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箬岙村

鎖定
箬岙村位於寧海縣一市鎮東南方向1.8公里的箬岙古村(Ruo‘ao Gucun,)。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藴的耕讀漁村。2016年11月9日根據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網站公示,寧波市寧海縣一市鎮箬岙村落擬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中文名
箬岙村
外文名
Ruo‘ao Gucun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一市鎮
地理位置
寧海縣一市鎮東南方向1.8公里
著名景點
植桂
引之堂

箬岙村村子由來

據當地《箬岙褚氏家乘》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褚裕卿、褚德卿兄弟自本縣牛台遷此。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箬岙成為一塊殷富之地。從其書院、民居、經典的傢俱藝術,可見昔日的箬岙沉澱着深厚的耕讀文化。

箬岙村村史沿革

箬岙村最早的住户是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由牛台村遷徙而來的。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壘堪築砩,墾地造田,逐漸形成一個較有規模的村莊。此處海灘資源豐富,水陸交通兩宜,箬岙先民又善於經營,故自明朝中期後,箬岙已成殷富之地,農、工、漁、商等行業均很發達。明、清兩朝裏,箬岙人在外村開設了5所田莊,在一市街設有店鋪和錢莊,有數百條商船(三桅白艟船)往來於上海、福建等地,因而富甲一方。
清朝初期時,箬岙開始敗落下來。主要是因為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頒佈了一道“遷海令”,要沿海居民悉數內遷三十里,且禁止船隻出海,以斷絕對鄭成功部隊的物資供應,達到“堅壁清野”的目的。箬岙全村攜老扶幼被迫投奔他鄉,在外地流落二十多年。後來由於鄭成功舊部在台灣降清,“海患”隨之平息,海禁撤銷,箬岙人氏褚彬儒多方聯絡族人,返回故土,重建家園。一度被荒棄的箬岙,這才又煥發生機。
箬岙村舊稱“東城”,因其位於台郡東方之邊陲,曾築城以禦寇,故名之。需要築城來抵禦倭寇,可見這裏以前常受倭寇侵擾。也難怪,地處東海之濱,且又是富庶之地,向有“百室金城”之美稱,倭寇當然會格外垂青。
清文士葉肖野曾有一詩:
東城地鄰滄海口,海氛猖獗須防守。
回憶桂齋建已久,張生擄贖事非偶。
矧今粵匪鯨其吼,堂堂縣治為拈有。
股匪突來臊羯狗,沿村殺戮多蹂躪。
人人慄慄各逃走,分散高崗與大阜。
幸沐神明福我後,殲厥巨魁及羣醜。
這裏説的是咸豐九年(1859)發生的匪寇入侵之事,當時有土匪數百人,匪首綽號臊羯狗,沿村殺戮擄掠,沙柳以上諸村多遭其難,至箬岙附近的新嶺時,官兵和當地人進行反擊,最終“殲厥巨魁及羣醜”,擊潰了來敵。由此可以看出,箬岙一帶以前常受匪寇侵擾。
古時的城牆今已無存,只有一個具有閘門功能的橫橋保留了下來,閘柱上鑿有凹槽,是先前用來安裝木質閘門的。在村東的一座島上,曾建有一座烽火台。相傳為戚繼光禦寇時所建,也有説是清政府為抗擊鄭成功部隊所設。傳言不一,無據可考。大約五、六十年前,尚能看到島巔有數人高的凸墩,現已消失。 [2] 

箬岙村村落環境

先看箬岙的書院。箬岙有植桂、引之堂等五個書院。其中三個是學堂,兩個是專門作為接待用的。現在引之堂已成了老人活動場所,植桂書院成了民房。
再看箬岙古民居。箬岙的古民居多屬清代建築,為典型的江南古民居,其外牆、台門、道地、風火牆以及房子的斗拱、月梁等建築都很精細。精雕的石窗就有上百個。 還有雕刻精細的斗拱、雕有龍鳳等吉祥物的月梁牛腿、浮雕的照壁、用兩顏色卵石鑲嵌成的道地,等等。
箬岙村有不少經典傢俱。如,做工精細的塗金牀,龍錦的陶質水缸,等。
箬岙村很重視居住環境。村後有塊叫“太婆壇”的草坪,就是人工建造的。説起太婆壇,這裏還有一段來歷。箬岙村地處偏僻的海角,人口較少,但建村以來,一直居住着比較富有的人家。他們的祖先娶了本縣前童鎮的媳婦,到了箬岙村以後,經常想回家。問她什麼原因,她説,前童有鹿山,上面有草坪,從小經常在草坪上玩,我很想鹿山的草坪。這位太公就特意在村後築起了小山,種上了草。後代的人就把這塊草坪叫“太婆壇”。本來在太婆壇前立有石牌坊,後來因火災而損壞。
在箬岙村水口,還有清時建造的鎮寧神祠(詳見《古剎名橋》)。據村民介紹,這是用來放哨,防止海盜的。足見古時箬岙的繁華。 [3] 

箬岙村歷代人物

據箬岙族譜記載,僅在明、清兩朝裏,就出過歲貢生、郡庠生、國學生、太學生等30餘人,因祖宗有遺訓“不為異族官”,故其族人無一人入仕。或許祖宗遺訓不過是託辭,箬岙人生性不喜入仕倒是真的。此地物華豐茂,生計無憂,閒來讀點詩書,吟風弄月,足可怡情閲性,何必要為案牘勞形?箬岙村裏保存了幾副柱對,落款均為該村先人,行文灑脱,筆意張揚,造句亦很工整規範,想必其人精神氣藴定也是如此卓然不羣的吧。此等風流人士,原是不必做官的。 [2] 

箬岙村所獲榮譽

2023年12月,入選第七批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