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競(拼音:jì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競”本義是角逐,互相爭勝,如競爭、競賽;爭鬥有時會很激烈,“競”也指強勁,強盛。在古代又可通“境”,指邊境。
中文名
拼    音
jì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UKQB [3] 
倉    頡
YTRHU [3] 
鄭    碼
SUJR [3] 
筆    順
點、橫、點、撇、橫、豎、橫折、橫、撇、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2043)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四敬 [4] 
異體字
傹、竸、𥪰、𧫘、𧫙、𨐼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統一碼
7ADE [3] 
四角碼
0021₂
注音字母
ㄐㄧㄥˋ
造字法
會意字
筆畫數
10(部首5,部首外5)

字源解説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競”最早見於甲骨文(圖1、2),構型説法不一。一種説法是會意字,由“”字演變而來。字形是由稍有簡化的兩個“競”字相併立。“竟”字像人吹奏樂器的樣子,兩個“競”字排列在一起,表示兩個人一起吹奏,看誰吹奏得好,或是誰吹得更響亮。金文(圖3、4、8、9)對甲骨文的字形作了改動,成了兩個並立的“言”字,表示二人爭相發言,各抒己見,各不相讓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音”和“言”是相通的。吹奏音樂也罷,爭相發言也罷,都有競賽,爭一高下的意思。後來的小篆,對這一字形作了調整,隸變後寫作圖7,楷書沿襲隸書,如今簡化為“競”。
也有人認為,“競”不管甲骨文,金文還是小篆,都像兩個頭頂東西的人在競逐比賽。上戴頭飾的人形在頭飾與人之間加上“口”形就成了“競”。 [5] 
《説文解字》據從二“言”的“競”字析義,釋為“彊(強)語也”,與典籍用法不合,文獻中“競”訓為“彊”常見,似未見“彊語”之訓。疑“競”的本義當是“逐也”。假借義是“彊也”。“競”與“彊”古音聲、韻皆同,自可假借。“競”中部的“口”中加點,就成了“竸”,此字見於《龍龕手鑑·立部》,是“競”字的異體,證之漢代簡帛、石刻,確切無疑。 《説文解字》卷八別有“𠓆”字:“𠓆,競也。”前人已指出是“競”字的訛體。林義光《文源》中説“𠓆”的上部像頭飾,當屬可信。 “𠓆”就是“競”的異體,二字形、音、義俱近。這個字典籍均作“兢”。要之, “競”、 “竸”、 “𠓆”本是一字異體,本義為“逐”,假借為“彊”。“竸”為後起,不久便被淘汰。 “𠓆”後簡化為“兢”, “競”簡化為“競”,字體分化,音隨義轉,成了形、音、義有別的兩個字。 [2] 
“競”的基本意思就是競賽、競爭。競爭就是爭強,所以“競”又有強盛義。如《南史·宋本紀》:“永嘉不競,四夷擅華。”此外,“競”還可用為副詞,仍然表示爭勝的意思,如《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1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互相比賽,爭取優勝。
compete;
contest
《詩經·大雅·桑柔》:君子實維,秉心無競。
競爭;競賽;競技
〈文言〉引申指爭辯。
argue
顏氏家訓·省事》:前在修文令曹,有山東學士與關中太史競歷。

形容詞
〈文言〉強勁;強盛。
strong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七年》: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杜預注:“競,強也。”
競朗;競爽
〈文言〉繁劇;繁忙。
busy
《左傳·哀公二十三年》: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與有職競焉。杜源注:“競,遽也。”

〈文言〉高。

廣雅·釋詁四》:競,高也。

〈文言〉通“境”。邊境。

《古文苑·秦〈詛楚文〉》:飾甲底兵,奮士盛師,以逼𢓲(吾)邊競。

副詞
〈文言〉爭着;爭相。

戰國·屈原《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誩部】渠慶切(jìng)
彊(強)語也。一曰逐也。從誩,從二人
【註釋】①逐:角逐、比賽。②“從誩”句:謂二人言語相競。 [8] 

説文解字注

“彊語也”注:競、彊疊韻。彊語謂相爭。
“從誩二人”注:從二人二言也。渠慶切,古音在十部,讀如彊。
“一曰逐也”注:別一義。 [9] 

康熙字典

《廣韻》渠敬切。《集韻》《韻會》渠映切。《正韻》具映切,並音傹。彊也。《書·立政》:乃有室大競。《爾雅·釋詁》:競,彊也。《左傳·僖七年》:心則不競,何憚於病。
又爭也,逐也,高也,遽也。《詩·商頌(長髮)》:不競不絿。注:競,逐也。《左傳·襄十年》:鄭其有災乎,師競已甚。注:爭競也。《哀二十三年》: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與有職競焉。注:競,遽也。
又《增韻》:盛也。《左傳·昭三年》:二惠競爽。
又《集韻》或作𧫙。亦作傹。《周禮·春官·鍾師》注:《繁遏》,《執傹》也。《韻會補》:又作倞。《開元五經文字》:毛詩:秉心無倞。
又借作境。秦《詛楚文》:奮兵盛師,以逼𢓲(吾)邊競。
又葉居良切。《黃庭經》:魂魄內守不爭競,神生腹中銜玉鐺。
又葉其兩切。《詩·大雅(桑柔)》:靡所止疑,雲徂何往。君子實維,秉心無競。俗作𥪰。 [10] 

廣韻

渠敬切,去映羣 ‖誩聲陽部(jìng)
爭也。強也。逐也。髙也。遽也。渠敬切。七。 [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7ADE;下:U+7AF6) 字形對比(上:U+7ADE;下:U+7AF6)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❶“立”扁“兄”大,“立”“兄”等寬。❷“立”,“亠”居上居中,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第三、四筆點和短撇分列豎中線左右,長橫在橫中線上方。❸“兄",居下半格;“口”的頂部在橫中線;乚沿豎中線下行右彎鈎出。 [11] 

書法欣賞

(書法圖來源 [12-13]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i̯ăŋ
王力系統
g
iaŋ
董同龢系統
ɡʰ
jăŋ
周法高系統
ɡ
iaŋ
李方桂系統
g
jiangh
西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ɡʰ
i̯ɐŋ
王力系統

g
ǐɐŋ
董同龢系統

ɡʰ
jɐŋ
周法高系統

ɡ
iaŋ
李方桂系統

g
jɐng
(參考資料:漢典 [14-15] 

韻書集成


小 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全濁
渠敬切
ɡʰjɐŋ
集韻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全濁
渠映切
ɡiaŋ
禮部韻略


去聲






渠映切

增韻


去聲






渠映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kiəŋ
中州音韻


去聲
庚青






其硬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八敬


全濁
具映切
g‘iəŋ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i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dʑin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dʑiaŋ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tɕi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ɕiɛ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i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ki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kɪŋ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kɪŋ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ɪŋ
33
陽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kɪŋ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eŋ
35
陽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eiŋ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eiŋ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8-25]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9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2-07-17]
  • 4.    二十四敬 競  .搜韻[引用日期2018-08-25]
  • 5.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JKL[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0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690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第五卷: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907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67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36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171
  • 12.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5]
  • 13.    田其湜編.六體書法大字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7 :1518
  • 14.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9]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9]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9]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53
  • 18.    劉志基,鵬宇著.字辨百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08:1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