分敵人從後面上來了。排長立即命令射手吳景文消滅這股敵人。當時,敵人終於衝上來了。二排打完手榴彈,就揮着槍衝入敵羣,一陣廝殺之後,敵人又被打退了。五連的陣地在飛虎山南端,三排據守在陣地最前沿,雖然他們已經兩天沒吃飯了,又經過一天的激戰,戰士們仍然警惕地監視着敵人。5日天剛亮,敵人幾十架飛機便貼着樹梢在他們陣地上轟炸,幾十門大炮也開始了猛烈轟擊。攻不動陣地的敵人,仰仗着炮火的優勢,把戰士的工事幾乎都打坍了,三排在二百米長的陣地上,一天接受了兩千多發炮彈的考驗,一連打退敵人七次攻擊。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