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一江山

鎖定
“第一江山”位於江蘇省新沂市境內,所指的是馬陵山風景區,清代乾隆皇帝六度南巡、三幸此山,留下了“鍾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幾分”的詩句,形象地讚美了馬陵山的瑰美,被譽為“第一江山”。
中文名
馬陵山
地理位置
江蘇省新沂市境內
景點級別
國家級AAAA旅遊景區

目錄

第一江山歷史典故

也許從古到今發生了太多的著名戰爭,至今仍凝聚着一股荒蠻之氣,瀰漫着厚重的蒼茫與壯美。
才到馬陵山,劈面就見四個大字:“第一江山”,據説出自乾隆。一時心裏暗笑:北有泰山,南有大片清山秀水,以乾隆皇帝的識見,怎麼竟將“第一江山”私贈了這裏?
馬陵其實是綿延迤邐過魯南、蘇北的大山,號為八百里馬陵,當初孫臏與龐涓鬥法、軍事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就在這山裏。新沂境內的這段江蘇省級馬陵山風景區,方圓約60平方公里,主要景區是由5座山組成的。路在這樣的山陵上迂迴盤桓,倒正適合沒有多少攀爬訓練的城裏人。
馬陵山的美,一半是因為它的“曠”:身在一馬平川的蘇北大平原上,左牽沭水右帶沂河,不必登頂,一路行來,已覺四野在望,心胸豁然;景區闊大,想要玩透的話,一兩天肯定不夠。
感受到馬陵山的“曠”美,還與它所承載的歷史有關。江淮大地,自古兵家必爭。公元106年,韓信戰楚王劉交,曾在此鏖戰至血染林巖;唐末,黃巢曾率義軍在這裏拒敵,至今尚有黃巢關;兩宋之交,大將韓世忠3次在此與金兵對陣,泉流成赤,留下金斗關、梁紅玉抗金台等遺址;最近的,是1946年,陳毅元帥在小小的“三仙洞”指揮了著名的宿北大戰,全殲敵軍2萬人,當場吟詩,更露豪傑氣象:“試看峯山下,埋了戴之奇!”
龍爭虎鬥、刀光劍影的歷史,不光讓你在登臨中發思古之幽情,更奇怪的是,它們也沉積成那塊土地、山川和百姓的氣質品格,也許不夠秀媚清奇,卻另有一股荒蠻大氣。天風山水底下,總瀰漫着一種厚重的悲涼、蒼茫與壯美。
與之相應的,是骨子裏的“野”。雖然有整飭的台階山路,有成片種植、春天裏漫坡緋紅的桃、雪白的槐與初夏時豔麗迷人的石榴,但是馬陵山在總體上仍是自然、“野生”的。
在蒼茫、曠野之外,馬陵山更有北方風景中極難得的秀美、滋潤,不輸江南。核心景區三仙湖一帶,曾是繁盛大寺而近幾十年來已是蕪草橫生的泉潮律院,在掩映竹林間的清幽小庵前喝了一杯茶,聽過劉墉在馬陵山留下“讀書煮春茶”碑題的故事,看看傳説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秀才遇仙故事發生地的“三仙洞”,走過仙人橋,來到那一面遼闊、平靜、晶瑩碧透的湖水面前時,人真禁不住要喝彩了:這秀美靈動的湖泊,正是馬陵山景區的精華。湖中有小島,水邊有楊柳新綠,去的那日,有人在悠閒垂釣。坐湖邊,清風徐來,舉頭四望,五峯環立而錯落有致,各見雋秀,仙人橋、真巖洞、禪堂等等大小景點綴飾其間,隱約可見,像置身一處自然天成的山水園林間。
“鍾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幾分”,也是曾幾度駐蹕的乾隆帝給馬陵山留下的讚美。
揣想着當年,南巡的乾隆帝從粗獷蒼勁的北地走到這裏,在不高不險的一座馬陵山裏,不惟可以感受到千年歷史的漫漫黃塵,更覺得這是江南秀麗潤澤風景的一個起點———也許,就是這蒼茫與清秀,厚重與輕靈交匯着的一點,觸動着見多識廣的乾隆,御筆一揮,封它作了“第一江山”。 [1] 

第一江山景觀

馬陵山是縱貫魯南、蘇北的一座大山,綿延逶迤數百里,號稱八百里馬陵。公元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孫臏勝龐涓於此,屬馬陵古道一部分。
狀如奔騰之勢的馬陵山進入新沂境內,已沒有了它北起泰山時的雄偉和高大,也無黃山之奇妙,然而水各有源,山各有姿。它極具江南山水的靈動和清秀,在蘇北大地上獨具魅力。
景區以蜒綿南北的五峯為主體,山中分佈着大小七個自然湖泊,這裏集中了花廳古文化遺址、項梁墓、乾隆行宮遺址、清翰林院學士徐用錫墓、皇娘墓、黃巢湖、三仙湖、三仙洞、泉潮律院遺址、禪堂寺、觀音殿、古馬陵道、抗日紀念碑亭、宿北大戰紀念碑亭等60多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宜人的氣候,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眾多的名勝古蹟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吸引中外遊客,令人目不遐接,流連忘返 [2] 
説到雨,其實馬陵山只有在雨中才能真正領略到她獨具江南山水的韻味。山中一夜雨,到處是飛泉。水的滋潤使馬陵山瀰漫着淡雅和清奇,滴翠的芭蕉,含露的松針,還有在那山中奏起迴響的飛瀑流泉,有的似白龍飛舞,有的似煙霧騰空,有的似搗珠崩玉,飛沫反湧,其勢雄厲,各顯其奇,天然畫卷,好一派壯美景觀,最著名的有龍泉、仙人泉、珍珠泉、虎嘯泉、長壽泉、老虎窩瀑布和大龍溝瀑布等 [2] 

第一江山結構

“第一江山”位於江蘇省新沂市境內,所指的是馬陵山風景區。馬陵其實是綿延迤邐過魯南、蘇北的大山,方圓約60平方公里,主要景區是由5座山組成的:峯山、斗山、虎山、奶奶山和黃花菜嶺,當地人稱為“五姊妹山”。最高的峯山五華頂,海拔不過91.8米。

第一江山歷史

馬陵山歷史悠久,早在一萬年以前,這裏就有人類活動,從花廳古文化遺址和小徐莊古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證明,這裏居住的人類,生活在五千至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1952年發現的“花廳古文化遺址,位於景區西北海拔60米的丘陵高地,南京博物院先後進行四次科學發掘,出土了數千件骨器、玉器、陶器和石器等,其文化特徵反映了北方大汶口文化與南方良渚文化的交匯融合,為研究黃淮河下游的史前文化,提供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