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節日中國:清明

鎖定
《節日中國:清明》是2009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勃。
中文名
節日中國:清明
作    者
張勃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09年4月1日
頁    數
181 頁
定    價
36 元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108028846

節日中國:清明內容簡介

清明,一個死亡與新生交織的節日,一個歡樂與傷情共存的節日。在中國像錦帶一樣悠長精美的文化史上,它挾着情趣,攜着深邃,從遙遠的過去一路走來……
清明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説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説。[1]
清明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這樣一個節日,在吹面不寒的楊柳風中,在沾衣不濕的杏花雨中。入們踏青訪花,放風箏,踢毽子,盪鞦韆,盡情享受春意的盎然湧動。有這樣一個節日,人們來到死者面前,盡情訴説哭泣,送鮮花,擺祭品,燒紙錢,添上一抔黃土。縱然是,死者已經看不到鮮花,嘗不了祭品,生者卻得以寄託綿綿無盡的哀思。 [1] 

節日中國:清明圖書目錄

編者的話
壹、清明節的起源與流變
貳、香轂轔轔拜掃歸,臼暮風吹紙錢白——話説掃墓叁、報本崇初祖,數典頌軒轅一對人文始祖的祭拜
叁、報本崇初祖,數典頌軒轅一對人文始祖的祭拜
肆、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踏青
伍、鞦韆一架名園裏,人隔垂楊聽笑聲——盪鞦韆
陸、劍心一動碎花冠,口血相污膠彩翼——話説鬥雞
柒、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話説風箏
捌、萬人同向青霄望,鼓笛聲中度綵球——清明蹴鞠
玖、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戴柳與插柳
拾、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清明食俗
拾壹、布穀聲聲勸早耕,春耕樸樸趁初晴一清明農事忙
拾貳、清明節:將生死並置
後記
附錄主要拳考文獻

節日中國:清明作者簡介

張勃,女,1972年出,山東定陶區人,歷史學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民俗學、歲時節日民俗、民間禮俗等。先後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著有《中國民俗通志·節日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第一作者)、《中國人最應該知道的77個禮俗》(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第一作者),主編《齊魯特色文化叢書.禮儀》(山東友誼出版衽,2004),參編著作數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