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山村

(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東興鎮竹山村)

鎖定
竹山村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是中國海陸交匯處,與越南芒街隔江相望,距東興市12公里,因盛產竹子得名。全年氣候温暖,雨量充沛,無霜,適宜多種亞熱帶經濟作物生長。全村面積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10畝(水田1788畝,旱地1322畝),海岸線長21公里,陸地邊境線長4公里,擁有一個千噸級良港,下轄4個自然村18個生產組,有漢、壯、京、瑤等多種民族,共967户3845人。
中文名
竹山村
全村面積
11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
3110畝
海岸線長
21公里

竹山村歷史沿革

竹山村歷史悠久,自然和歷史人文資源豐富,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旅遊景點集“邊、海、古、奇、生態”於一身,主要有大清國一號界碑、竹山古街、三聖宮、三德古教堂、寇井、竹山古戰場、中國最西南端的海陸交匯點、廣西沿邊公路的零起點紀念壇、北侖河口紅樹林保護區、紅樹林博物館、古榕部落、宏泉山莊等景點。

竹山村歷史故事

清光緒十一年,清政府和法國在天津簽訂《中法越南條約》。次年(公元1886年),清政府派員與法國勘界使臣狄隆會勘中越邊界。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由當時的欽州知府與外國官員共同簽署了“界約”,於此立石約界,故稱“大清國欽州界碑”。大清國欽州界界碑在東興市內共有八塊(廣西境內共有33塊,碑文“大清國欽州界”,系清界務總辦、四品頂戴欽州直隸知州李受彤所書)。位於北侖河口的竹山界碑所在的位置正好處在中國大陸海岸線與陸地邊界線的交匯點,系光緒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所立的第一塊界碑,故稱大清國一號界碑。100多年來,位於竹山村的大清國一號界碑歷盡滄桑,屹立於北侖河口巋然不動,顯示了中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故竹山一號界碑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此界碑是單面刻字,因為根據當時國與國立界的有關規定,兩國以河流為界時是以河道的主航道為界線。因界碑不能立在河裏,只能立在本方靠近航道的陸地上。立在岸上的界碑,單面刻字預示着外面的水域還有一部分是我們的國土,這就是以河道為界和以陸地為界劃界立碑的區別所在。
竹山舊街始於清朝末期,民國初期達到鼎盛。是由一條直街和二條橫街組成,總長200米,現有房屋58間。清朝末期,竹山因商賈雲集,金鋪、妓院櫛比磷次,曾是欽防一帶最繁華的商埠之一,每星期定期有商船直航香港、澳門。街道兩旁房屋呈近似階梯形排列,這批建築物雖然歷經百年滄桑,至今仍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建築風格。街道民風古樸,清靜優雅,當人們漫步其間就會產生一種遠離都市喧囂,反璞歸真之感。
竹山村三聖宮,當地羣眾也叫做三婆廟。廟宇中的三婆婆叫媽祖,複姓三衞名林默,后皇帝賜封為三聖。該廟宇始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是當地居民和華僑為了祈禱出海平安,六畜興旺而集資興建,廟宇中所用的木材及屋脊頂上雕刻的圖文和人物等瓷製品都是由建築師繪製好圖紙,從越南按設計製成運回安裝,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三婆廟雖然飽經歲月滄桑,但在其雕樑畫棟間我們還可隱約看出她昔日的輝煌。傳説三婆廟非常靈驗,有求必應,只要向三婆婆誠心祈禱,都能化險為夷。
1849年(即道光30年),法國傳教士包文華從北海來到竹山建立天主教堂點,開展傳教活動,當時有教徒28户132人。1852年下半年北海主教府又派一名姓顏的教士到三德教堂開展教務活動。顏教士把竹山三德教堂擴建,到300平方米左右,可容納300人活動,建立一間修女院100平方米,有修女10人。1984年恢復活動,現教堂已改稱竹山天主堂,有信教羣眾約500人,現任會長為葉濟輝。
中國大陸海岸線東起中國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口,西至廣西東興市竹山村北侖河口,全長18400公里,因北侖河口地處中國邊境陸地線始端,海岸線終端,是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岸線和陸地線交匯處,這裏風景如畫,四季如春,可傾聽海浪拍岸的濤聲,領略異國風情,賞盡海、陸、天融為一體絕色風景,堪稱人間一絕。
為醫治戰爭創傷,造福邊防人民,2000年底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決定在延邊八個縣市開展邊境建設大會戰。大會戰歷時3年,總投資21億元。廣西沿邊公路是邊境建設大會戰標誌性工程之一。該工程於2000年10月動工興建,總投資9.2億元,於2002年9月30日全線貫通。沿邊公路起點為東興市東興鎮竹山村,途經東興市、防城區、寧明縣、憑祥市、龍州縣、大新縣、靖西縣、那坡縣等8個縣(市、區)31個鄉(鎮),終點為那坡縣弄合村,公路全長725公里。這是一條邊民致富路,邊疆人民為了銘記黨的恩情,特立此標誌予以紀念。

竹山村自然景觀

竹山村景點
竹山村景點(5張)
北侖河口紅樹林生態區,是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是全世界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區。紅樹林是由許多紅樹種類生長在一起形成象陸地一樣的森林狀態而得名。因其生長在潮澗帶上,漲潮時被海水淹沒,故又被稱為海底森林。紅樹是一種綠色植物,當把它的樹皮劃破時,破口處呈現出紅褐色,因此叫紅樹。紅樹林是魚蝦繁殖、覓食躲避天災的場所。在海水淨化及維護生態平衡有着其他生物難以替代的作用,故又稱為“海洋綠肺”。在紅樹林裏可以抓螃蟹、彈塗魚、挖泥蟲等,是親近大自然的休閒好去處。新建成的紅樹林博物館新成為科學知識教育的又一陣地。
古榕部落位於東興鎮竹山村十八組,是東興北侖河口旅遊景區美麗的自然景點之一,距東興市區15公里,總面積195畝。古榕部落由一棵千年古榕、多棵大葉榕及小葉榕組成。榕樹的氣根接觸地面後長成樹幹,造就了“獨木成林”的奇觀。古榕部落延綿一公里,大葉榕偉岸挺撥,小葉榕婀娜多姿,形成千年古榕、海順門、子孫滿堂、龍飛鳳舞、鴛鴦戲水、榕風海韻、把根留住等形象生動的奇特景緻。置身其中,步移景異,令人留連忘返。古榕部落周圍有保護完好的原始叢林,是天然的“氧吧”,行走其間如臨仙境,這是當地人們得益長壽的秘訣。古榕部落隱居千年,外界知者甚少,為了把這大自然的奇葩奉獻給世人,竹山村結合新農村建設,以“政府引導,羣眾參與”方式開發了“神奇的海灣·漁家樂”鄉村旅遊。目前已開發了生態觀光、迴歸自然、圍網捕魚、海灘塗採捕、休閒運動、露營體驗、農家餐飲等旅遊項目。竹山古榕部落深受防城港市、廣西區內外遊客的青睞,2009年被自治區旅遊局評定為“廣西農業旅遊示範點”。
位於竹山村大嶺,佔地面積30公頃,投資1250多萬元。 宏泉農家樂園有裏面有養殖項目近10個、種植植物品種60多種,四周古樹木麻黃1000多棵,綠化率達60%以上, 擁有燒烤攤位60多個、大小魚塘將近10個、同時樂園內設有賓館客房8棟,餐廳300多平方米、修復停車場3個,有海上圍網捕魚、草坪排球場、露營基地等一批旅遊接待和服務設施。宏泉農家樂園以優雅、獨特的環境、生態農家趣味十足的燒烤、垂釣、捕魚等休閒娛樂項目,受到了廣大遊客的喜愛。住宿、餐飲、運動、娛樂等設施為遊客提供了集休閒娛樂、餐飲服務一條龍的各項便利,使其成為集參與性、趣味性、娛樂性及文化性於一體的具有農家風光的新型休閒遊樂場所。宏泉農家樂園2009年被自治區旅遊局評為“廣西農業旅遊示範點”。
竹山風景
竹山風景(5張)
竹山村位於北侖河出海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温度21-23℃,全年無霜,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生態和諧,非常適宜居住。竹山村民勤勞善良,以邊境貿易、淺海採捕為主,現鄉村旅遊也成為村民收入的一大亮點,村民生活富裕,民風淳樸,敬老愛老,待人熱情,鄰里和睦。

竹山村傳統文化

“社”實即是土地之神,“做社” 村民聚集一起宰殺五牲祭拜地神,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民安康。“做社”是竹山村民一種民間活動,分為“春社”(正月初十前)、“夏社”(夏至前)、“秋社”(農曆七月十四前)、“冬社”(冬至前)、“福社”(春節前)。
每年端五節,竹山村民以自然村屯為單位組成參賽隊,在北侖河出海口舉行“龍舟賽”,意在爬去海路的一切漳氣,村民出海風調雨順。“龍舟賽”前少不了一場精彩的文藝表演,“龍舟賽”開始後龍舟如離弦之箭劈波斬浪,你追我趕,飛速向前。頓時,鑼鼓聲、鞭炮聲和觀眾的吶喊聲響成一片,龍舟賽現場洋溢着和諧歡樂的氣氛。
天主教平時每到週六、週日晚全體教徒都集中教堂做禮拜。全年有四大宗教節日,即聖誕節、復活節、聖母升天節、聖神降臨節。教徒在過大的宗教節日時,由北海教區派出神甫主持活動。

竹山村歷史發展

1908年3月28日,孫中山派遣同盟軍會會員黃興到欽防一帶活動,宣傳革命思想,特色起義骨幹。黃興以東興為集結地,發動起義,如今起義餘部和越南華僑二三百人,自任總懷念,組成“中化國民軍南軍”。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和配合下,向欽防進發,到處張貼布告,廣大羣眾紛紛燃放鞭炮歡迎。在半個月內取得七戰七捷的顯赫戰績。革命軍從越南芒街出發,經北侖河過東興,分駐竹山、江平、企沙一帶,乘夜直撲防城,擊潰縣兵,擒住了知縣宋漸元,成功地襲擊了防城縣城。然後兵分大直,金雞塘,直取欽州。後革命軍攻靈山受挫,退入十萬大山。這次地方性的反抗滿清王朝的革命鬥爭,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前奏。
1926年2月,共產黨員林叢鬱被派到東興開展工農運動。接着,黨組織又派薛經輝為工農運動專員來東興指導工農運動,3月,東興鎮成立工會組織同時也成立了農民協會,東興區農會發展了竹山、江平、那良、河洲、楠木山、松柏等鄉級分會。農會組織有紅色犁頭會旗,懸掛孫中山像,提出了《南路農民鬥爭綱領》所擬定的“減租退押,耕者有其田”的口號。農會的奮鬥目標是:反帝反封、平均地權、減輕田賦。農會在黨的正確引導下,為了反搞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統治及地主的壓迫、剝削,開展了各種有效的鬥爭活動。
1938年10月,在地下黨員巫海秋的領導下,東興明江中學進步師生組成青年日先鋒隊,前往竹山鄉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1949年4月初,活動在南區的第二十團第一營營長陳生決定策反敵竹山自衞中隊,派熟悉當地情況的南區武工隊隊員莫超芳、蘇積輝做策反該自衞隊的工作。蘇積輝通過關係找到敵自衞中隊班長陳發和趙良基,瞭解到該中隊的士兵大多數是竹山鄉被強徵來的壯丁,他們對長官的軍閥作風十分不滿,不願意充鄉北井到海南島當兵。陳發將情況報告給南區武工隊,要求儘快起義參加游擊隊。6月13日,已任第二十六團團長陳生到松柏與陳發、趙良基見面商談起義。15日晚起義成功後,起義隊伍揹着槍支彈藥,押着竹山自衞中隊長吳漢輝,帶着竹山小學的部分教師和當晚住在鄉公所的户籍幹事楊分彬、文書孫納章在接應游擊隊帶領下直奔東山遊擊根據地。
根據陳(明江)黃(文泰)會談協定,越南華僑武裝部隊回國參加解放戰爭1949年5月,華僑獨立團在越南保下集結整編為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第三支隊第二十八團,轄2個營600餘人。由龐殿勳任團長,羅北任政委,部隊從越南保下出發,穿過中越邊境法軍和國民黨軍的很重重封鎖線,於6月下旬抵達十萬大山同遊擊根據地。越南華僑團的到來,使十萬大山區軍威大壯。回國後第二十八團未經休整立即投入到竹山的戰鬥中去。
1949年12月8日,解放中國大陸最後一戰在東興的竹山上演。白崇禧集團殘部、國民黨防城縣政府要員及縣警察大隊 、駐東興鎮的國民黨海南特區警備司令部特務團、保安第九團等共2000餘人彙集於竹山口岸,準備渡海向海南島逃命。為了不讓國民黨部隊逃掉,防城南區交通站長蘇積輝派出兩名交通員連夜把這一重要情報及時向粵桂邊縱二十團政治處主任中共防城縣工委書記黃志英報告。為了阻擊敵人,黃志英率領40餘名地方黨政幹部及200多名游擊隊和民兵,火速行動趕到竹排江阻擊,緊緊地拖住了敵人。我英勇的南下大軍揮師直下,二野十三軍三十七團率先趕到,在松柏村的西灶,竹山村的馬路坳、白沙頭與敵人展開激戰,除少量殘敵搶先登船逃離外,大部分都沒能逃走。戰鬥持續到9日拂曉,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疾速趕到竹山,部隊會師後,和本地的游擊隊和民兵、前來支援的越北中團戰士一道,奮起追擊,激戰一天。竹山戰役,以殲敵近千的戰績,殲滅了潰逃海南的最後殘敵,在解放戰爭史上畫下了壯烈而炫麗的一筆。每年清明節,當地人民都聚集在革命先烈紀念碑前緬懷英烈,人民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2002年3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時任國家副主席)視察竹山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政協主席賈慶林曾視察竹山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辦主任劉雲山視察東興。
2005年中央第十五屆、第十六屆中央委員唐家璇視察竹山村。
2006年1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李長春視察竹山。

竹山村地方特產

竹山村位於北侖河出海口,海產品豐富且味道鮮美。對蝦、蝦鈎、螃蟹、海螺、海魚、沙蟲、泥蟲、海蜇等聞名區內外,出口國外。多種煮法多種味道,讓人賞後回味無窮。海產品乾貨也是遊客購物的首選。
古榕部落蛋鴨在海邊紅樹林生長,以小魚、小蝦、海螺等天然餌料為主食物,使得海鴨體肥蛋多,蛋黃晶紅、味美鮮香,古榕部落海鴨蛋不僅營養豐富,還是優質的天然綠色食品,聞名區內外,供不應求。
主要放養在生長在古榕部落和竹林裏,在綠樹成蔭的生態環境下享受着天然生態大自然賜予的蟲子美食,自然生長.,雞肉鮮味美,口感好,營養豐富.具有天然的清香,是竹山村又一綠色食品。
紅姑娘紅薯本身的品質優良,蒸、煮、炸、烤等多種方法烹飪後,口感綿甜可口,脆嫩香潤,“紅姑娘”是“無公害農業產品”,有降糖、解毒、防治夜盲症、提高免疫力、保持皮膚細膩、延緩衰老等方面的保健功能,暢銷國內外。
竹山海鮮品種多而鮮活,魷魚、沙蟲、泥蟲、海螺、蝦任選幾種一起煮出的海鮮粥(粉),味道鮮美無比,讓人吃後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竹山的豬腳粉肥而不膩、順滑爽口、清香怡人。它的做工關鍵在於豬腳的處理上。把豬腳洗淨放入鍋中煮熟後,撈出來塗上醬油,放到油鍋中炸至表皮變黃,拿上來切成小塊,然後和八角、蒜米、姜、胡椒粉、糖等配料一起放到鍋中煲五至六分鐘,米粉用開水燙熱放入碗中,澆上黃豆排骨湯,灑上葱花,放上幾塊豬腳,一碗令人食慾大增的豬腳粉便呈現在你面前。 [1] 

竹山村入選名單

2021年11月12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佈的2010-2017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監測合格名單。 [2] 
2022年11月,入選第四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