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莢魚

(鰺科、竹莢魚屬魚類)

鎖定
竹莢魚是鱸形目鰺科竹莢魚屬魚類, [7]  別名真鰺、巴浪、山鮐魚、大目鯖。體延長而側扁,呈長紡錘形;側線鱗全部為強大稜鱗,直線部稜鱗形成1條明顯的嵴;第一背鰭有1枚向前平卧的棘和8枚鰭棘;胸鰭長而大,鐮形;臀鰭前方有2枚遊離的短棘;尾鰭叉形。身體背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胸鰭、臀鰭、尾鰭黃褐色。 [8] 
竹莢魚分佈於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南部、朝鮮半島及太平洋外海的東南亞沿岸地區。中國沿海地區均產。洄游性中上層魚類。喜結羣,游泳迅速,對聲音反應靈敏。白天棲息水層較深,夜晚有趨光習性,可用燈光誘集到表層。幼魚攝食浮游甲殼動物及仔魚、稚魚;成魚主要攝食橈足類、長尾類、短尾類和幼魚。 [7]  性成熟早,一般2齡魚體長在200毫米以上即達性成熟。體長200—300毫米個體的懷卵量為30—60萬粒,適於產卵的水温為16—17℃,產卵期常隨不同海域而異。 [9] 
竹莢魚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肉質尚佳,可鮮銷、醃製成鹹魚或製成鹹幹品。 [7]  營養豐富,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擁有DHA、EPA等,常吃可以起到預防高血壓、腦中風等作用。 [10] 
拉丁學名
Trachurus japonicus
別    名
巴浪
刺鮁
山鮐魚
黃佔
大目鯖
外文名
Japanese Jack Mackere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鱸形目
鰺科
竹莢魚屬
竹莢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鱸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1844
保護級別
(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2] 
日文名
あ じ (アジ)

竹莢魚形態特徵

竹莢魚成魚

背鰭Ⅰ,Ⅷ,Ⅰ-30~33;臀鰭Ⅱ,Ⅰ-26~30;胸鰭20~21;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68~71。體紡錘形,側扁;體長為體高3.6~4.3倍,為頭長3.8~4.2倍。頭中等大。頭長為吻長3.1~3.8倍,為眼徑3.4~4.0倍。 [3] 
吻錐形。脂眼瞼發達,前部達眼前緣,後部達瞳孔後緣稍前。口大,口裂傾斜。前頜骨能伸縮。上頜後端呈截形,達瞳孔前緣的下方。上下頜有一列細牙,犁骨牙羣呈箭頭形,齶骨及舌面中央均有細長形牙帶。鰓孔大。鰓蓋條7。鰓耙13~16+36~40。有假睱鰓。體被圓鱗,易脱落,頭部除吻和眼間隔前部以外均被鱗,身體和胸部都有鱗片。側線自起點至第二背鰭始部下方,幾呈直線狀,以後斜度甚大,斜向下方,但至第二背鰭7~9鰭條下方起至尾基成為直線狀。側線上全被稜鱗,68~71個。稜鱗高而強,在直線部連接呈一明顯的隆起嵴。第一背鰭有一向前平卧棘與8鰭棘,棘間有膜相連。第二背鰭有l鰭棘,30~33鰭條。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有1鰭棘,26~30鰭條,其前方有2短棘。胸鰭鐮刀形,腹鰭短,胸位。尾鰭叉形。幽門盲囊長條狀,約十幾個。脊椎骨10+14。 [3] 
背部青黃帶綠色,腹部銀色,鰓蓋後上緣有一明顯的黑色斑,各鰭草綠色。 [3] 

竹莢魚幼魚

初孵仔魚全長2.5毫米。體長3.20毫米仔魚卵黃尚末元全消失,肛門形成,頭後至肛門上方背緣有6~7個星狀黑色素,尾部中央背緣有4~5個同樣色素,消化道[緣有數個星狀色素,肛後至尾端下緣有列25~30個星狀色素,肌節5+19對。體長4.35毫米仔魚前鰓蓋骨有6棘,頭較高大,頭後出現枕骨嵴,尾鰭膜土有放射絲,肌節11+13對。體長5.25毫米仔魚兩頜生有細牙,第一背鰭基出現,背、臀和尾鰭相連尾鰭下葉出現少數鰭條,背緣色素集中在背鰭基下,臀鰭基及後緣、尾下骨有許多星狀色素。體長5.40毫米的稚魚胸鰭出現鰭條,胸部和腹緣星狀色素6~7個,肌節8+16對。 [4] 

竹莢魚近種區別


竹莢魚
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呈長紡錘形;側線鱗全部為強大稜鱗,直線部稜鱗形成1條明顯的嵴;第一背鰭有1枚向前平卧的棘和8枚鰭棘
體高而側扁;尾柄短細,側扁;頭小,高大於長;吻鈍,前端幾呈截形;眼小,前位;口小,微傾斜,口裂始於眼下緣水平線上
圖片
竹莢魚 竹莢魚
卵形鯧鰺 卵形鯧鰺

竹莢魚棲息環境

竹莢魚為暖水性集羣潤游魚類,常棲息於中層,有時也接近底層。在長區常與藍圓鰺混粞。白天梄息水層較深,夜晚有趨光習性。在風平浪靜、潮水緩慢、東南風和南風吹來時,極易在黎明或黃昏時起羣,起羣最適温為19~21℃。體長100毫米左右幼魚,多與霞水母、海月水母和海蜇等共棲。 [4] 

竹莢魚生活習性

竹莢魚洄游

中國東海竹莢魚分為3個種羣九州北部羣、東海中部羣和東海南部羣。東海中部羣1~3月出現在東海中部,其產卵期為1~5月,盛期為2~3月,部分魚羣可能向九州西部海域洄游,也有一部分向黃海方向洄游,產卵後親魚和幼魚在產卵場附近索餌育肥,秋末返回東海中部越冬場。 [4] 

竹莢魚食性

仔稚魚期以橈足類、枝角類磷蝦糠蝦類的幼體等小型浮游物為主要餌料,幼魚至成魚期,除磷蝦、糠蝦類、甲殼類幼體、沙丁魚幼體等浮游生物外,還有小型魚類和頭足類等。攝食種類與海區餌料生物的優勢種有關。攝食強度以春、秋最高,夏季中等,冬季最低。 [4] 

竹莢魚分佈範圍

僅分佈於中國沿海、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西北太平洋區。 [2]  [5] 
竹莢魚分佈圖 竹莢魚分佈圖

竹莢魚繁殖方式

性成熟最小年齡為1、2+~4+全部成熟。最小成熟叉長雄魚為140~150毫米,雌魚為150~160毫米,大量成熟叉長雌、雄魚均為170~180毫米。中國東海外海區產卵期水温為19~21.5℃。體長200~300毫米個體,懷卵量為30~68萬粒。卵浮性,卵徑為0.81~0.93毫米,卵黃有龜裂,油球1個、球徑0.19~0.24毫米,在水温20~26℃時,約40小時孵化。 [4] 

竹莢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2] 

竹莢魚主要價值

竹莢魚是江蘇沿海常見經濟魚類,產量較大,肉質尚佳,鮮銷、醃製鹹魚或製成鹹幹品。 [6] 

竹莢魚主要毒素

體內組胺酸含量高,如魚體不夠新鮮,或放置時間過久,魚肉組胺酸分解為組織胺,食後常引起公共食堂集體過敏性食物中毒,少者數十人,多者百餘人。症狀為面和上身潮紅,有時出現蕁麻疹和劇烈頭痛,個別患者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症狀,或出現口、舌、 四肢發麻現象。因此,不要進食不新鮮的竹莢魚。 [6] 

竹莢魚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竹莢魚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59 千卡
蛋白質 25.7 g
脂肪 5.4 g
膽固醇 76 mg
飽和脂肪酸 1.2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2.3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1.4 g
葉酸 2 μg
77 mg
42 mg
291 mg
477 mg
9 mg
0.6 mg
1.04 mg
維生素A 138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7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1 mg
煙酸(煙酰胺) 7.25 mg
維生素B6 0.46 mg
維生素B12 6.22 μ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Trachurus japonic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0]
  • 2.    Trachurus japonicu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0]
  • 3.    成慶泰,周才武主編,山東魚類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02,第271-272頁
  • 4.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316-317頁
  • 5.    Trachurus japonicus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3-20]
  • 6.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第531頁
  • 7.    竹莢魚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30]
  • 8.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 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59頁
  • 9.    唐濤,周明成主編,動物辭典 下,遠方出版社,2005.01,第246頁
  • 10.    青島市“益民書屋”適用圖書系列讀本編委會編,農家少年應當知道的100種海洋生物,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3.12,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