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林村

(廣東省陸豐市湖東鎮竹林村)

鎖定
竹林村位於廣東省陸豐市湖東鎮,是個古村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是廣東省確定的創建新農村示範點。全村現有2350人,村“兩委”幹部6人,黨員11人。竹林村比較貧窮,長期以來,沒有集體經濟來源,農業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只有650畝耕地和520畝林地。 [1] 
中文名
竹林村
外文名
Zhulin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陸豐市湖東鎮
地理位置
粵東沿海
面    積
耕地和林地共1170畝
電話區號
0660
郵政區碼
5165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350人
著名景點
舉人寨
火車站
陸豐火車站
車牌代碼
粵N

竹林村村子簡介

竹林村地處陸豐市湖東鎮,緊挨深田湖村、樟田村、長湖村,四季分明、綠蔭成林、花團錦簇、人勤物豐。
村內企業:織布廠、飼料公司、金屬製品廠、糧油加工廠、制繩廠、水泥廠。
主要農產品:茴香、芋瓠、茼蒿、西葫蘆、甜菜、紫色包心菜、沙果、山藥、茶葉。
村內資源:鋯石、赤鐵礦、金、銅礦。
村裏單位:竹林村村委會、廣播站。

竹林村景點介紹

竹林寨
古寨“深閨”人不識
——探訪近三百年曆史的陸豐市湖東鎮竹林寨
幾乎所有到過湖東鎮竹林村的人都會感到驚訝:在一片碧綠青翠之中,怎麼會有一座悠久古老、高牆聳立、寨牆保存完整的方形城堡——竹林寨呢?它是何年所建?又藴藏着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呢?為何藏在“深閨”人不識?近日,記者在該村長輩及村幹部的陪同下探訪了這座古寨。
近三百年的寨牆保存完整
據瞭解,竹林寨陳氏祖先,無論工商仕農都刻苦耐勞,兢兢業業,積極向上,因此創造和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雍正年間,其先祖陳衷義斥資分別在陸豐各地興建了九個城寨,面積大都有幾千平方米之大。儘管隨着時間的推移,部分所建的城寨已經被毀壞,但現存的還有扶搖寨、湖東村寨、竹林寨、芳池寨、西安寨等五個。其中,竹林寨是現存的五寨中建寨時間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村寨。
記者在現場看到,竹林寨整體形狀呈長方形,寨牆保存完整。據測量,該寨長與寬分別為70米和55米,佔地面積達3850平方米,建寨距今已有291年。據瞭解,大約三百年前,居住於後林村的陳衷義之第四子陳振雄,相中竹林村的環境優越,交通便利,而且與其父居所咫尺之距的優勢,於清雍正五年(公元1724年)率先到這裏建寨定居。該寨坐東,門向西,因處於一片修竹茂林之中,每每清風徐來,綠葉搖曳,讓人神清氣爽,陳家先人心靈觸動,便取寨名為“竹林寨”。
“寨牆夠寬夠大,大膽的村民都可以在牆頂上睡覺了!”面對又高又寬而且保存完好的寨牆,竹林村支書記陳庚言語之間難以掩飾其內心的自豪感。據村裏長輩陳水希介紹,竹林寨寨牆高達6.6米,厚約85公分,全部都是用三合土夯築而成。
“竹林寨內房屋建築格局屬於‘五馬拖車’格局,很有潮汕民居特色。城牆都是用三合土夯築而成的,很堅固。”村裏的另一位長輩陳慶撫摸着堅固的城牆告訴記者。
據悉,竹林村先民原來全部住在寨內,全寨滿住約有400人。後來隨着家族不斷興旺,各房子孫繁衍生育,人丁不斷增加,不少村民陸續遷到寨外建屋居住,便形成竹林村現狀。該村全村姓陳,現在大約有2200人。
讓人百思不解的是,這麼大的一個寨城,卻僅有兩個門——正門向西開,居中;側門向北開,極小,大約可容兩人同時進出。偌大的城寨,卻配套了數量這麼少,規模這麼小的寨門,究竟是出於節約材料之慮,還是基於方便管理與防禦之需,是限於地理條件的制約,還是由於風水的原因……等等,像謎一樣,不得而知。
寨內院落眾多層次分明
竹林寨建築注重實用性,以方形構圖為主,結構嚴謹,以致其歷經近三百年的風風雨雨,建築牆體仍能基本保持完好。寨門樓建築風格樸實,寨內院落眾多,富有層次。
在竹林寨的大門口,記者看到一個高出寨牆一大截的像樓一樣的建築物。村裏長輩説,那就是竹林寨的寨門樓。記者走近它觀察發現:寨門樓有內外兩門,外門即是村寨的西門。外門石門楣上刻着“竹林寨”三字,字體端正,風格清新樸實。該寨西門高2.54米,寬1.9米,門框由八塊大小不一的長方形石材組成。門外地面還鋪有一塊長方形石條。門楣與門檻上各有6個圓孔。據説在關閉城門時,用以插入木棍,起到抵禦外敵和防止偷盜的作用。
走出門樓的東門(即門樓的內門)才算是真正進入寨內。一出門樓內門,便是開闊的寨前廣場,面積約佔全寨的四分之一。村裏長輩告訴記者,那是竹林寨舉行大型會議,進行重要祭祀活動以及迎來送往的主要場所。
四條東西走向的主要巷道將竹林寨內的建築羣劃為五個主要部分,主次顯得十分分明。中央部分的都是相對獨立的院落。其中,最靠近廣場的院落是傳統的“三間直”建築,中門朝西而開。其中間的房屋大門與寨門在同一條直線上。據介紹,這原是迎送賓客的大禮堂。大禮堂之後同一直線上的院落是其昌第。據該村長輩考證,這是該寨主人陳振雄長子陳剛直的居所。該院大門向南,但客廳門卻仍是向西。其昌第目前仍有人居住。記者看到屋裏灶火旺盛,灶台上水汽翻騰,給漸趨沉寂的寨院增添了許多生機。
其昌第後是舉人陳元章的居住,鄉里人稱其為“舉人第”。舉人第在該寨後部最中央的位置,正是該寨最重要的位置。鄉里人還將自寨前廣場通向該屋的東西走向的巷道稱為“舉人巷”。
寨內房屋林立,單是獨立的院落就有近十處。每處院落由三到八間房屋構成,粗略計算不少於五十間房屋。院落大門框有全石結構的,有木石結構的,也有全木結構的,門樓多建成牌樓款式,規模大小各不相同。寨內存有禾坪、拴馬地、古井、練武石、對臼等。武秀才陳元培青年時代勤奮練武,力大無窮,能舉起千斤巨石。其所用練武石現存於竹林寨內。
而獨立院落的大門多是向南或向西開,值得研究。
樂善好施倡文明
竹林寨崇文重教,故該寨又有“舉人寨”的美稱。開基以來,出過不少人才,其中有嘉慶年間中亞魁舉人,誥授文林郎,任興寧縣學正堂的陳元章;還有國子監肄業生、清嘉慶年間武秀才的陳元培等。
據《陳氏家譜》記載,湖東鎮後林村陳氏,原籍閩漳詔五都驥霞裏(即現福建省東山縣岐下村),其第十一世祖雙州於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遷居後林村。其第十四世祖衷義斥資助其子振雄於寨內村建竹林寨。據瞭解,陳家的樂善好施,孝親睦鄰,是有傳統的。其第十四世祖衷義曾放賑六天救濟百姓。據《陳氏家譜》記載:“衷義初貧如洗,後得志富甲一方,每歲百擔糧米貢朝廷,為人厚道,好善樂施,曾放賑於陸豐縣六天。”
又因振雄之孫元章於清嘉慶年間中舉人,且樂善好施,孝親睦鄰,深受愛戴,後人為紀念他,又稱竹林寨為舉人寨。記者在村人口中獲悉,元章從小勤學多思,積極進取,年輕時温文爾雅,生性略顯斯文內斂,每日寒窗苦讀,少有外出閒遊。偶爾因要務露面於公眾場合,元章必是手持白摺扇遮掩臉面。斯文之風,可見一斑。《陳氏家譜》記載:“十七世元章,剛愨長子,清嘉慶,中亞魁舉人,誥授文林郎,任興寧縣學正堂”。村族長輩稱:元章入仕後,任職教育,倡導文明,深受當地人民讚譽。有一次,陳元章回鄉探母,恰逢鄰村南田、下埔有村民發生糾紛。兩村族長多次協調均無結果,便請元章出面調解。元章毫不推辭,對雙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自己貼補錢銀,愣是讓雙方達成諒解,化干戈為玉帛,滿意而歸。此外,他還回村捐資興辦教學,留下良好的口碑。
陳元章死後葬於該村北側,其墓村裏人稱為舉人墓,目前保存完好。前些年該村還在元章墓地附近修建了舉人紀念館,以紀念先祖,激勵後輩。
民風純樸人勤勞
接近中午,在寨門外廣場的榕樹下,記者看一片繁榮熱鬧的情形。該村村民們正在做買賣,現場雖然熙熙攘攘,但卻井然有序,雖然討價還價,但卻語言文明,動聽悦耳。
據村幹部老陳介紹,幾百年來,竹林村人都保持這種清純樸素的作風,辛勤經商,文明禮讓,耕作不輟,勤勞致富,積極發揚正能量;在社會毒情形嚴峻的情境下,卻從沒有發生涉毒案件。
歲月匆匆流逝,這古老與保存完好的竹林寨,見證着社會在日新月異地飛速前進,存留着這個地方最寶貴的原生態建築藝術與人文精神遺產。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