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阜陽戰役

鎖定
阜陽戰役是1948年3月末4月初在安徽阜陽發生的一場戰役。
名    稱
阜陽戰役
地    點
安徽阜陽
參戰方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第一、二縱隊以及豫皖蘇軍區獨立旅;國民黨軍新整編74師58旅
主要指揮官
中國人民解放軍:楊勇、蘇振華
發生時間
1948年3-4月初

阜陽戰役戰役背景

1948年春,劉鄧大軍在千里挺進大別山,給國民黨軍重創以後,揮師出山,尋機殲敵。1948年3月初,中原野戰軍一、二縱在沙河與淮河間集結休整,並與護送晉冀魯豫區新兵南下的華野十縱、中野十一縱會合,得到了新兵和物資的補充,組成新的機動兵團。三縱和六縱受到國民黨軍的阻截,尚未北渡淮河。這時陳謝、陳唐兵團已經開始洛陽戰役,粟裕率華野一、四、六縱北渡黃河到濮陽整訓,準備執行新的戰略任務。劉鄧希望能在淮北打開局面,打幾個好仗,配合陳謝和華野的行動。他們指揮中野一、二、十一縱和華野十縱向阜陽移動,尋找合適的戰機。
國民黨方面察覺到劉鄧的行動,命令南陽的張軫兵團三個師北進,尋找劉鄧主力決戰。劉鄧估計,以解放軍當時的情況,城市攻堅有一定困難,不如圍城打援,在運動中殲滅敵軍。當張軫指揮三個師渡淮河北進時,劉鄧決心集中四個縱隊的兵力,在新蔡東北分割殲滅敵軍。各部隊向預定地點開進,準備在3月26日夜間發起攻擊。但是國民黨軍偵察到解放軍主力的行動,張軫兵團迅速南撤,解放軍計劃落空。劉鄧改變計劃,決定繼續攻擊阜陽。 [1] 

阜陽戰役參戰部隊

阜陽戰役國民黨守軍

當時駐守阜陽的,是國民黨新整編七十四師。此部即1947年5月16日,在山東臨沂孟良崮戰役中被擊斃的張靈甫部。張靈甫戰死孟良崮後,整編七十四師(整編前為七十四軍)在前任軍長俞濟時蔣介石的外甥)、王耀武的呼籲下,奉命重建,以黃埔四期軍官、四方面軍前參謀長邱維達為新師長,以孟良崮戰役中因看守飛機場而僥倖逃脱的兩個團和負傷治癒的原七十四師官兵為骨幹,吸收新官兵補充足額。駐紮在阜陽的,只是其所部的一個旅(第58旅),旅長羅幸理,副旅長王奎昌、參謀長林鑄年、副參謀長陶富林。旅轄三個團(第172、173和174團)。全旅官兵9000餘人,戰鬥官兵約佔2/3,6000餘人。七十四師的另兩個旅(51和57旅),則由師長邱維達率領,駐紮在蒙城一帶。
戰役後期,國民黨方面見解放軍大舉攻城,又抽調二十個旅的兵力從四面包圍過來。這部分兵力包括張軫兵團之十師、二十師、五十八師、十八師、五十二旅、夏威的一三八旅、李覺的五十一旅、新二十旅、邱清泉的三個旅、胡璉的兩個旅,另外尚有商丘地區之八十四師,與羅山的二十八師主力。 [2] 

阜陽戰役解放軍攻城部隊

按照劉伯承、鄧小平的部署,解放軍攻城部隊由中原野戰軍一縱、十一縱和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當時歸一縱指揮)組成。其中,一縱攻東關、南關,十一縱攻北關,獨立旅攻西關。整個戰役由一縱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指揮。同時,華野十縱奉命控制新蔡以東、洪河北岸陣地,負責打擊來援之敵。 [3] 

阜陽戰役戰役經過

阜陽戰役外圍作戰

阜陽戰役打響前,國民黨軍隊已經懷疑解放軍有進攻阜陽的企圖,旅長羅幸理遂派173團負責外圍偵察、警戒。173團有3個營,團長蔡亞鄂帶一個營到阜陽東的洄溜集(當時是阜陽縣的一個大區,今屬阜陽市潁州區三十里鋪鎮),一個姓王的營長帶一個營到阜陽東北的插花廟(今為鎮,屬潁東區),還有一個營由鄭營長帶領,駐紮在太和。
1948年3月29日,發現解放軍進攻阜陽的意圖後,綏靖區即令這三個營撤回阜陽。30日,蔡亞鄂帶的那個營撤回途中遭解放軍一縱二十旅58團(團長郄晉武)截擊,經過拼命戰鬥,損失過半,始得脱身進入城內,蔡亞鄂也受了傷。駐紮在太和的那個營,剛出城就碰上解放軍十一縱大軍,一番激戰之後,鄭營長被打死,一個連潰圍而出。這個連退到阜陽北的白廟集時,又被解放軍十一縱三十二旅九十五團全殲,只有一個連長和一個排長僥倖逃脱。
逃回阜陽後向旅長羅幸理彙報戰況,羅旅長氣得臉色發青,一揮手讓他們出去,隨手寫下“執行槍決”,交給參謀長。參謀長一看,頓時驚呆了,動彈不得。羅幸理奪過條子交給隨從副官,隨從副官帶人追上這兩個人,把他們打死在護城河裏。而王營長帶領的那個營,在從插花撤回時,到阜陽城東的潁河大堤上碰到了毫無警戒、只有一個連放哨的解放軍一縱二十旅五十九團,隨即發動突襲,不僅打敗了警戒的連,而且衝散了五十九團主力,但很快就被帶兵執行任務趕回的二十旅副旅長李覺(這是解放軍的李覺)打退。此營與城裏聯繫,城裏讓他們順來路向蒙城方向撤退,匯合在那裏的師長邱維達後再來阜陽。此營奉命撤退,在插花廟東邊的張灣遭遇正在趕往阜陽的解放軍十一縱隊三十三旅九十七團,被全部殲滅。至此,守軍一個旅已經損失了將近一個團的兵力。團長蔡亞鄂和副團長胡某某天天沒事幹,就找“阜陽在鄉軍官會”的交際幹事呂世清打麻將。

阜陽戰役攻城戰

解放軍攻打阜陽城實際是從1948年3月29日晚上,以一場遭遇戰開始的。當晚,一位國軍排長在值班的時候帶人到城南偷雞,遭遇我軍一縱二旅,問口令對方不答,突然開槍。然後就打下了南關外(今阜陽市政府所在地附近)。但是,敵軍控制了阜陽城唯一最高的建築——文峯塔(俗稱“七棚塔”),用輕重機槍居高臨下掃射,我軍派兩個連阻斷敵軍的增援;派一個連主攻駐塔部隊,激戰到1948年4月1日晚上7點,攻擊連剪斷敵人的鐵絲網,在塔身內安放了炸藥。守塔敵兵眼見立刻就會塔毀人亡,打死了一意孤行的排長,向我軍投降。
十一縱負責攻打北關。敵軍在這裏進行了嚴密的佈防,並且縱火燒燬了城外的全部民房。我軍指戰員在強攻不克的情況下,轉而攻擊東寨門、南寨門,旋即佔領了城牆外的北關、東北關。後來敵人援軍到達,進行了猛烈反撲,但並沒有奪回陣地。
一縱一旅、二十旅從東面攻城,二十旅五十九團突破潁河,佔領了三里灣。然後擴大戰果,向縱深進攻,很順利地拿下了東關外,逼近城郭。
但在攻城過程中,解放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徐州“剿總”更是不惜血本地給予各種支援,飛機炸彈一直沒有停歇,阜陽簡直成了徐州“剿總”的空軍第二指揮部。而我軍沒有高射炮,不能形成對空還擊,攻城戰壕、工事還沒有成形即被敵機摧毀,又缺少重炮,難以摧毀城內堅固的防禦工事。我軍的攻堅,基本上都是仗着指戰員抱着炸藥包衝到敵人工事或建築物前,再引燃導火索實施爆破,有時乾脆用手扔炸藥包,但在扔的時候必須要站立起來,極易受到敵軍的火力攻擊。特別是到了城裏,外圍的自然掩體根本沒有,自己構築的工事又多被敵人摧毀,密集的交叉火力打得我軍戰士抬不起頭來,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最後只好撤到城外。
十一縱大軍雖然一開始也逼近了北關,但是因為對敵情掌握不夠,又受戰前消滅敵人兩個營的影響,產生了輕敵情緒,指揮上過於急躁,協調也不夠嚴密,攻城戰受到很大的挫折,也沒有能夠在城內站得住腳。
1948年4月2日,一縱指決定以第二梯隊的一旅接替二十旅,由東關向城內實施主要突擊,協同友鄰殲滅該敵。此時,張軫兵團之十師、二十師、五十八師、十八師、五十二旅、夏威的一三八旅、李覺的五十一旅、新二十一旅、邱清泉的三個旅、胡璉的兩個旅,另外尚有商丘地區之八十四師,與羅山之二十八師之主力,均在縱深策應,共二十個旅,企圖合擊解放軍主力。
劉鄧以折散敵陣,伺機尋殲張軫之目的,考慮到敵兵力集中,我處於水網地帶,不宜繼續作戰。乃電令一縱、十一縱停攻阜陽,轉至太康、柘城方向牽制敵人,二縱、華野十縱和剛進至淮北之三、六縱,乘勢襲取上蔡、汝南、駐馬店、確山、遂平、西平等城鎮,隨即轉入豫陝鄂地區。
擔任後衞的二十旅,在阜陽東面與增援之敵新五軍的先頭部隊激戰一天,斃傷敵近千人,撤出戰鬥。 [2]  敵軍找不到機會,也各自退回原駐地。 [1] 

阜陽戰役戰役影響

阜陽作戰沒有成功,也使劉鄧摸到敵軍一些新特點,看到解放軍的不足。4月13日他們給軍委的報告説:“此次敵特點,是在我攻中心據點時,從四圍向心集中最大限度之兵力。如打邊沿之敵,則敵取密切協同;特別在我易於攻擊方向之敵,依託水寨,強固工事,密集穩重,以待其友鄰可以拊我側背時而後出動。其次,由於高度集中只守戰略要點放棄其要線之據點,如難守時退守鄭州,而放棄鄭州西南兩鐵路地帶一切據點,以避免殲滅。我們大別山部隊只二縱才休整兩星期,三、六縱四個月來未休整,非常疲憊。擬爭取時間進行短期休整,待判明敵新企圖後另行機動。手榴彈、炮彈亦須補充。” [1]  [4] 
參考資料
  • 1.    劉統著. 決戰 中原西南解放戰爭 1945-1951[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07. 第330-331頁.
  • 2.    政協阜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阜陽史話 第8輯,政協阜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04,第31頁
  • 3.    政協阜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阜陽史話 第8輯,政協阜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04,第28頁
  •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生編;楊勝羣,閆建琪主編;蔣永清副主編,鄧小平年譜 第2卷 第2版,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01,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