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道心理學導論

鎖定
《管道心理學導論》一書由北京天禾佳誠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策劃,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中文名
《管道心理學導論》
作    者
鞠鵬
ISBN
978-7-5108-5884-0
類    別
心理學
頁    數
224頁
定    價
28.00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12
裝    幀
膠裝
開    本
大32開本
第一章 背景
本書旨在闡述管道心理學相關理論以及針對理論的實踐假設。所以,需要讀者一定的理科與心理學知識基礎。下面我就對一些經典心理學理論和重要人物進行簡單介紹。
三大理論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過去的羈絆影響着現在和未來。
行為主義—約翰·華生—刺激+反應=條件反射 重複×條件反射=行為
人本主義—馬斯洛—把握現在,做出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可以自我實現。
在我們看來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是擁有共同點的。本質上講二者都是一種S-O-R的心理機制的表達。區別在於行為主義認為:刺激通過有機體產生行為,並因有利於有機體而成為反射。這裏的O是一個學習和重複使用經驗的過程。如果原有的反射不再有效,建立一個新的、更有效的即可。精神分析則認為個體現在的一些不合理的行為,是源於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導致的。但我們並不知道現在不合理行為的結果是由哪些原因造成。找到原因,並通過合理的處理,現在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但二者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缺點:二者都認為,人類被動地接受了刺激,並因過去的影響產生行為,本質上與動物或機器沒有區別。二者持有的都是一種悲觀的世界觀——人是這個世界的被動接受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二者的研究點都在於已產生的問題,那麼對象一定就不是正常大眾,所以獲得的結果也不是面向正常大眾的。
人本主義,顧名思義是以人為中心的。它自稱反對非人化的行為主義與研究非正常人的精神分析。主張以人為本和以整體人為研究對象的視角,關心人的本性、價值和尊嚴,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實現。但在我們看來,人本主義的研究方向還是有所偏頗,因為健康人或成功人士也只是人的一部分。並且現在主流的心理學理論大多對於心理健康的定義比較模糊或不夠準確。我們認為大多數所保持的心理狀態應該叫作正常而非一定是健康,而成功人士的心理狀況也不能作為健康的代表。而且人本主義似乎缺乏足夠系統的理論體系,並且有些過於盲目樂觀了。我們説“運籌帷幄”才能“決勝千里”。如果只基於現有的情況,就大喊“把握現在,勝利就在眼前”的口號,並不是那麼合理。
所以,心理學的三大流派,我們在這裏都只通過我們管道心理學的方式做了一點簡要的解讀。它們都是特點鮮明且被大量驗證的。我們對這些理論所持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合理整合,保持尊重。
而我們對自己的理論也是持有客觀的態度的。我們在這裏所討論的一切,都基於我們現在的認知。而不論怎樣,我們的眼界都有着侷限性。現有的社會情況與理論背景,以及我們所持有和使用的思維方式都在制約着我們。所以現在我們所做的理論,只是目前為止我們可以對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做出的解釋,我們的理論隨時都會有所改進。如果某一天我在這裏所討論的所有理論都有了足以説服我自己的反對意見,我隨時都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當然,如果理論只是一時的認知,那我們就無從談錯誤與否。
我們下面所談及的理論,只是現在的。下一秒,下一分鐘,下一小時,明天可能都會發生根本上的變化。我接受任何其他人的不同而合理的意見,但這並不意味着我一定會同意和採納。任何一個學問大家,其理論必定有其正確而值得稱道的地方。所以,我們不會完全否定任何一個曾經立足過的理論。那都是人類的寶貴經驗的體現和留傳。
其他理論與療法
情緒ABC理論—埃利斯—誘發事件與產生的行為是關於所持信念的函數。
ABC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該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ABC理論更確切地説是一種療法,它本質上可以認為是S-O-R理論的延伸,將O——生理與心理,具體到一個或一系列信念上。並通過合理處理存在於刺激與行為事件之間的信念而解決問題。它一般只適用於非疾病狀態的諮詢中。
格式塔心理學—韋特海默—信息的輸入與輸出,都是以一種不可分割的整體的形式。
格式塔心理學(或完形心理學)是由韋特海默於德國創立的。該理論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代表性的理論包括:
同型論:物理、生理、心理現象,都是不能由人為劃分開來的完形,是一個有意義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進一步來説,物理、生理、心理現象都是完形的,也就有着相對等的關係。從而假定腦內物理現象的秩序與心理現象的秩序之間具有同形的關係。舉例來説,人的空間知覺還是時間知覺,都是和大腦皮層內的同樣過程相對等的。這種解決心物關係和心身關係的理論就是同型論。
完形組織知覺法則:人和動物都有一種趨向完形的知覺過程——個體在知覺時總會按照一定的形式和經驗,把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這其實就是對於“完形”概念的一種延伸。具體的例子如:似動現象——兩個靜止的光斑,在一定時間間距內相繼呈現,就會得到一個光斑運動到另一個的位置的現象;一個缺了一小部分的圓形或正方形,會被知覺成一個完整圖形;兩個完全顏色大小相同的圓,放在不同的環境中個體知覺到的卻是顏色大小不一樣的兩個圓等等。這一法則為認知心理學提供了知覺過程的一個模板,同時也是我們管道心理學所説的潤飾作用的過程——將殘缺的信息通過經驗,補充為已知某事物或概念,以便於對所知覺的事物進行理解;或將心理內部的信息輸出為外在行為。
還有一些有關學習的理論,例如頓悟和學習遷移,都是一種將學習看作是一個整體過程的概念。學習不是簡單堆砌或者消極嘗試錯誤過程,學習可以通過現有的材料“猛然醒悟”其中的聯繫,或“觸類旁通”類似的關係。不需零敲碎打,分層解理。
而在治療上,格式塔心理學也可以説是獨樹一幟,充分利用了其完形的概念。通過對此時此地的自我進行覺察與體會,進而修養身心,自我治療。治療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瞭解的過程。
重要的心理學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猶太人,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癔症研究》《超越快樂原則》等。他提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人格結構模型,並將人的心理分為無意識、潛意識和意識三個部分。還有泛性論相關的伊諦普斯情結和人類心理發展階段理論(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總的來説,弗洛伊德開拓的心理學的視野,開闢了潛意識的心理研究領域,為心理學在20世紀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極大地推動了變態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方向的發展。但由於其過度強調性在生理與心理上的作用,故而被套上“泛性論”的外套。同時,由於其潛意識相關的理論,揭示了人類的黑暗面,並表達或推演出一個悲觀結局的人類宿命,而被很多人所詬病。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主要著作《分析心理學》《心理類型》等。他創立了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榮格的原型理論,是其集體無意識理論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其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的內容。他的理論對心理學理論的發展、精神疾病的臨牀治療以及社會文化,都有着重要的積極作用。榮格曾與弗洛伊德長期合作,但最終分道揚鑣。他並不是弗洛伊德理論的“繼承者”,但卻通過自己的方式,在夢和潛意識領域卓越工作,將精神分析發揚光大。
卡倫·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醫學博士,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説中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我們內心的衝突》《神經症與人的成長》等。
霍妮提出了理想化自我和病態自負等概念,強調社會與外界對個體的影響,她相信用社會心理學説明人格的發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適當,是精神分析學説的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她反對弗洛伊德,幼年時期的經驗決定人生走向的觀點。她認為人類的精神與社會環境的衝突,是造成焦慮的焦點。通過長期外力的不合理影響下,最終導致了精神疾病。性相關的問題,只是一部分心理問題的原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