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是由庫特·馮·蒂佩爾斯基希編寫,賴銘傳翻譯,編寫於1951年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1] 
中文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下)》
作    者
[德]庫特·馮·蒂佩爾斯基希 [1] 
譯    者
賴銘傳
出版社
解放軍出版社
ISBN
9787506567480 [1] 
類    別
史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下)》填補了我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空白,因為在此之前,我國從未出版過德國人、更不用説德國高級將領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下)》中文版的問世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它被發現並被翻譯成中文,與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加強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研究有很大關係。
該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具有很大參考價值。這是因為:一方面,它的作者是發動戰爭的法西斯德軍的高級將領,書中反映的觀點很值得注意。另一方面,該書提供了大量資料,特別是提供了大量當時鮮為人知的檔案材料。對於德軍東、西兩線作戰情況,寫得尤其詳盡,因而成為研究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重要參考材料。
第二,作者相當深刻地敍述了各國特別是各大國的政治、外交活動及彼此之間的博弈,披露了一些國家為謀取本國利益採取一切手段,包括互相利用、倚強凌弱、背信棄義、趁火打劫直至悍然入侵的事實。作者還從
第三,對德軍參加的東線和西線各戰區的軍事行動,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分析。德國被迫進行兩線作戰,作者先後擔任陸軍總參謀部情報部長和在東西線指揮作戰的經歷,以及諸多高級將領和戰場指揮官給予的幫助,為作者“按德國觀點對所有戰區的軍事行動進程進行闡述”提供了有利條件。這樣,該書就比國外一些有意忽略甚至完全不涉及東線或西線戰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記述得更加完整。
第四,在寫法上側重於軍事,體現了作者高級將領身份的特點。書中記述了德軍從橫掃歐洲大陸的不可一世到兵敗如山倒的衰微破敗過程,對各次戰事中交戰雙方的作戰準備、戰略戰役企圖、作戰過程着墨甚多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圖書目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冊

譯者的話
作者的話
第一章 戰前事件和戰爭爆發
1.走向戰爭
2.1939年的德國武裝力量
3.1939年德國的敵人 [4] 
第二章 德國在歐洲勢力範圍的擴大
1.波蘭戰局
2.西線的陣地戰
3.1939年冬季對英國的海戰和空戰
4.蘇聯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行動
5.佔領挪威和丹麥 [5] 
第三章 德軍在西線的勝利
1.法國內部動盪加劇
2.雙方的計劃和兵力
3.戰略突然性的勝利
4.法國會戰 [6] 
第四章 勢均力敵的戰爭
1.膽怯的開端
2.德軍在不列顛羣島登陸問題
3.不列顛之戰
4.東方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
5.意大利在地中海和東非進行的戰爭
6.軸心國的政治空想及漏洞百出的戰略
7.意大利在希臘的冒險
8.軍事政治總結
9.爭奪意大利殖民地的鬥爭
10.德軍在巴爾幹的行動
11.大西洋爭奪戰爆發(1940年6月至1941年7月) [7] 
第五章 德國進攻蘇聯
1.軍事和政治準備?
2.紅軍
3.戰爭爆發
4.邊境戰鬥
5.爭奪“斯大林防線”之戰
6.*高軍事領導人之間的首次嚴重分歧基輔交戰
7.德軍全線新進攻
8.俄軍1941年冬季反攻 [8] 
第六章 戰爭發展成世界大戰
1.日本人在遠東的進攻
2.英軍1941年冬季在利比亞的進攻
3.德軍在俄國再度奪取主動權
4.隆美爾挺進阿萊曼
5.大西洋爭奪戰的頂點 [9] 
第七章 轉折
1.斯大林格勒
2.高加索至沃羅涅日的俄軍攻勢
3.1942年冬季戰線北段和中段的戰鬥行動
4.北非陷落 [10]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下冊

第八章 爭奪德國和日本接近地
1.奪取西西里島
2.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倒向同盟國
3.南意大利登陸
4.德軍在東線徹底喪失主動權
5.日本保衞海外基地的鬥爭
6.那不勒斯至羅馬之間的*初戰鬥
7.德黑蘭會議和1943年底的軍事形勢
8.卡西諾和內圖尼亞
9.1943年冬季東線戰事
10.奪取羅馬和爭奪亞平寧山脈
11.潛水戰計劃的破產 [11] 
第九章 1944年對歐洲大陸的入侵
1.西方國家的準備
2.德軍的防禦
4.總登陸場的建立和鞏固
5.7月20日事件及其後果
6.阿夫朗什和法萊斯
7.法國南部登陸
8.追擊到帝國邊界
9.阿納姆 [12] 
第十章 1944年夏季德軍東線的崩潰
1.俄軍在卡累利阿地峽的進攻
2.德軍“中央”集團軍羣的潰敗
3.俄軍對喀爾巴阡山至楚德湖全線的進攻
4.芬蘭退出戰爭
5.北極地區的海戰和空戰
6.德軍“南烏克蘭”集團軍羣的慘敗和羅馬尼亞退出戰爭
7.庫爾蘭集團被合圍和俄軍入侵東普魯士
8.俄軍在匈牙利進攻 [13] 
第十一章 對德空中戰爭
第十二章 保衞帝國
1.西部邊界的戰鬥
2.阿登進攻
3.俄軍突破維斯瓦河防線
4.同盟軍挺進萊茵河
5.西線的結局
6.東線的結局
7.庫爾蘭和意大利的結局 [14] 
第十三章 東亞戰爭結束
1.菲律賓回到同盟國手裏
2.緬甸回到同盟國手裏
3.進攻日本羣島的準備
結束語
大事記
附錄 俄譯本前言 [15]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作者簡介

庫特·馮·蒂佩爾斯基希(1891-1957),納粹德國陸軍上將。1910年參加德軍,1928年進入陸軍情報部門服役,1938年晉升為將軍,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情報部長。1940年獲得鐵十字勳章。1942年被調離陸軍總參謀部,改任步兵第30師師長。斯大林格勒會展期間,任意大利第8集團軍顧問。1943年任陸軍第12軍軍長。1944年任第4集團軍司令,同年被調到西部戰區,先後在洛林、意大利指揮集團軍。1945年4月德國即將戰敗時,奉命指揮第21集團軍並曾代理保衞首都的“維斯瓦”集團軍羣司令,不久向英美軍投降。戰後曾被列入紐倫堡審判戰犯名單,但隨即受到赦免。1951年寫成本書。
賴銘傳 福建省永定縣人。國防大學原戰略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軍事學教授。曾任*國翻譯協會理事和軍事科學翻譯委員會副主任、顧問。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戰略問題、蘇聯和俄羅斯問題、軍隊建設理論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主編或與人合著十餘部軍事著作。獨自翻譯或與他人合譯近30部外國軍事理論、歷史專著和紀實文學作品。其中獨自翻譯主要有:《戰爭史這樣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將軍間諜》、《葉廖緬科元帥戰爭回憶錄》等。參加翻譯的主要有《蘇聯軍事百科全書》、《集團軍戰役》、《戰術》等。2011年被*國翻譯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稱號。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