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童賓

鎖定
童賓是中國民間信仰之一,為明末以來景德鎮陶瓷業所崇拜的行業神祗之一。童賓,字定新,景德鎮裏村人,生於公元1567年,逝於公元1599年,明代燒瓷技師。
本    名
童賓
定新
所處時代
明代
出生地
景德鎮裏村
出生日期
1567年
逝世日期
1599年
主要成就
明代燒瓷技師

童賓軼事典故

剛正凜冽的“風火神”
童賓從小投師學藝,從事燒瓷行當。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鎮督造大龍缸,燒造許久,終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殘害瓷工。童賓為抗議朝廷,一日縱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窯內,以骨作薪。翌日開窯一看,龍缸竟出奇地燒成功了。瓷工們為紀念這位秉性剛直的英雄,稱頌童公為"風火仙師",並在御窯廠的左側建了一座"風火仙廟"。因為燒造瓷器,火借風力,風與火最為關鍵,因此,景德鎮地區傳統民間稱之為“風火神”、“窯神”,“童公窯”也被稱之為神窯。

童賓其他典籍

“風火神”,本名童賓(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樑裏村人。幼年讀書,秉性剛直,因父母早喪,遂投師學藝,執役窯業。死後尊他為風火神,把在“佑陶靈祠”。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任江西礦使兼理景德鎮窯務,督造大器青龍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對窯户進行“例外苛索”,派役於民並對瓷工進行鞭笞以至捕殺。瓷工衣食不得温飽,還要受到迫害,處境十分悽慘。童賓目睹同役瓷工的苦況,非常憤慨,競以自己身體為燒瓷的窯柴,縱身火內以示抗議。據説次日開窯一看,所燒煉的龍缸果然成功了。這種缸直徑三尺,高二尺多,外圍環繞着青龍,下面有潮水紋。能燒成這樣大的龍缸,在當時確實是燒製瓷器的一大奇蹟。 童賓投窯焚身後,餘骸葬在鳳凰山。童賓之死,激起了工匠們的義憤, 全鎮起來暴動,焚燒税署和官窯廠房,潘相隻身逃走。事後,封建官府為了緩和人心,在瓷工和鎮民的強烈要求下,不得不為那因大眾利益而犧牲自己生命的童賓立祠在御器廠的東側,並號之為“風火仙”,祠名“佑陶靈祠”,至今尚保留有當年清代督陶官唐英手書的“佑陶靈祠”瓷制匾額。祠內供奉的是童賓坐像,即風火仙師像,兩邊是窯廠燒煉工人神像,有把樁、託坯、架表、收兜腳、打雜、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業燒窯工種名稱)各腳師祖。燒窯業還定出行規,二十年一屆開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種崗位,並舉行迎神盛會。這種迎神會既莊重,又熱鬧,成為當時全鎮陶人的盛典。鄰近各縣的農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屬都趕來觀光,一時人山人海,街道擠得水泄不通。過去景德鎮有日食“千豬萬米”碼頭的説法,如果按當時迎神盛會的流動人口來計算,確實不算過分。這種迎神盛會,一直延續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清代唐英督陶時,曾令人將明代落選的損器、已脱底的一口青龍缸,從憎明寺抬到火神柯,築台高置,並寫有《火神傳》、《龍缸記》。另一個督陶宮年希堯也寫有《重修風火神廟碑記》。這些關於童賓事蹟的記載,至今仍存於地方文獻中。窯業工人常以其激勵自己忠於職守。這正説明童賓“其志氣之凜洌在一成,而精神所注貫在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