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竿

(漢語文字)

鎖定
竿(拼音:gā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5]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字形從竹為形,幹為聲。“竿”本義表示竹子的主幹,一説指竹子挺直。引申作量詞,專用於竹子。“竿”又特指釣竿。 [13] 
中文名
竿
拼    音
gān
部    首
⺮(竹)
五    筆
TFJ [1] 
倉    頡
HMJ [1] 
鄭    碼
MAED [1] 
筆    順
撇、橫、點、撇、橫、點、橫、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1554) [5] 
平水韻
上平聲·十四寒 [2]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𣔼
統一碼
7AFF [1] 
四角碼
8840₁
筆順編號
314314112
注音字母
ㄍㄢ
筆畫數
9(部首6,部首外3)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竿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兼會意字。上部的“竹”作形符,表示跟竹子有關;“竿”,字下半部分是“幹”字,除用作聲符指示讀音外,還表示主幹的意思。“竹”字與“幹”字組合,指竹子的主幹。因是指竹子的主幹,跟竹子相關,所以古人用“竹”字作“竿”字的形符。 [14]  《説文解字·竹部》:“竿,竹梃也。”段玉裁注:“挺之言挺也,謂直也。”這是説,竿是竹子挺直,不過這個意義古今都很少使用。 [13] 
“竿”字的本義指竹子的主幹,是截取竹子的主幹而成。竹竿可以用來做釣魚用的釣竿,在一些場合中,“竿”也用來特指釣竿。如《莊子·外物》中的“竿累”就是釣竿和釣線,《論衡·驗符》中的“竿綸”也是釣竿和釣線。
在佛教中“竿”作為一種意象寓有深意。宋代僧道元《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偈:“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後來就以“百尺竿頭”勉勵人們不斷進步,説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又有“竿頭步”比喻向至高境界前進的步伐。“竿頭日進”比喻不斷上進。 [13] 

竿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ān
名詞
竹竿,截取竹子的主幹,削去枝葉而成
bamboo pole
《詩經·衞風·竹竿》:“籊籊竹竿,以釣於淇。”
漢·王充《論衡·説日》:“何以驗之?以植竿於屋下。”
南朝宋·謝靈運《道路憶山中》詩:“濯流激浮湍,息陰倚密竿。”
釣竿;立竿見影;揭竿為旗;
竹簡
bamboo script
《莊子·列禦寇》:“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

特指釣竿
fishing rod
《莊子·秋水》:“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
三國·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昔伊尹輟耕,郅惲投竿。”
唐·韓愈《獨釣》詩之一:“侯家林館勝,偶入得垂竿。”
垂竿;投竿
量詞
用於竹子

北周·庾信《小園賦》:“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
宋·楊萬里《駕幸聚景晚歸有旨次日歇泊》詩:“賜休又得明朝睡,不問三竿與兩竿。”
陳毅《由北京到廣州》詩:“清水池塘傍茅舍,鳶飛魚躍竹萬竿。”

〈方言〉用於計抽旱煙的量

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一章:“約摸咂完一竿葉子煙的時候,還是蹇小湖的耳朵尖些,聽見隔壁房間……有人朝房外跑走的腳步聲。”

動詞
以竿懸掛。

清·顧炎武《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有盜貴妃冢,斬首竿以槍。”

gǎn
名詞
同“笴”,箭桿
南朝宋·鮑照《出自薊北門行》:“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 李善注:“竿,箭幹也。”
量詞
用同“杆”,用於有杆的器物
《墨子·旗幟》:“亭尉各為幟,竿長二丈五。”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竿近義辨析

杆—竿—稈
這三個字意思相近,都指細長而直的東西,但質料不同,使用範圍也不同。“杆”本指木製的,後來也指竹子的或水泥、金屬等材料的,如:木杆、晾衣杆、電線杆、旗杆。“竿”本指截取竹子的主幹或較粗的枝條而成的,後來也指金屬的,如竹竿、滑竿、釣魚竿。“稈”指某些植物的莖,如麥稈、高粱稈、玉米稈。這三個字分別與子搭配成“杆子、竿子、稈子”,詞義也不盡相同。 [12] 

竿古籍訓釋

竿説文解字

【卷五】【竹部】古寒切(gān)
竹梃也。從竹幹聲。 [8] 

竿説文解字注

“(竿)竹梃也”注:木部曰:“梃,一枚也。”按,挺之言挺也,謂直也。《衞風》曰:“籊籊竹竿。”引伸之,木直者亦曰竿。凡幹旄、幹旟、幹旌皆竿之假借。又《莊子》“竿牘”即簡牘也。
“從竹,幹聲”注:古寒切,十四部。 [9] 

竿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部】 竿;部外筆畫:3
《廣韻》古寒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寒切,並音幹。《説文》:竹梃也。《詩·衞風》:籊籊竹竿。《史記·貨殖傳》:竹竿萬個。
又竿牘。《莊子注》:竹簡為書。
又地名。《水經注》:衞縣有竿城。
又與幹通。《後漢·董卓傳》:僭擬車服,時人號竿摩車。注:竿摩,猶幹劘也。言其相逼近也。
又《集韻》古旱切。與幹同。箭笴也。
又《集韻》居案切,音旰。衣架。《爾雅·釋器》:竿謂之箷。
又葉經天切。白居易《悟真寺》詩:或時洩光采,夜與星斗連。中頂最高峯,拄天靑玉竿。
又葉公旦切。劉琨《答盧諶》詩:亭亭孤幹,獨生無伴。綠葉繁縟,柔條修罕。朝採爾實,夕捋爾竿。竿翠豐尋,逸珠盈椀。
又《字彙補》:居旱切,幹上聲。謝靈運詩:不怨秋夕長,恆苦夏日短。濯流激浮湍,息蔭倚密竿。 [3] 

竿字形書法

竿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竿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扁、窄,“幹”大、寬。“⺮”,居上居中。“幹”,主體居下半格,兩橫上短下長,上橫在橫中線上側,豎筆在豎中線。 [10] 

竿書法欣賞

竿音韻彙集

竿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竿
平聲
二十五寒

開口呼
全清
古寒切
kɑn
集韻
平聲
二十五寒
開口呼
全清
居寒切
kɑn
上聲
二十三旱


開口呼

古旱切

去聲
二十八翰
開口呼
全清
居案切
kɑn
禮部韻略

平聲





居寒切

增韻

平聲





居寒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寒山



全清

kan
中州音韻

平聲
寒山





歌寒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九寒


全清
居寒切
ko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三十干趕幹割
(參考資料:漢典 [4] 

竿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ɑn
先秦
王力系統
k
a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ɑ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a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an
西漢



東漢





an


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刪

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刪

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寒桓

ɑ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ɑn
隋唐
王力系統

k
ɑn
隋唐
董同龢系統

k
ɑn
隋唐
周法高系統

k
ɑn
隋唐
李方桂系統

k
ân
隋唐
陳新雄系統
k
ɑn
(參考資料:漢典 [4] 

竿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a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æ̃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æ̃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a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a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æ̃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æ̃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kæ̃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ky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kæ̃
55
陰平
文讀
kua
55
陰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kɔ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ɔ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ɔ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kɔn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an
55
陰平
文讀
kũã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aŋ
33
陰平

ko
33
陰平
俗讀,為“篙”訓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a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uɪ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1]  、漢典 [4] 
參考資料
  • 1.    竿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0]
  • 2.    竿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9-12-11]
  • 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38
  • 4.    竿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1]
  • 5.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4-01-1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244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144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30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690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2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3
  • 12.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217
  • 1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979-980
  • 14.    吳莎, 康健. “竿”與“杆”的形音義辯證[J]. 瀋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2):220-221,24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