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影

鎖定
《竹影》是現代藝術家、散文家豐子愷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敍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遊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全文敍事簡潔明白,入情入理,同時成功地運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辭方法,意境優美,十分富有情趣。
《竹影》被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8課課文。 [1] 
作品名稱
竹影
作    者
豐子愷
創作年代
1936年
作品出處
《少年美術故事》
文學體裁
散文

竹影作品原文

竹影
吃過晚飯後,天氣還是悶熱。窗子完全打開了,房間裏還坐不牢。太陽雖已落山,天還沒有黑。一種幽暗的光瀰漫在窗際,彷彿電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後的院子裏去乘涼。
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會兒,看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覺眼梢頭另有一種微光,漸漸地在那裏強起來。回頭一看,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裏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變成短音階了。門口一個黑影出現,好像一隻立起的青蛙,向我們跳將過來。來的是弟弟的同學華明。
“唉,你們愜意得很!這椅子給我坐的?”他不待我們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劇烈地搖他的兩腳。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動作而發抖,上面的竹葉作出蕭蕭的聲音來。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頭來向天空看。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入我們的眼中。大家讚美了一番之後,我説:“我們今晚幹些什麼呢?”弟弟説:“我們談天吧。我先有一個問題給你們猜:“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麼道理?”我和華明都不相信,於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來看水門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見頭上有一縷一縷的細煙,好像漫畫裏所描寫的動怒的人。“是口裏的熱氣吧?”“是頭上的汗水在那裏蒸發吧?”大家蹲在地上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他從身邊摸出一枝半寸長的鉛筆來,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來一看,真像一隻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間,我們同時發現了映在水門汀上的竹葉的影子,同聲地叫起來:“啊!好看啊!中國畫!”華明就拿半寸長的鉛筆去描。弟弟手癢起來,連忙跑進屋裏去拿鉛筆。我學他的口頭禪喊他:“對起,對起,給我也帶一枝來!”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來分送我們。華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長的法寶,改用木炭來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一面談着:“這一枝很像校長先生房間裏的橫幅呢!”“這一叢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軸呢!”“這是《芥子園畫譜》裏的!”“這是吳昌碩的!”忽然一個大人的聲音在我們頭上慢慢地響出來:“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驚,立起身來,看見爸爸反揹着手立在水門汀旁的草地上看我們描竹,他明明是來得很久了。華明難為情似的站了起來,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後,似乎害怕爸爸責備他弄髒了我家的水門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對着他説道:“誰想出來的?這畫法真好玩呢!我也來描幾瓣看。”弟弟連忙揀木炭給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葉了,這時候華明方才放心,我們也更加高興,一邊描,一邊拿許多話問爸爸:
“管夫人是誰?”“她是一位善於畫竹的女畫家。她的丈夫名叫趙子昂,是一位善於畫馬的男畫家。他們是元朝人,是中國很有名的兩大夫妻畫家。”
“馬的確難畫,竹有什麼難畫呢?照我們現在這種描法,豈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嗎?”“容易固然容易;但是這麼‘依樣畫葫蘆’,終究缺乏畫意,不過好玩罷了。畫竹不是照真竹一樣描,須經過選擇和佈置。畫家選擇竹的最好看的姿態,巧妙地佈置在紙上,然後成為竹的名畫。這選擇和佈置很困難,並不比畫馬容易。畫馬的困難在於馬本身上,畫竹的困難在於竹葉的結合上。粗看竹畫,好像只是墨筆的亂撇,其實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都要講究。所以在中國畫法上,竹是一專門部分。平生專門研究畫竹的畫家也有。”
“竹為什麼不用綠顏料來畫,而常用墨筆來畫呢?用綠顏料撇竹葉,不更像嗎?”“中國畫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凡畫一物,只要能表現出像我們閉目回想時所見的一種神氣,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符號只要用墨筆就夠了。原來墨是很好的一種顏料,它是紅黃藍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畫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實包羅三原色,即包羅世界上所有的顏色。故墨畫在中國畫中是很高貴的一種畫法。故用墨來畫竹,是最正當的。倘然用了綠顏料,就因為太像實物,反而失卻神氣。所以中國畫家不喜歡用綠顏料畫竹;反之,卻喜歡用與綠相反的紅色來畫竹。這叫做‘朱竹’,是用筆蘸了硃砂來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紅色的竹?但這時候畫家所描的,實在已經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種美的姿勢,一種活的神氣,所以不妨用紅色來描。”爸爸説到這裏,丟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來結束説:“中國畫大都如此。我們對中國畫應該都取這樣的看法。”月亮漸漸升高了,竹影漸漸與地上描着的木炭線相分離,現出參差不齊的樣子來,好像脱了版的印刷。夜漸深了,華明就告辭。“明天白天來看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不要落雨,洗去了我們的‘墨竹’,大家明天會!”他説着就出去了。我們送他出門。
我回到堂前,看見中堂掛着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覺更有意味。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現着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2] 

竹影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1936年5月,發表於當月25日的《新少年》第一卷第10期上。
20世紀20—30年代,隨着西洋藝術手法的流佈,中國文人畫家開始產生了明確的文化比較意識。因此,豐子愷作為散文家兼藝術家,在此期間寫了大量的藝術隨筆,深入淺出談文論藝,其中《少年美術故事》系列一共24則,以一箇中學生的視角,敍述了 生活周圍發生的一些與美術有關的故事。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3-4] 

竹影作品鑑賞

此文寫了作者幼年時與小夥伴們在月下描竹影的有趣遊戲及對中國畫的認識,充滿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藝術和美就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的主旨。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我”和弟弟以及小夥伴華明在月夜裏相聚,“今晚幹些什麼呢?”孩子們的興趣是成年人意料不到的。弟弟發現了一個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問題:“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麼道理?”成年人也許不會注意這樣的事情,誰又有樣的細心這樣的時間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樣的問題大概成人聽了,也許不以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們卻會追根究底的。“大家蹲在地上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如果成年人爭論一個問題,一定會水落石出的。“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評,做事三分鐘熱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他們對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們像成年人那樣專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們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但是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寫孩子好玩好動的本性,接着就引入了正題:水門汀上的竹影,好像中國畫一樣瀟灑斑駁,引發了孩子們新一輪的熱情。他們用木炭描這些天然的國畫,並聯想到平時見過的畫圖。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藝術的殿堂門口。於是領路人“爸爸”出現了。他給孩子們講了一番中國畫的藝術特徵,因勢利導地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藝術入門課。
全文寫得非常有特色,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 敍事簡潔明白,入情入理
如“大家蹲在地上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他從身邊摸出一枝半寸長的鉛筆來,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爭論這一問題,肯定要弄個水落石出,但孩子們可以不了了之。對華明注意力的轉移,如果是成年人,肯定要批評其做事不專一隻有三分鐘的熱度;但是,孩子的天性並非如此,他們對世界如此好奇,不會像大人一樣專注於某件事。作者這樣寫,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既合情又合理。
  • 修辭方法多樣,意境優美。
文章成功地運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辭方法。如“院子裏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這裏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方法,將訴諸視覺的景色寫成由聽覺感知,意境獨特而優美。如將人影頭上的縷縷細煙比作漫畫裏所描寫的動怒的人,將描畫出的人影比作青蛙,這些比喻就富有情趣。 [5-6] 

竹影名家點評

福建師大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汪文頂《汪文頂講現代散文》:“豐子愷還寫了大量藝術隨筆,深入淺出談文論藝。其中假託孩子所講述的《少年美術故事》,有一篇《竹影》講的是,三個小夥伴藉着月光在水泥地上畫影,引來父親參與描畫,討論起中國畫法。在這有趣的童稚活動中,父親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引導小畫家瞭解中國畫的特色:畫竹不是照真竹一樣描,須經過選擇和佈置。畫家選擇竹的最好看的姿態,巧妙地佈置在紙上,然後成為竹的名畫。” [7] 
保山學院中文系教授硃紅林《豐子愷散文藝術研究》:“豐子愷有一些取材於日常生活小事的散文,如《竹影》……等,作者在這類散文中,更多的是表達一種生活趣味以及從生活中領悟到的對於藝術的見解。” [8] 
賀州學院教育學教授林潤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程》“豐子愷先生《竹影》一文的知能難點在解讀領悟區別中西美術畫的難句上;這篇文章所要承擔的是‘讓學生了解畫家豐子愷對中國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對中國畫的特點有初步的瞭解’這個教學任務。” [9] 

竹影作品影響

《竹影》被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8課課文。 [1] 

竹影作者介紹

豐子愷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975),原名豐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國浙江桐鄉石門鎮人。中國現代漫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豐子愷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啓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概論》、《西洋名畫巡禮》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在十年動亂期間,遭受迫害,因而積鬱成病,於1975年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10] 
參考資料
  • 1.    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 七年級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第132-137頁
  • 2.    郁達夫,梭羅,高爾基著. 在花朵前 春天讓我欣喜[M].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6.07.第140-142頁
  • 3.    盛興軍主編. 豐子愷年譜[M]. 青島:青島出版社, 2005.09.第273頁
  • 4.    王文新著. 豐子愷美術教育思想研究[M]. 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9.01.第114頁
  • 5.    王旭宇,張翠娥主編. 初中新課標優秀教案 七年級 語文 下[M]. 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4.11.第182-186頁
  • 6.    楊友明主編;王福東本冊主編. 新教材學習兵法 新課標 七年級語文 下 人教實驗版[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4.12.第190-195頁
  • 7.    汪文頂. 汪文頂講現代散文[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02.第116頁
  • 8.    硃紅林著. 豐子愷散文藝術研究[M].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9.08.第11頁
  • 9.    林潤之著.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程[M]. 北京:語文出版社, 2011.05.第191頁
  • 10.    賈劍秋. 大學語文[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6.09.第2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