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

鎖定
第二國際後期出現的為迎合資產階級需要而系統修改、歪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種思潮。1895年恩格斯逝世後,曾是正統派馬克思主義者的伯恩施坦於1896~1897年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發表5篇文章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修正”獲得黨內機會主義者的支持。
《社會主義月刊》上出現“修正主義”一詞以表明這些人自詡要公開修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1899年修正主義代表作《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得到各國機會主義者的擁護,隨即形成一個國際性派別。1900年以後馬克思主義者開始使用“修正主義”一詞作為貶義詞批判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派。
中文名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
外文名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revisionism
創始人
伯恩施坦
實    質
歪曲馬克思主義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由來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初並未在工人運動中占主導地位。在近半個世紀時間內,工人運動內部許多流派是公開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到90年代,馬克思主義已經戰勝工人運動中的其他一切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的勝利,引起資產階級更加猛烈的攻擊。
1895年恩格斯逝世後,修正主義者在哲學方面以庸俗的進化論代替辯證法,以唯心主義代替唯物主義,主張“回到康德那裏去”,把歷史唯物主義歪曲為經濟唯物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的勝利並不取決於內在的經濟必然性。在政治經濟學方面,否認勞動價值和剩餘價值學説,提出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卡特爾、托拉斯等已提供根本消除危機的可能,認為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在科學社會主義方面,抹煞階級鬥爭,主張階級合作,否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宣揚社會改良,認為社會民主黨的本來面目應該是改良黨,社會主義是自由主義的正統繼承者。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社會支柱

修正主義是工人運動和平發展時期和帝國主義政策的產物,它的社會支柱主要是帝國主義豢養的工人貴族階層,資產階級在策略上從暴力鎮壓轉向側重和平收買,使修正主義在工人運動中氾濫起來。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基本觀點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人伯恩施坦(1850~1932)。他在恩格斯逝世以後,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公開聲稱必須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全面的“修正”。1899年,他為了更為系統的闡述自己的觀點,又發表了【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作,標誌着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理論體系的最終形成。伯恩施坦的觀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美化資本主義
他認為,隨着資本主義的巨大發展,社會不是日益分化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而是出現了中間階層,從而使資本主義社會結構複雜化了,而且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關係本身包含了緩和階級對立的因素,因而不可能出現革命形勢。
由於托拉斯、卡特爾等壟斷組織的出現,信用制度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從而使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的“適應性”及“更長的壽命和彈性”。他還認為,在壟斷出現以後,經濟危機已經成為“根本不可能的”。
反對暴力革命
反對暴力革命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政治上實行民主,社會民主黨只要“以普選權和民主”為基礎,爭取在議會中取得多數席位,就可以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他還説在當代軍事技術十分發達的情況下,武裝起義已不可能取得成功。他説:無產階級專政是“低級文化”和政治上的“返祖現象”,反對使用無產階級專政這個詞。
從資本主義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
他認為社會主義只是人們無法實現的幻想。在他看來,只要堅持漸進的、和平改革的策略,就可以促使資本主義自然地過渡到社會主義,因此他要求把各國社會主義政黨變成“改良的黨”“和平的黨”,要黨放棄最終的奮鬥目標,他提出“最終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評價和影響

伯恩施坦這種打着修正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實質上卻是篡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機會主義思潮。
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內的左派曾經不同程度地開展反對修正主義的鬥爭。以В.И.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堅決批判俄國黨內的孟什維克並在組織上與之決裂,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來反對修正主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轉折關頭保衞了馬克思主義。
第二國際的大多數政黨由於批判不力,使修正主義在黨內逐步佔上風,大戰爆發後黨的領導集團背叛無產階級,轉向支持本國帝國主義政府的戰爭政策,鼓吹社會沙文主義,導致第二國際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