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十次全國國民閲讀調查

鎖定
2013年4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了第十次全國國民閲讀調查結果 [1]  。調查數據顯示 [2]  ,國民圖書閲讀率、傳統紙質閲讀、國民圖書讀買量都呈現出積極的上升態勢。閲讀形式的調查則表明,有超過七成國人更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閲讀”。
中文名
第十次全國國民閲讀調查
單    位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
結    果
超過七成國人更傾向於紙質閲讀
發佈時間
2013年4月18日

第十次全國國民閲讀調查發佈

國民圖書閲讀率增長
2012年我國18至70週歲國民圖書閲讀率為54.9%,比2011年的53.9%上升了1.0個百分點;報紙的閲讀率為58.2%,比2011年下降了4.9個百分點;期刊閲讀率為45.2%,比2011年的41.3%上升了3.9個百分點;數字化閲讀方式(網絡在線閲讀、手機閲讀、電子閲讀器閲讀、光盤閲讀、PDA/MP4/MP5閲讀等)的接觸率為40.3%,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個百分點。綜合各媒介閲讀率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個百分點。此外,0至17週歲未成年人圖書閲讀率為77.0%,比2011年的78.6%下降了1.6個百分點。
紙質圖書閲讀量增長
從對國民閲讀量的考察看,2012年我國18至70週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閲讀量為4.39本,2011年則為4.35本。電子書閲讀量增幅較為明顯,人均閲讀電子書2.35本,比2011年增長了0.93本,增幅達65.5%。
對我國國民傾向的閲讀形式研究發現,74.4%的18至70週歲國民更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閲讀”,13.2%的國民更傾向於“網絡在線閲讀”,9.0%的國民更傾向於手機閲讀,2.2%的人傾向於在電子器上閲讀,1.3%的人習慣從網上下載並打印下來閲讀。

第十次全國國民閲讀調查分析介紹

我們為什麼越來越愛讀書?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總結多年來的調查數據發現,國民圖書閲讀率在1999年下降後,從2005年開始呈穩步上升趨勢。在圖書閲讀率歷年走勢曲線圖中可以看到,那條曲線終於又慢慢昂起了“頭”。
談到這條增長的曲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認為,這是大氣候和小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外部大氣候來看,生活富裕了,國民自身對於文化的需求也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據研究院調查,在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圖書的銷售也增長得更多。
此次調查中的很多數據,也都顯示出了國民在經濟增長的背景下,閲讀需求的自覺增長。其中,有超過七成的國民認為讀書很重要,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自己讀書很少,2012年人們對圖書價格的承受力也比2011年的13.43元增長了0.23元。還有,調查顯示我們的圖書閲讀率和閲讀量比過去有所增長,但國民對自己的閲讀滿意度卻在下降,這也是因為大家越來越重視閲讀,因而更覺得自己做得不夠。
郝振省認為,政府以閲讀為核心的文化民生工程的建設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據瞭解,目 [2]  前在全國各地約有四百多個大、中、小城市有自己的閲讀推廣活動,比如讀書月、讀書周等。近年來建立的公共圖書館、書屋為閲讀量的增長起到了推動作用,現在全國共有六十多萬農家書屋,為農民兄弟送去了九億多冊書。此外,還有大量的社區書屋、圖書館等設施。
同時,閲讀形式的增加也為閲讀量的增長貢獻了力量,網絡在線閲讀、手機閲讀等形式讓閲讀變得更加便捷。2012年電子書閲讀量增幅非常明顯,人均閲讀電子書2.35本,比2011年增長了0.93本,增幅達65.5%,這個數字在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第十次全國國民閲讀調查追訪

讀者:就愛那縷書香
獲知第十次國民閲讀調查數據中,有七成國民更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閲讀”,在一家國企工作的馨然才發現自己並不孤獨。
當身邊越來越多的同事、朋友在手機、平板電腦上看書,馨然像個老古董似的就喜歡把書捧在手裏,一句一句仔細體會的感覺。有時,即便在網上能夠找到電子版的書,她也要買來實體書;有時,她也會覺得自己有些跟不上趟兒,“但又覺得用手機看書根本就不是在看書,只有聞着書香才能看得進去。”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徐升國肯定了馨然的直覺。他説,有國外相關機構做過類似的實驗,同樣的內容用紙質圖書和電子圖書兩種方式閲讀,紙質閲讀的效果更好。“從科學角度來講,紙質閲讀能夠讓人更加關注,記憶也更深刻。”
專家:閲讀立法應加速
對於此次國民閲讀調查報告所呈現出的閲讀率增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肖東發並不滿意,“我們的基數太小,增長速度也太慢。”更為重要的是,在成人閲讀率增長的同時,未成年人的閲讀率卻在下降。
肖東發建議,政府提倡閲讀的力度應該進一步加強,同時加速閲讀立法,“日本早在1950年就有了相關法例,1999年又有了兒童閲讀法,並且在不斷地修訂、推行、落實。”
社會整體的輿論引導和氛圍營造,在肖東發看來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們應該多一些可以翻書的地兒,有了圖書館、社區書屋還不夠,實體書店也應該加以保護。”他認為,現在的電子閲讀、網絡購書對於兒童及老年人來説,仍是難以接觸的渠道,而實體書店卻因為競爭力弱而一個接一個地倒閉。説到這裏,肖東發有些哀傷,“北大周圍的好書店,一個一個都沒了,‘第三極’沒了,‘風入松’沒了,‘光合作用’也沒了。”他認為,書店是一座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部分,政府應該對實體書店給於政策補貼。

第十次全國國民閲讀調查相關新聞

莫言成“國民最喜愛作家”
第十次國民閲讀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讀者最喜愛的十大作家排行榜中,以往從未入選的莫言,藉助諾貝爾獎的影響,“空降”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名至第十名的作家分別是金庸、魯迅、韓寒、瓊瑤、老舍、郭敬明、曹雪芹、巴金、冰心。
不僅莫言成為讀者最喜愛的作家,他的三部小説《紅高粱》、《蛙》、《豐乳肥臀》也入選我國讀者最喜愛的十本書,前兩部書分別排名第六、第七,超過了《圍城》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豐乳肥臀》則位居榜尾。排名前五名的分別是《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天龍八部》。
徐升國認為,“莫言熱”雖然不是一種常態,但也是一件好事,“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這樣的焦點事件來推動全民閲讀的增長。”
親子閲讀觀念持續加強
第十次國民閲讀調查對親子早期閲讀行為的分析發現,2012年我國0至8週歲兒童的家庭中,平時有陪孩子讀書習慣的家庭佔到87.5%,較2011年的85.9%增長了1.6個百分點;在這些家庭中,家長平均每天花費26.67分鐘陪孩子讀書,這一時長連續三年在增長,2011年為24.15分鐘,2010年為22.78分鐘。此外,2012年我國0至8週歲兒童的家長平均每年帶孩子逛書店3.75次,購書頻率這一指標也連續三年呈增長趨勢。
徐升國認為,親子閲讀觀念持續加強,源於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但他同時也指出,目前我國親子閲讀仍存在過於功利化的問題,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從閲讀中學習到具體的知識點;而在國外,親子閲讀更看重的是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閲讀內容本身並不重要。“12歲之前是培養孩子閲讀習慣最重要的時間,決定了孩子一生的閲讀力,過於功利化的閲讀會影響孩子對閲讀的興趣。”
《全民閲讀條例》起草本月啓動
在發佈第十次全民閲讀調查數據結果時,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透露,《全民閲讀條例》的起草工作於本月剛剛啓動。
“條例”的起草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相關業務司局主持啓動,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也參與起草工作,已經形成初稿。“條例”將借鑑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根據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結合十八大精神來制定。“條例”將在全民閲讀目標、原則、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
對於“條例”將產生的積極作用,郝振省表示:“正如《全民健身條例》推進國民身體健康一樣,《全民閲讀條例》將致力於國人精神文明的建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