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筋藤

(夾竹桃科鏈珠藤屬植物)

鎖定
鏈珠藤(Alyxia sinensis Champ. ex Benth.)是夾竹桃科鏈珠藤屬植物,藤狀灌木,具乳汁,葉革質,對生或3枚輪生,聚傘花序腋生或近頂生;花萼裂片卵圓形,花冠先淡紅色後退變白色,子房具長柔毛。核果卵形,4~9月開花,5~11月結果。常野生於矮林或灌木叢中。根有小毒,具有解熱鎮痛、消癰解毒作用。民間常用於治風火、齒痛、風濕性關節痛、胃痛和跌打損傷等。全株可作發酵藥。 [1]  [5] 
中文名
鏈珠藤
拉丁學名
Alyxia sinensis Champ. ex Benth.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龍膽目
夾竹桃科
鏈珠藤屬
鏈珠藤

筋藤形態特徵

鏈珠藤
鏈珠藤(12張)
藤狀灌木,具乳汁,高達3米;除花梗、苞片及萼片外,其餘無毛。葉革質,對生或3枚輪生,通常圓形或卵圓形、倒卵形,頂端圓或微凹,長1.5~3.5釐米,寬8~20毫米,邊緣反捲;側脈不明顯;葉柄長2毫米。聚傘花序腋生或近頂生;總花梗長不及1.5釐米,被微毛;花小,長5~6毫米;小苞片與萼片均有微毛;花萼裂片卵圓形,近鈍頭,長1.5毫米,內面無腺體;花冠先淡紅色後退變白色,花冠筒長2.3毫米,內面無毛,近花冠喉部緊縮,喉部無鱗片,花冠裂片卵圓形,長1.5釐米;雌蕊長1.5毫米,子房具長柔毛。核果卵形,長約1釐米,直徑0.5釐米,2~3顆組成鏈珠狀。花期4~9月,果期5~11月。 [1]  [7] 

筋藤生長環境

常野生於矮林或灌木叢中。野生山地、林木間。海拔100-400m。 [8] 

筋藤分佈範圍

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區。模式標本採自廣東南部島嶼。 [1] 

筋藤主要價值

鏈珠藤墨線圖 鏈珠藤墨線圖 [2]
全株(瓜子藤):辛、微苦,温。祛風活血,通經活絡。用於風濕關節痛,腰痛,跌打損傷,閉經。
根(阿利藤):有小毒。解熱鎮痛,消癰解毒。用於風火牙痛,風濕關節痛,脾虛泄瀉,濕性腳氣,水腫,胃痛,跌打損傷。 [3] 
【別名】念珠藤(《廣州植物誌》),瓜子藤、瓜子英、山紅木、過山香、春根藤、過骨邊(《福建民間草藥》),瓜子金(《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七里香(《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鏈珠藤的全草及根。
【性味】
苦辛,温,有小毒。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平,有毒。
②《閩東本草)):性温,味微苦辛,有小毒。
【歸經】《閩東本草》:入肺、肝、脾三經。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活血通絡。治風濕性關節痛,脾虛泄瀉,腳氣,周身浮腫,婦人經閉,跌打損傷。
①《福建民間草藥》:解熱鎮痛,消癰解毒。
標本信息
標本信息(8張)
②《閩南民間草藥》:理風濕,療損傷,行血活絡。③《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頭面浮腫。
④《閩東本草》:醒脾理氣,舒筋通絡.祛風活血。治胸膈脹悶,骨節痠痛,腹中冷痛泄瀉,周身浮腫及婦人經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4錢(鮮者1~2兩);或浸酒。
【注意】《閩東本草》:陰虛發熱,腸胃伏熱及婦人懷孕者皆所禁用;忌與牛奶仔、穿山龍同用。
【附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痛:阿利藤根一兩至兩半,豬蹄一隻。酌加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脾虛泄瀉:阿利藤幹根一兩,鼠麴草根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濕性腳氣:阿利藤幹根或莖五錢至一兩,六稜菊一兩。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水腫,跌打損傷:阿利藤、雞血藤各等量,浸酒內服,每早晚飲服一次,每次一小杯。或和水酒燉豬赤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⑤治經閉:阿利藤三兩。煎湯去渣,調紅糖服。(《閩東本草》)
⑥治跌打損傷:阿利藤根一至二兩。酌加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⑦治腰閃痛:阿利藤四錢,紅酒四兩。燉服。(《閩東本草》)
⑧治風火齒痛:阿利藤鮮根五至八錢,酌加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