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卵形鯧鰺

鎖定
卵形鯧鰺是鱸形目鰺科鯧鰺屬魚類,又稱金鯧、黃臘鯧。體高而側扁;尾柄短細,側扁;頭小,高大於長;吻鈍,前端幾呈截形;眼小,前位;口小,微傾斜,口裂始於眼下緣水平線上;頭部除眼後部有鱗以外均裸露,身體和胸部鱗片多埋於皮下;胸鰭較寬,短於頭長;尾鰭叉形。背部藍青色,腹部銀色,體側無黑色點,奇鰭邊緣淺黑色。 [6] 
卵形鯧鰺分佈於印度洋、印度尼西亞、澳洲、日本、美洲的熱帶及温帶的大西洋海岸,在中國見於黃海、渤海、東海、南海。 [7]  幼魚主要棲息於近沿岸砂泥底質水域或砂泥底質的內灣,成魚棲息於沿岸礁石底質水域。羣居性較強。透濕性,以生活於沙泥底質的軟體動物、小型動物、浮游生物、甲殼類或其他具硬殼但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餌料。 [8]  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生殖力為40萬—60萬粒。卵浮性、無色,有油球。在台灣地區人工繁殖於每年4—5月開始,一直持續到8—9月。 [9] 
卵形鯧鰺是中國南方深水網箱養殖的重要種類之一。 [6]  在人工養殖的魚類中原屬抗病力較強的品種,較少發病。但近年來由於大量發展,高密度養殖,造成病毒增多。養殖過程中在加強水質和餌料管理的同時,還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10] 
外文名
Derbio、Pompano
別    名
金鯧
黃臘鯧
鯧鰺
紅三黃臘鯧
中文學名
卵形鯧鰺
拉丁學名
Trachinotus ovatus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鰺科
鯧鰺屬
卵形鯧鰺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IUCN 2013年 ver 3.1)——無危(LC) [2] 

卵形鯧鰺動物學史

  • 養殖史
隨着卵形鯧鰺在中國台灣人工繁殖的成功(林烈堂1989),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開始進行海水池塘養殖和海水網箱養殖卵形鯧鰺。廣東、海南、福建等地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展卵形鯧鰺海水網箱和池塘養殖。20世紀90年代後期起,深圳、湛江、饒平、茂名等地於相繼開展卵形鯧鰺人工繁育並達到規模化生產水平。 [3] 

卵形鯧鰺形態特徵

背鰭Ⅰ,Ⅵ,Ⅰ-19~20;臀鰭Ⅱ,Ⅰ-17~18;胸鰭19;腹鰭Ⅰ-5;尾鰭17。鰓耙 5~6+9。 [4] 
卵形鯧鰺
體長為體高1.8~2.1倍,為頭長3.5~3.7倍。頭長為吻長4.2~4.5倍,為眼徑4.3~4.7倍。尾柄長為尾柄寬1.4~1.6倍。 [4] 
體高而側扁;尾柄細短,側扁。頭小,高大於長,枕骨嵴明顯。吻鈍,前端幾截形, 吻長大於眼徑。眼小,前位。脂眼瞼不發達。鼻孔每側2個,緊相鄰;前鼻孔近圓形;後鼻孔裂縫狀。口小,前下位,位於眼下緣水平線上,微傾斜。前頜骨能伸縮。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或稍後下方。上下頜、犁骨和齶骨均有絨毛狀齒,長大後齒漸退化。上下唇有許多絨毛狀小突起。鰓孔大。前鰓蓋骨和鰓蓋骨後緣光滑。鰓蓋條7。 [4] 
頭部除眼後部有鱗外,餘均裸露;體和胸部鱗片多少埋於皮下。第二背鰭與臀鰭有一低的鱗鞘。側線前部稍呈波狀,直線部始於第二背鰭第十鰭條的下方。側線上無稜鱗,僅有感覺管。 [4] 
第一背鰭具一向前平卧棘(成魚則埋於皮下)和6短棘,幼魚棘間有膜相連,成魚的膜漸退化,成為遊離棘;第二背鰭基底長,前部鰭條延長呈鐮狀。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 同形,前方有2短棘。胸鰭較寬,短於頭長。尾鰭分叉。 [4] 
背部藍青色,腹部銀色。體側無黑點,奇鰭邊緣淡黑色。 [4] 

卵形鯧鰺近種區別


卵形鯧鰺
特徵
體高而側扁;尾柄細短,側扁。頭小,高大於長,枕骨嵴明顯。吻鈍,前端幾截形, 吻長大於眼徑。眼小,前位。脂眼瞼不發達。鼻孔每側2個,緊相鄰
明顯特徵是具有深叉的尾巴和細長的前背鰭,這些鰭看起來像長鐮刀;也可以通過其高度橫向壓縮的身體來識別鐮鰭鯧鰺,顯得又瘦又高
圖片
卵形鯧鰺 卵形鯧鰺
鐮鰭鯧鰺 鐮鰭鯧鰺

卵形鯧鰺生活習性

卵形鯧鰺是一種暖水性中上層洄游魚類,在幼魚階段,每年春節後常棲息在河口海灣,羣聚性較強,成魚時向外海深水移動。其適温範圍為16~36℃,生長的最適水温為 22~28℃,該魚屬廣鹽性魚類,適鹽範圍3~33‰,鹽度20‰以下生長快速,在高鹽度的海水中生長較慢。該魚耐低温能力差,晝夜不停地快速游泳,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為其越冬期。通常當水温下降至16℃以下時,卵形鯧鰺停止攝食,存活的最低臨界温度為14℃,2天的14℃以下温度累積出現死亡。該魚的最低臨界溶氧量為2.5毫克/升,主要是活躍的游泳行為導致。它抗病力強,由混養其他魚種中發現,如石斑魚因車輪蟲、白點病、皮膚潰瘍症,以及黑鯛、黃鰭鯛因鰓病等已大量死亡,而卵形鯧鰺還是正常活潑不受影響。該魚搬運容易,由養殖池網捕移入水泥池或網箱時,魚的鱗片不易脱落,不易受傷,耐力極強。在人工培育條件下,稚、幼魚不會自相殘食。 [3] 
卵形鯧鰺為肉食性魚類,仔、稚魚攝食各種浮游生物和底棲動物,以橈足類幼體為主;稚、幼魚取食水蚤、多毛類、小型雙殼類和端足類;幼、成魚以端足類、雙殼類、軟體動物、蟹類幼體和小蝦、小魚等為食。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體長2釐米的個體能取食攪碎的魚、蝦肉糜,幼、成魚可投餵魚、蝦片塊及人工配合顆粒餌料。卵形鯧鰺屬白晝攝食魚類,因而人工投餵餌料應於早晨或黃昏前進行,也可用自動噴料機噴喂。 在正常的水質條件下,卵形鯧鰺的攝食強度依水温而變動。通常水温16℃以下,卵形鯧鰺完全不攝食,當水温達16~18℃時,才開始少量攝食;水温22℃以上時,積極攝食。 [3] 

卵形鯧鰺分佈範圍

海域範圍:分佈於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熱帶和温帶的海域。 [4]  在東南亞、澳大利亞、日本、美洲熱帶和温帶的大西洋海岸、非洲西岸等水域均有分佈。在中國分佈於南海、東海和黃海海域,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沿岸均有一定的資源量。 [3] 
國家地區: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比利時、貝寧、佛得角、喀麥隆、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科特迪瓦、丹麥、埃及、赤道幾內亞、法國、加蓬、岡比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根西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紹、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澤西島、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摩納哥、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荷蘭、尼日利亞、挪威、葡萄牙(馬德拉、葡萄牙大陸)、聖海倫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阿森松、聖海倫娜主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西班牙(加那利羣島、西班牙大陸)、瑞典、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多哥、突尼斯、土耳其、英國、西撒哈拉等。 [2] 

卵形鯧鰺繁殖方式

卵形鯧鰺繁殖習性

卵形鯧鰺屬離岸大洋性產卵魚類,在中國廣東,人工繁殖於每年4~5月開始,一直持續到8~9月,個體懷卵量為40~60萬粒。天然海區孵出後的仔、稚魚1.2~2釐米開始遊向近岸,長成13~15釐米的幼魚又遊向離岸海區。 [3] 
卵形鯧鰺的性成熟年齡,據方永強等(1996)對該魚早期卵子發生的顯微及超微結構研究,表明在1~2齡魚卵巢中卵原細胞進入首次成熟分裂前期,3~4齡魚才開始進入小生長期,往後至卵母細胞成熟,這段漫長髮育歷程在自然狀態下需經過7年左右才能達到性成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卵形鯧鰺Ⅴ齡性腺已經成熟,經人工催產,能產卵受精,並孵出正常的仔魚。 [3] 

卵形鯧鰺人工繁殖

  • 親魚培育
  1. 親魚培育:卵形鯧鰺親魚培育一般多在海水網箱中進行。飼養親魚的網箱為3米3米×3米的浮動式網箱,網目為3釐米,每個網箱放養親魚40~45尾,放養密度為3~4千克/米3以新鮮或冷凍的小雜魚為餌料,主要種類有藍圓鰺青鱗魚金色小沙丁魚等,日投餌兩次,日投佴率為5~8%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為親魚的越冬期,每日投餌很少或不投餌。同時定期更換網箱,並對魚體進行消毒處理。 [3] 
  2. 親魚強化培育:每年越冬期過後的4~5月期間,要對親魚進行強化培育,以保證親魚的正常生長髮育。一些地方在海上網箱進行強化培育,有些地方則將親魚移入室內進行強化培育。在室內強化培育期間,親魚的放養密度為2~2.5千克/立方米,每日投餵2次,餌料為牡蠣、藍圓鰺、鰻魚餌料等,並不時添加適量多種維生素,日投佴率為7~8%,每日換水2次,換水量為180~200%。每半個月注射適量LRH-A促進親魚成熟。 [3] 
  • 人工催產
4月初,當水温升至20℃左右,即可進行人工催產,催產可在漁排網箱中進行,用80目篩絹製成3米×3米×3米的網箱,套在大網目的網箱中,親魚注射激素後置於其中。卵形鯧鰺雌、雄個體副性徵不明顯,且成熟雌親魚腹部不見膨大,雄親魚也不易擠出精液,所以催產時不分雌、雄,一律在魚的背肌處一次性按魚體重注射LRH-A215~25微克/千克+DOM1.5~2.5毫克/千克。一般在頭一天上午注射催產劑,第三天凌晨產卵,激素的誘導效應時間為40小時左右。 [3] 
  • 自然產卵
親魚注射激素後在海上漁排密網中自然產卵受精,待卵產出後用手抄網把卵撈出,運到陸上育苗室,在孵化桶中進一步清除死卵及由海水帶進的其他浮游生物等雜物,再用過濾海水洗淨,稱重(計數),然後直接移入培育池中孵化。池水微充氣,以保證受精卵在水中均勻分佈並順利孵化。 [3] 
  • 孵化
卵形鯧鰺受精卵為浮性、無色,卵徑950~1010微米,單油球,油球育徑220~240微米,有少量為多油球。在水温20~23℃、鹽度28‰的條件下,胚胎經過36~42小時的發育,孵化成仔魚。 [3] 

卵形鯧鰺養殖技術

卵形鯧鰺種苗培育

  • 室內水泥池培育
  1. 培育條件:育苗用水經過紗濾,入池前再經250目篩絹過濾。育苗水質以水温20~26℃、鹽度27~33‰,pH值8.2~8.4為宜。仔魚孵化出來後,即加入小球藻液,濃度保持在(40~50)×104細胞/毫升,使水色呈淺綠色,一直到投餵滷蟲無節幼體時止。光照強度控制在1000~3000勒克斯。 [3] 
  2. 培育管理:培育前期微充氣。隨着仔魚的生長逐漸加大充氣量,仔魚孵出後第6天開始換水、吸污,以後每天換水一次,換水量在仔魚期為20%,稚魚期為30~60%,幼魚期為100~200%,在稚魚期每星期吸污一次,投魚糜後每天吸污一次。 [3] 
  3. 餌料及投餵:仔魚開口後投餵褶皺臂尾輪蟲,並保持輪蟲密度5~10個/毫升,從16日齡起開始投餵滷蟲無節幼體。輪蟲及滷蟲無節幼體在投餵之前用輪蟲專用營養強化劑強化,若有條件,可同時投餵橈足類。投餵滷蟲的前期,密度保持在02~0.5個/毫升,後期可加大投餵量,使之密度增至1~1.5個/毫升。26日齡開始投餵魚糜,前期每天投餵1~2次,後期增加投餵次數至每天4~5次。上述幾種餌料在投餵時間銜接上要各有35天的重疊交叉,緩慢過渡。在卵形鯧鰺的種苗生產中,有兩個死亡高峯期,一個是在孵化後3~7日齡,即開口攝食後最初幾天,仔魚數量緩慢下降,但這一下降幅度不會超過20%;第二個死亡高峯期為15~20日齡,即投餵滷蟲無節幼體後,儘管進行了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的強化,但效果仍不理想,死亡率最髙可達50~70%,若在這一階段投餵橈足類等餌料,死亡率可大大降低。 [3] 
  • 室外土池培育
  1. 清塘肥水:用生石灰、茶籽餅等藥物徹底清塘,施肥培養基礎生物餌料,一般清塘10~15天后放苗,在仔魚下塘前3~5天,每1/15公頃潑黃豆粉1~2千克,以培育水中浮游生物。 [3] 
  2. 放養密度:每1/15公頃10~15萬尾。 [3] 
  3. 投餌:初期投哏黃豆粉及鰻魚人工配合餌料,7~10天后投餵枝角類、橈足類當魚苗體長在0.8釐米以上時,可投餵魚肉糜、枝角類等。 [3] 
  4. 排換水:放苗初期不換水,僅每天少量添水,7天后每天換水15~20%,投餵魚、蝦肉糜後每天換水量增加到30~40%。 [3] 
  5. 管理: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觀察水色,定期檢測。觀察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種類、數量的變化,魚苗的生長、活動、攝食等情況,以便安排次日的投餌、換水和防病工作一般經30~40天的精心培育,大部分魚苗體長已達到2.5釐米,即可出池。 [3] 

卵形鯧鰺成魚養殖

  • 海區選擇
卵形鯧鰺為暖水性魚類,生活在開闊的大型水域中,外觀鰭條金黃色,在中國是個象徵榮華富貴的吉利顏色,其肉味口感清香甜美,老少皆宜,故其在節日市場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但是養殖卵形鯧鰺的海區選擇非常重要,最好選擇避風的港灣,而且是橫向流速在0.5米/秒左右的海區,網箱底距離海底以最低潮位計以4米左右為宜,同時交通要便利。 [5] 
  • 網箱選擇與放置
可以選擇每口網箱直徑為13米、周長40米,網衣深度6米,單個網箱佔水體積約800立方米的圓形抗風浪網箱,或者選擇每口規格為5米×5米×5米的方形網箱,4口為1組,每組水體為600立方米的抗風浪網箱。網箱設置處最低潮位時網箱底部離海底2米以上。網箱的設置型式有“品”字形、串聯式、菱形或“田”字形,“品”字形網箱間距2~3米,網箱組間距≥15米;串聯式網箱間距1~2米,網箱組間距≥15米;菱形或“田”字形網箱間距1~2米,網箱組間距≥50米。 [5] 
  • 放養
魚種放養前1天將洗淨消毒後檢查無破損的網衣系掛於網箱框架上,並潛水對網箱錨泊系統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網衣水面部分內側加掛密圍網,以防浮性餌料隨潮流流失。養殖最適規格為6~10釐米的魚種,可放50~60尾/立方米水體。魚種放養前要用淡水或0.15毫克/升的高錳酸鉀的溶液浸洗魚體10分鐘。 [5] 
  • 飼料投餵
鮮雜魚一定要鮮而且要攪碎防止卵形鯧鰺被魚骨卡住喉嚨而餓死,在6~8月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15%以上,每天投餵2次,在其他時間可以根據情況適當降低投餌量。為加快生長速度,可加大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0%左右,投餵次數增加到3~4次。配合飼料可參照廠家的説明來投餵,根據2008年和2009年的示範養殖,採用天邦牌飼料可以獲得較好的養殖效果和收益。 [5] 
  • 日常管理
一是巡查網箱。為防止逃魚,要經常對網箱進行檢查。重點要檢查飼料台網有無破損;有無游泳較弱的魚;有無殘餌。特別是在台風過後,要潛水檢查網箱有無破損和逃魚的現象。二是清洗網箱,去除附着物。網箱下海養殖一段時間後會有藤壺、牡蠣等生物附着在網衣上,必須及時清除或換網,確保網箱保持良好的水交換量,以保證養殖水體有充足的溶氧量。三是做好日常記錄。每天要對水温、pH值、鹽度、飼料投餵、藥物使用、天氣變化、魚病防治等情況作詳細的記錄。 [5] 
  • 疾病防治
卵形鯧鰺病害的防治要像其他品種一樣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要堅持巡視,留意觀察魚羣的遊動、攝食情況,一旦發現病、死魚應及時隔離治療或進行無害化處理,切勿隨意將其扔出網箱外,使病害傳播蔓延。
  1. 預防與治療隱核蟲病(又稱海水小瓜蟲病),可用淡水浸浴5~10分鐘,或者用甲醛海水藥浴20~30分鐘,1個療程為3天,連續用3個療程。 [5] 
  2. 防治指環蟲病,可用淡水浸洗5~10分鐘,每天1次,連續浸2~3天,治療效果較好。防治細菌性腸炎病,可用大蒜素粉(含大蒜素10%)0.2克/千克魚體重,或三黃粉(大黃:黃柏:黃芩=5:3:2)3克/千克魚體重拌料投餵,連續投4~6天。 [5] 
  3. 爛鰓病爛尾病為多種病原體混合感染所致,防治上,可用醫潰靈(ET-120,含12%惡喹酸)拌料投餵,用量0.1克/千克魚體重,連續用7~10天。 [5] 
  4. 鏈球菌病預防方法:使用海豚鏈球菌滅活疫苗對魚苗或魚種進行免疫。對20克以下的魚苗進行早期浸泡式免疫。即將1升的疫苗與9升海水混合,用無結的手網,將3千克魚苗浸入該疫苗溶液中30秒。在浸泡免疫期間,應保持良好的充氧或通氣,同時應注意維持疫苗溶液的温度和pH值的穩定。對20克以上的魚種宜採用腹腔注射免疫,在魚種的胸鰭端的後方處注射0.1毫升疫苗。 [5] 

卵形鯧鰺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3年 ver 3.1)——無危(LC)。 [2] 

卵形鯧鰺主要價值

該魚肉無刺,肉質細嫩,味鮮美,體色豔麗,具有鰺類的特殊香味,歷來被列為名貴食用魚類,在日本擁有“美味”的極高評價。一般當年養殖,當年即可達到上市商品魚規格,經濟效益顯著,因而深受養殖業者歡迎。 [3] 
參考資料
  • 1.    Trachinotus ovatus (Linnaeus, 1758)  .biolib[引用日期2020-04-07]
  • 2.    Trachinotus ovatu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4-07]
  • 3.    麥賢傑等編著,海水魚類繁殖生物學和人工繁育,海洋出版社,2005.03,第177-181頁
  • 4.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第529-530頁
  • 5.    張秋明,李玉壯.卵形鯧鰺抗風浪網箱健康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第1期):322
  • 6.    卵形鯧鰺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1]
  • 7.    古羣紅編著,金鯧魚(卵形鯧鰺)工廠化育苗與規模化快速養殖技術,海洋出版社,2010.01,第2頁
  • 8.    古羣紅編著,金鯧魚(卵形鯧鰺)工廠化育苗與規模化快速養殖技術,海洋出版社,2010.01,第4頁
  • 9.    石瓊,範明君,張勇主編,中國經濟魚類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1,第380頁
  • 10.    孫穎傑,陳學羣主編,海水魚類網箱養殖與出口,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05,第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