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十四綏靖區

鎖定
民國37年(1948)3月,國民黨政府在阜陽設立的第十四綏靖區,是負責地方“清剿”和防區守備的軍區性質的戰時區劃。國民黨在山東、蘇北“剿共”戰場上失利以後,為了在黃淮平原阻擊解放軍,保障徐州“剿總”的安全,根據徐州“剿總”的建議,在阜陽設立了第十四綏靖區。
中文名
第14綏靖區
行政區類別
軍區
所屬地區
阜陽
地理位置
皖北地區
下轄地區
阜陽 臨泉 太和 渦陽 蒙城 鳳台 潁上霍丘 8縣
政府駐地
阜陽
首腦機關
司令部
首    長
李覺(司令官)
存在時間
1948年3月至1948年7月
民國37年(1948)初,國民黨軍在山東、蘇北“剿共”戰場上節節失利,無奈只得退守至黃淮平原。徐州“剿總”感到末日來臨,為保障側翼安全,請求在阜陽設置軍區以保右翼,形成掎角之勢,牽制人民解放軍主力南下,保障南京安全。於是國民黨政府於1948年3月在阜陽設立了第14綏靖區,綏靖區是戰區(軍區)性質,領導機構為司令部,首長為國民黨中將司令官李覺。司令部設機要室、總務處、第一處(人事)、第二處(特工)、第三處(作戰)、第四處(後勤)、政治部和特務營,並在蚌埠設有留守處。綏靖區轄阜陽、蒙城臨泉、渦陽、太和、鳳台、潁上、霍丘(今霍邱)等8個縣,指揮協調的部隊是駐守在阜陽城的新整編第74師。1947年5月16日,該師原師長張靈甫在山東臨沂地區的孟良崮戰役中戰死,整編第74師被我人民解放軍全殲,整建制取消。後來不久,由於第一、第二任軍長(師長)俞濟時(蔣介石的外甥)、王耀武(黃埔軍校學生,蔣介石的嫡系)呼籲,經蔣介石核准,在後方又重建整編第七十四師及其所屬三個整編旅,以黃埔四期軍官、四方面軍前參謀長邱維達為新師長,以孟良崮戰役中因看守飛機場而僥倖逃脱的兩個團和負傷治癒的原七十四師官兵為骨幹,吸收新官兵補充足額。又用歷年來保存在後方的武器配給部隊,戰鬥力和武器裝備在國民黨軍隊中仍然穩居前席。74師58旅駐守阜陽城,57旅駐蒙城,與徐州形成聯絡和掎角之勢。1948年3月底到4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部隊圍攻阜陽,發動“阜陽戰役”,綏靖區和新74師駐阜官兵誓死固守,解放軍強攻不克,於4月3日夜撤走 [1]  。蔣介石獲知消息大喜過望,命令輿論大肆宣傳,吹噓為“阜陽大捷”,國民政府軍政部門大加表彰。併成立“阜陽行政長官公署”,任命李覺為公署主任。但是,隨着桂系在國民黨中的勢力上升,與桂系早有宿仇、屬於湘系的李覺很快遭到排擠,同年7月,綏靖區和長官公署都被撤銷,並於1948年7月29日撤出阜陽城,土匪趁機大肆搶劫,解放軍豫皖蘇軍區第四分區獨立三團應阜城商民的邀請,於8月1日進駐阜陽,設阜陽城防司令部,鎮壓土匪,維持治安。至今阜陽以8月1日為解放慶祝日。 [2] 
參考資料
  • 1.    原縣級阜陽市政協文史委.阜陽史話.安徽阜陽:阜陽市政協,1988年
  • 2.    胡天生.阜陽疆域建置沿革.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