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

鎖定
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是2006年7月11日在上海舉辦 的論壇。
中文名
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
活動時間
2006年7月11日
舉辦地
上海
主    題
大學創新與服務

目錄

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活動內容

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
本報上海2006年7月18日電 歷時7天的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今天在上海落下帷幕。本屆論壇以“大學創新與服務”為主題進行了19次主旨講演,15次面對面的交流。
本屆論壇選定了大學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和改革創新、大學的開放合作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大學教學科研組織的創新等4個課題展開深入研究,共有90多位校長分別參加了相關課題的研究。閉幕式上,4個課題組的代表分別就相關課題的研討成果做了交流發言。 [1]  關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於12日在上海舉行
高校新掌門浦東論劍
2006-07-13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不能長胖就長高
本報記者 李斌
在7月12日下午的課題討論會上,崔希亮校長很認真地聽,一言不發,“先學後説”,他笑着告訴記者,“我是一名新司機,要學習怎麼駕駛。”2005年6月,45歲的崔希亮教授成為北京語言大學校長,這是他第一次參加中外大學校長論壇。
“這8天的時間主要就是學習,看看人家校長是怎麼做的。”崔校長説,對於國外的大學校長,他想知道他們所在的大學在其國家和地區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形成影響的過程。“對於中方校長,我會問他們最關注什麼。”
目前,北京語言大學的發展正面臨兩種觀點之爭:一是保持現有的規模,把學校打造成精品;二是擴張。兩種觀點平分秋色,不知誰能勝出,這時校長的決策就顯得很重要。“我不贊成把規模搞得太大。”崔校長説,“不能長胖就長高,要把學校建成人才培養的品牌。”他認為,一所健康發展的大學應該是身材適中的,不能都長成“胖子”,否則就會出現很多毛玻
2004年,崔校長參觀考察的英國20多所大學,都在談論他們今天討論的話題:大學的開放合作與經濟社會良性互動。英國的大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委員會,其成員由大學、企業、社區、政府等方面的人員組成,把大學置身在整個大環境中。
這次考察給他很大的觸動:大學,只有創新才有活力;只有服務,才有出路。“英國的大學對周邊的社會和區域經濟影響明顯,反過來,社會也給大學注入新的活力。”崔校長説,而我們的大學還在關起門做學問,“應該用大學精神來改良、影響社會”。
作為行業特徵很明顯的高校,北京語言大學每年有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000多人次的留學生來接受漢語教育,對留學生的培訓,已成為這所學校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學校存在、發展的價值所在”。“我們在培養親華、親善大使。”崔校長説。
東南大學校長易紅:百年名校的問題是活力不夠
本報記者 原春琳
今年6月,43歲的易紅剛剛被任命為東南大學校長。時隔不久,作為最年輕的校長之一,易紅就以東南大學掌門人的身份到上海蔘加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
易紅是“三清團”出身:這是清華的玩笑話,稱呼那些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的清華人。1990年從清華這所著名的工科學校博士畢業後,易紅來到東南大學這所同樣著名的工科學校工作。這一干就是16年。
清華大學相比,東南大學的歷史更為悠久。易紅特別感激自己的母校和工作的學校:無論是清華,還是東南大學,都具有百年的歷史沿革。這種文化的傳承,不僅使他受益匪淺,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的學生。
儘管百年名校有自己優勢,但是問題也同樣存在。易紅坦言,對東南大學來説,這個問題就是活力不夠。“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樣積澱了很多矛盾,要改變很困難。我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為這所百年名校增添活力。這就需要大膽改革,煥發青春。”
這個改革,包含很多方面,比如,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最簡單的,就是對人才的定位。易紅為東南大學的學生制定了新的培養目標:堅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綜合素質,良好的國際視野,紮實的基礎和創新的能力。
這與過去的要求不近相同。過去的大學沿襲了蘇聯的模式,更多的是強調專業知識的傳承,而現在強調目標、信念和人格。
學生的評價體系同樣發生了變化。易紅在擔任副校長的時候,有個學生叫戴戈,成績並不好,甚至有幾門功課不及格,這樣的學生在過去的評價體系中並不被認為是優秀的。可就是這個不“優秀”的學生,兩次參加挑戰杯,兩次拿獎,一次一等獎,一次特等獎。學校為這個學生專門配備了導師,並批准了他的保研資格。
更多的個性化評價方案出台。易紅説,功課好不再被認為是優秀的唯一標準,更多的評價指標浮出水面。過去發獎學金,要求學生每門功課都優秀,現在一門功課優秀,就有課程獎學金。而課外活動做得好,也會有單項獎學金。
百歲的東南大學在繼續變老,可它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45歲以下的教師成為師資隊伍的主流。其中,就包括這位43歲的校長。
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邁入大眾化教育階段。易紅認為,對東南大學來説,目標並沒有改變,依然是培養精英人才。因為一流的大學擁有一流的師資、學生、設備和條件,理所當然要培養精英學生。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俞立中:大學管理是個大課題
本報記者 謝湘
高高個子的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俞立中,是今年1月由上海師範大學校長的崗位上“轉崗”過來的。雖然從地方高校到國家重點大學的領導工作,他都有過親身經歷,可他仍然強烈地感到,“大學管理是個大課題”。
2001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參加過的一次培訓給了他很深的印象,也給了他很大的啓發:大學是需要經營的。他發現,在這個向來將大學稱為“教授俱樂部”的古老國度,大學已不再是高談闊論的地方。學校同樣要面臨社會、面臨市場的壓力,要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英國的大學不僅有校長,還有CEO。由CEO出面來幫助學校經營——爭取資源、管理資金、推動市常
“學校不是一個賺錢的地方,卻是一個需要大量用錢的地方,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錢從哪裏來就成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回想曾經參加過的一些培訓,俞立中非常感慨,“那主要是一些為了提高政治素質的學習,但從來沒有貼近實際的業務培訓,沒有人告訴你如何當好一個大學校長,如何搞好大學管理,如何提高你的‘leadship’(領導能力)。”
一般的大學管理者,頭腦裏很少有大學成本的概念,關於大學的發展,有的是從擴大規模的角度考慮的,有的是從建立健全學科門類的觀念出發的,幾乎沒有人去計算什麼樣的規模才能取得最好的資源效益,非常缺乏市場的觀念。
“我認為,傳統的辦學觀念一定要轉變,作為學校,專家治校,學術自由,這個要保持,但是,怎麼經營資源,怎麼提高效益,對我們每一個大學校長而言,都是新的課題,需要努力學習,需要有市場的意識。”
“做好大學管理,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校長身上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俞立中説。在他看來,校長的治校之道,關鍵就是兩個字——“溝通”,“學會和領導班子的成員溝通、學會和教師和學生溝通、學會和上級領導溝通、學會和學校外部的社會溝通等等,善於聽取意見,説服大家,並且將思想付諸行動,這也是一個大學校長做好管理的必備素質。”
暨南大學校長鬍軍:撼動浮躁可真難
本報記者 堵力
今年49歲的胡軍當年考研的主要目的是害怕留校當老師。
可十幾年後,那個怕當老師的學生成了暨南大學的校長。“我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單純地做老師,將自己對科學、人生的心得告訴學生,贏得他們的認可。”胡軍形容自己2006年1月當上校長之後,就坐在了火山口上,什麼稀奇古怪的問題都會出。暨南大學一半學生是港澳台胞和華僑的子弟,“出了事就擔心對國家會有不良影響”。
曾在英國、德國學習的胡軍很欣賞那種規範的大學運行機制,像很多校長一樣,他厭惡急功近利之風。“可是,一些有形無形的力量會推着你往前走”,教師的天職就是培養學生,不是爭博士點,搶經費,比大樓大師,可是,“這些憑個人力量是很難撼動的”。胡軍現在也不得不考慮學生的評價、社會的評價,“就像一些地方政府追求 GDP”。有阻力,但不能無所作為。學管理出身的胡軍認為自己的優勢是善於作長遠規劃,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屆任期,要持之以恆地向老師同學灌輸一種恆定的價值觀。
“三年不發表論文就取消經費?如果這是個有價值的選題呢?逼着人三年之內必須出成果,是容易讓人作假、搞學術腐敗的。”胡軍覺得自己要做的是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的改變,為更大的轉變埋下伏筆。
他認為學術委員會通過了解這個研究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有了什麼結論,下一步怎麼做,能夠作出判斷。只要有價值就會繼續撥給經費,“即使這項研究最終失敗了,也能告訴後人此路不通,以後的研究可以換條路走”。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大學要為社會服務
本報記者 原春琳
今年6月,陳駿被任命為南京大學新一任校長。從1979年入校,到畢業參加工作,到今天,陳駿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始終與南京大學相伴。
在綜合型大學中,南大一直顯得“小巧玲瓏”。在前幾年大學合併、建新校區的風潮中,南大一直沒有參與其中。如今,學校每年招收3000名本科生、3000名研究生,規模一直不大。
崇尚基礎研究一直是南大的特色。南大也不準備改變這個特色。陳駿説,南大的傳統不會變,但是我們要作改變。我們希望上一個新台階,這個台階就是加強與社會的聯繫,為社會服務。大學不應該只是創造知識和財富。
在陳駿看來,學校為社會的服務是有層次的。大學要為社會今天的發展服務。對大學來説,就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大學同樣也要為社會的明天服務,這就是要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在未來的5年到10年,在現行體制下,前瞻技術的發展還是要依靠大學。大學也要為社會的後天服務,這個服務就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
江南大學校長陳堅:行業類高校應力避大而全
本報記者 堵力
陳堅,這位生於1962年的大學校長,2005年剛剛履新,是國家發酵工程方面的學科帶頭人。
在採訪之前記者聽説了他的往事。上任前,有人問時任江南大學副校長的陳堅:“你認為江南大學未來的校長應該是誰?”陳堅想了想,整個江南大學沒一個人合適!校內有人因此説他“狂”。
今天,陳堅向記者解釋,江南大學原來是行業高校,主要為行業服務,3年前,學校建立了博士點,在校生目前有2.3萬多人。所以學校的當務之急是完成從小大學到大大學的轉變,陳堅當時建議應該從大的高校選拔有新思想的能人,對學校的制度和學科體系方面進行改革。
既然自己走馬上任,就要辦點實事。但建設大大學,並不是要面面俱到。
陳堅確立了江南大學新的辦學原則:一是選擇性卓越,二是提前進入,三要建立學科良好的生態環境。
他詳細解釋了什麼是選擇性卓越。“像我們這樣的學校要生存、要有影響,特色最重要,特色學科、重點項目要向卓越的方向努力。從自身的實力出發,我們只能建立幾個重點學科。絕不能搞大而全。”
“我們的文科佔全校比重的40%,不會再更多地發展它。”陳堅説,文科專業在江南大學增加投入是有前提的,比如某些專業遇到大的機遇,或自身有發展潛力。學校更多地將文科專業看作是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的學術生態環境。
行業大學在基礎研究方面和綜合型大學相比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優勢。
比如,教師和科研產業的結合能力強,對本行業有着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江南大學的專利數在全國排在第四位。而江南大學的科研經費也相當充足,60%來自全國的工業界。“我們的口號是‘項目從工廠中來,成果要回到企業中去’。”陳堅説,這才是江南大學的特色。
蘭州大學校長周緒紅:我們不能跟風
本報記者 李斌
6月2日,一走出蘭州機場,周緒紅校長放眼望去,“一根草也沒有”,感到特別震撼,不由產生一種孤獨感——這是他第一次到蘭州,第二天,他就將成為蘭州大學的新任校長。而7月12日,當他出現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時,對蘭大的發展已滿懷信心:“那孤獨的獨是指獨特、特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