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笆籬鄉

鎖定
笆籬鄉位於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宜章古稱義章,建治於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她雄居湘南邊陲,地處楚尾粵頭,居七澤之末,聯五嶺百粵之徽,進可制韶關,退可蔽衡湘,固南北之咽喉,勢險要之當防,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湖南的“南大門”,史稱“楚粵之孔道”。
中文名
笆籬鄉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湖南 郴州
面    積
32 km²
車牌代碼
湘L
鄉    長
楊毅

笆籬鄉鄉鎮簡介

笆籬鄉位於宜章縣縣境南部,距縣城31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96米,人口1.8萬。鄉政府駐峙衝,通公路。
1950年屬笆籬區,1956年設笆籬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
轄邱家、范家、歸塘、巖英山、戴家、黃土嶺、平原、聯原、車田、尖角山、東風、葉山背、五斗衝13個村委會和峙衝、笆籬2個居委會。鄉鎮企業除傳統的製革業外,還有棕(竹)加工、鞭炮、造紙等廠。
[1] 

笆籬鄉資源優勢

笆籬鄉 笆籬鄉
笆籬鄉通訊發達。公路有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1803省道貫通南北東西,鐵路有京廣複線及白楊支線、坪梅支線縱橫交錯,加上正在修建即將開通的宜連一級公路,全縣四通八達的交通格局正在形成。郵電通訊方便快捷,已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寬帶信息,省時暢達。
宜章縣委、縣政府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區位、交通、資源優勢,實施了以“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變交通優勢為流通優勢、變區位優勢為開放優勢”為主要內容的“三變戰略”,瞄準粵港澳市場,把握市場脈搏,努力把宜章建設成為粵港澳市場的“物資後備庫”。

笆籬鄉經濟發展

笆籬鄉的稻穀、苧麻生豬,飲譽湘粵。縣內有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氣候優勢,對稻穀生產十分有利,尤其是在良種推廣方面,一直走在全區各縣之前。
笆籬鄉 笆籬鄉
1979年,縣辦雙季雜交稻示範片3100畝,獲畝產952公斤。法國遺傳學術考察團、孟加拉國水稻考察團先後到縣考察。以後全縣大面積推廣,至1983年,全縣雜交稻增產糧食共36318噸,是1950~1969年增產之總和。
1985年,雜交稻佔水稻總面積80%,比例居全國之首。“宜章雅麻”為全國3大優良麻種之一。是全國瘦肉型生豬基地,年商品豬達10萬餘頭,1988年全縣飼養生豬50.81萬頭,出欄27.14萬頭,提供商品豬22.22萬頭,其中外銷8萬頭。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鎢、錫、鉛、銅、銻、鉬、大理石、石英石等30多種。工業以採掘業為主。出口產品有結晶硅、硅鐵、“鴛鴦竹蓆”等。湘琥酒為省優質產品。
1988年,全縣社會總產值5.01億元,工業產值1.25億元,國民總產值3.38億元,人均680元。

笆籬鄉社會事業

自開展第二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笆籬鄉把“扶企業、促投資、保發展”作為學習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力優化環境、強化服務、轉變作風,積極為企業生產經營排憂解難。
笆籬鄉現有民營企業420多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1家,務工人員達6000多人,民營企業對笆籬鄉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超過了70%。受產業結構轉化升級和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來該鄉的民營企業處境艱難。尤其是在年終即將到來之際,一些民營企業更是面臨着重重困難。
針對這種狀況,笆籬鄉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積極探尋民營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措施。該鄉深入調研,科學規劃,積極引導企業加速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努力打造循環式生產鏈條,形成了以車田、范家、邱家、戴家4個村為主的四大工業園區。加大了對困難企業、科技型企業、成長型企業、處於發展關鍵期企業的服務力度,組織機關幹部深入企業開展形勢分析和政策宣傳,幫助企業正確認識發展趨勢。牽頭召開21個成員單位和50家民營企業代表參加的民營經濟聯席會,傾聽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企業分析宏觀走勢,增強企業在危機中抓住時機、苦練內功、戰勝困難的信心。

笆籬鄉下轄地區

笆籬鄉下轄村:
車田村大劉家
-
平元村
黃土嶺村
巖英山村
歸塘村
范家村
邱家村
峙衝村
尖角山村
五斗衝村
東風村
聯原村
戴家村
葉山背村

笆籬鄉人口數據

笆籬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7994
9360
8634
家庭户户數
4502
家庭户總人口(總)
17960
家庭户男
9338
家庭户女
8622
0-14歲(總)
5177
0-14歲男
2841
0-14歲女
2336
15-64歲(總)
11589
15-64歲男
5941
15-64歲女
5648
65歲及以上(總)
1228
65歲及以上男
578
65歲及以上女
65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780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