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童力羣

鎖定
童力羣,又名童吉時,字超然,號醒悟山童,又號追昧鏡愚。口頭禪是:“又趕上了末班車。”生於1951年9月10日。
中文名
童力羣
出生地
湖北團風
出生日期
1951年9月10日
畢業院校
湖北大學

目錄

童力羣簡介

湖北省團風縣人。湖北大學中文系畢業生。鄂州職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鄂州職業大學紅樓夢研究所所長。1958.9-1964.7,黃岡團風小學學生。1964.9-1968.11,黃岡縣團風中學學生。1968.12-1971.10,黃岡縣大崎公社知青。1971.11-1975.12,武漢鋼鐵公司動力部工人。1976.1-1978.1,黃岡縣金鑼港排灌站工人。1978.2-1982.1,湖北大學中文系學生。1982.2-1983.3,黃岡縣廣播局編輯。1983.2-1987.6,黃岡縣禹王城區辦公室副主任。1987.7-1993.5,黃岡市商校教師。1993.6-現在,鄂州大學教師、學報編輯、校報編輯、鄂州職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1997-1999,任學報編輯。1999-2003春,任校報編輯。)

童力羣經歷

2002年,童先生應某編書單位之邀寫了個“簡歷”。全文如下:
梁鴻之貧,無賈誼之。户稱“半邊”,持續至今,使我以月當年,體味時間之慢。腹有良謀,難吐一策,令我專心學術,嘆息光陰之速。春色滿園,紅杏何慮?秋光溢宇,楓葉自效。廿六求學,沉醉於紅樓;五二提筆,奔走於大觀。賈府圖説,廿載兩表;赤壁探址,五年三文。《孔雀東南飛》,詳考其時空。《農畝千元租》,略述其概要。黛玉之父,原型或源於景縣寶玉之姊,模特或溺於德州。號稱新考證派,宣傳“六賢”、“三曹”;自謂承上啓下,力破自傳之説。萬般漸遠,唯操一心——江寧大觀園,何日建成?去年八月,親赴江寧,花塘山水,令人吃驚——與文同名,與圖同形。兩座荒山,可供削平;賈府基座,氣勢奪魂。倡議一出,記者皆驚。奇聞上網,天下齊聞。半步未邁,莫醉虛名。沉思默想,夢中有夢。天上人間,華夏之功。賈府之大,僅次於故宮;八百餘畝,獨屹於華東。七大要點,規定尺度。貼近原著,精確構圖。芳園築向,南京之西,諸景皆備,舉世驚喜。推敲慎重,方位莫松。瀟湘在西,怡紅在東。名著重拍(中央電視台準備重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應上工程(興建江寧大觀園)。招商未啓,我心如焚。
童力羣教授的“紅樓夢”
2008年1月20日。《鄂州日報》胡雪梅記者報道。
感動感言:陋室深居,仍熱情不減;窮經皓首,卻矢志未遷。大觀園裏描曲直,三尺講台貫春秋。近30年如一日,童力羣教授以他勤勉進取的治學精神和淡定孑然的學者風骨,向我們展示了“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真義。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數百年來,對《紅樓夢》一書的研究,是文學研究傳承多年的研究課題。中國有專業的“紅樓夢研究學會”及其研究機構,研究紅樓的學者和專家都聚集在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或者北京大學等著名院校,知名作家劉心武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上專門講述《紅樓夢》研究心得,紅學研究看上去就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峯。然而,這座高不可攀的山峯上,卻闖出了一位來自鄂州大學的紅學“新考證派”研究專家,他就是為紅學研究付出29年心血的童力羣教授。他繪製的賈府平面圖系全國一流,提出的大觀園原型問題,在全國紅學界掀起軒然大波。
十八年畫一張賈府圖
今年57歲的童力羣教授是黃岡團風人,家中世代書香,父母親都是教師,對古典文學格外珍視,童力羣從小就有機會讀到大量古典文學,《紅樓夢》是他最喜愛的作品。
童力羣十幾歲時下放當了知青,在海拔兩千米的貧困山區,勞累而困苦的生活中,他仍然堅持悄悄地讀古典名著。
1976年初,25歲的童力羣調回黃岡縣當工人,工作之餘他仍然堅持讀書。恢復高考第一年,26歲的他參加了高考,只讀了初中二年級的他考取了湖北大學中文系。
在大學裏,他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鍾,他讀到一些關於《紅樓夢》研究的書籍,發現許多研究者繪製的賈府平面圖都不一樣,心中十分詫異。那時起,他開始全面瞭解了紅學研究,並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大觀園研究。根據無數次細讀《紅樓夢》一書,他用兩年時間精心繪製了一幅大觀園圖。暑假時,他帶着這張圖隻身來到北京,分別與文化部紅樓夢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聯繫,並將這張圖留下來,請有關專家指教。不久,童力羣收到了紅學專家紅樓夢研究所顧平旦教授的回信,顧教授對他的大觀園圖給予了部分肯定,鼓勵他堅持研究下去。
童力羣大學畢業時,也以《紅樓夢》研究寫了3萬字的論文,獲得全校最高分。大學畢業後,童力羣到黃岡廣播局工作,他仍然堅持着對大觀園的研究,曾寫信建議按照大觀園的建築佈局,在長江岸邊興建我國第一個“紅樓夢”大觀園,此想法受到了當時縣委書記的肯定,但表示修大觀園無能為力。此事傳開,童力羣被人説成是“書呆子”。
儘管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對大觀園的研究,自費訂閲了大量紅學研究書刊,全面瞭解最新的紅學研究成果,曾細緻地研究了戴志昂、徐恭時等人的研究動向,做了大量讀書筆記。他根據《紅樓夢》和《清史稿》及地方誌的撰文,認為林如海的原型為生於河北景縣、後為兩淮鹽政的魏廷珍,這一説法得到了一些專家的支持。他反覆多次細讀《紅樓夢》,根據小説內容,一點點推敲和尋找,繪製更加完美的大觀園圖。他很有創意地研究出了賈府、大觀園的一些尺度,例如:榮府西角門到賈母垂花門的距離,嘉蔭堂到凸碧山莊的距離及大觀園的周長,並發表了多篇論文論證,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他由大觀園圖的研究發展到研究賈府全圖,對這幾個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先後去過北京、南京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調閲有關圖文,從中收錄了大量較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使他的研究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一些新的結論和觀點也應運而生。
童力羣花了10年時間,先後繪製了12份大觀園示意圖,這使他對大觀園的研究日臻完善。在此,他考證出了大觀園的重要數據:如賈府的面積為846畝,其東西長約為450米,南北長約為940米,大觀園面積為372畝,其周長約為2016米,建大觀園後,榮府約223畝,寧府約251畝(含會芳園),榮寧兩府大門相距180米,賈政院,內儀門和賈珍內儀門,與寧榮前街相距都約180米……
就這樣,童力羣教授共用18年時間繪製了精確細緻的賈府平面圖。平面圖發表時,他旁徵博引,用洋洋灑灑4萬字將考證向學術界作了新的説明。他的觀點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重視。童力羣的研究顯山露水,在這一研究領域,他取得了不可多得的成就,繪製的賈府平面圖全國一流,並獨佔鰲頭。
考證大觀園原型掀風浪
一張賈府圖的成功並沒有讓童力羣教授滿足,他仍然悉心研究,要在這一研究方向取得新的突破。他幾乎每天都在研究多種帶有評註的《紅樓夢》版本,蒐集其他專家的研究動向,從中取長補短。
1998年,童教授在市新華書店買書時,偶然讀到一本著作,有南京大學中文系高國藩教授的一篇文章——《江寧紅樓夢傳説採風記》。文中講到了南京江寧區花塘村與《紅樓夢》的傳説。童力羣教授興奮不已。不久,又有報道提及了花塘的傳説,這使他更加興奮。他先寫信給南京江寧區花塘村委會,向他們詢問核實當地有關“紅樓夢的傳説”,不久,村委會回信了,他們確證《紅樓夢》中的曹 、王、史、薛四個家族,現在也還有這四個村子,並請他前往調查。一段時間後,童力羣教授又收到他們寄來的江寧區地圖。讓童力羣教授感到意外的是,從這張地圖上,他不僅能印證他過去的瞭解,而且還有一些新的發現。
經過半個月的分析,童力羣教授又在地圖上發現了很多與紅樓夢中相對應或有關的地名。經查證,江寧花塘周圍的許多村及山、水、地段等名稱都與《紅樓夢》裏的人名和地名相吻合。童力羣決定親身前往,要解開這個謎。
2001年暑假,童力羣教授來到了花塘村。調查中,他吃住在農户家裏,聽到了許多關於曹雪芹祖父的傳説……在這15天的調查中,童力羣教授又發現了一些與《紅樓夢》有關的地名,比如對應葫蘆廟的葫蘆壩;對應劉姥姥和王板兒的劉村和王山咀;對應尤二姐和張華的古塘尤和石塘張等……他先後採訪百餘人,做了30多萬字記錄。他發現有40多處的吻合,不僅如此,還有許多書中描述的建築格局與花塘相似。童力羣教授確認花塘一帶為大觀園的一個原型。
童力羣教授的論文一發表,即刻引起了紅學界的強烈反響。顧平旦教授認為他蒐集的資料可以作一個合理推斷,也就是曹雪芹當年到過花塘,從而激發了創作過程的一些靈感。天津師範大學紅學學者趙建忠認為:“有這麼多巧合,恐不是巧合,即使是巧合,也不可輕視,況且這巧合的地點不在別處,而是在紅樓夢的故鄉南京!”
但更多的專家、學者持反對意見,更有專家、學者當眾指出,童力羣是胡説。
全國各大報刊媒體紛紛對大觀園原型的爭議給予報道,國內100多家報紙轉載,與童力羣教授的觀點一同接愛讀者審閲的還有批駁的聲音,部分紅學專家、學者們義憤填膺,在大型學術會議上公開批判童力羣教授的觀點,有的人説他想出新聞效應,引起社會轟動;有的説他思想方法有問題,主要是文德有問題,説他是標新立異等等。
童力羣教授站到了風尖浪口。在受到專家、學者們批駁的同時,他也聽到了許多不同的聲音,許多人給他寫信,支持他的觀點,也有一些紅學研究者站出來維護他。這讓童力羣教授在鬱悶的日子見到了些許陽光。他深知,學術上的分歧是正常的,專家們這麼關注他的研究,説明他的研究有價值。童力羣教授毫不氣餒,解決這個問題就得解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作者問題,只有考證了作者的真實性,才能解決這個花塘村的問題,他要證明自己絕不是胡説, _
於是,童力羣教授把精力又投入到考證作者的研究上,他認為紅樓夢的前八十回作者並非一個人,曹雪芹是原創者,但是在後來的傳抄和流傳中,有人又進行了新的修改和完善。這個觀點的考證,正在研究之中。
社科院來了最老的學生
童力羣教授致力於近30年的紅學研究,他被中國紅學會廣泛關注,鄂州大學對他的研究課題非常支持和重視。2007年春天,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邀請,他來到中國文學級別最高的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做了著名學者劉世德先生的學生。
對於來自偏僻鄂州的童力羣教授來説,到北京進修紅學,來自全國地級市的唯他一人,機會十分寶貴。他買了北京地圖,他要一個個地拜訪紅學專家。這20多個紅學專家是紅學研究的佼佼者,57歲的童力羣教授四處尋找專家們的住址,有的專家們住得很遠,他常常在公交車上一站兩個多小時,有時候好不容易趕去了,卻到了下班時間,他只好等着;有時候剛剛進門,又到了吃飯時間,他只得匆匆起身,心中十分遺憾。在北京進修4個月,他拜訪了20多個專家,那些反對他的,支持他的,批駁他的,甚至還有挖苦他的,對這個執著的求學者,不得不伸出友好的手。
因此,童力羣是“最老”的學生,最勤學的學生,最令人尊敬的學生。
在童力羣致力於紅學研究的29年來,他極少與人交際,他在大學給學生上中國古典文學課。學生們説,聽他講課就是一種享受。他所有的業餘時間全部用在書本上,他從來沒有早於夜裏11點睡過覺,寒暑假從沒有休息過。多年來,他為紅學研究寫了100多萬字論文,出版2本研究著作。他長期從事研究,對生活瑣事幾乎一竅不通,生活全由妻子照料。妻子沒有工作,家裏全靠他一個人的工資收入養活,兩個女兒一個已完成大學學業,一個正在上大學。童力羣教授家的生活一直十分清苦。學術著作的出版都是自費,他的學術著作卻苦於沒錢出書發表,在大觀園原型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後,童力羣教授寫了30萬字的學術著作進行反駁,可是卻因為拿不出兩萬元的出版費,眼睜睜地讓別人説他胡説而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
當有些教授四處走穴講課時,當許多教授放棄研究另擇高枝時,當許多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時,童力羣教授堅守着自己的追求。許多高校許以高薪請他去就職,童力羣教授謝絕了,他不做金錢的奴隸,要做文化的求索者。在他的帶領下,鄂州大學成立了紅學研究所,並專門招來了致力於紅學研究的碩士生。紅學研究所現有9個從事紅學研究的中青年教師,研究課題都處在紅學的前沿。 記者 胡雪梅
記者手記
高大與矮小
●胡雪梅
學校已經放假,童力羣教授請我上他家去採訪。天上正飄着雪花,他在外接我。可是下雪天很難搭車,我遲到了很久,他也等了很久。當我看到站在雪裏的童力羣教授時,他平凡而質樸的外表沒有一點教授的威嚴。走進他的家,十分寒冷,一個電熱器,烤着我就烤不着他。我到了教授的書房,滿櫃的書,滿屋的寒冷。教授生活拮据,沒有錢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甚至無法多給自己一點温暖。可是教授講起他的紅學研究課題時,卻是滔滔不絕的,熱情洋溢的,勃勃生機的。
教授的精神讓人敬佩,他不被名利所累,不向權勢低頭,他的心中只有紅樓夢,這顆沉靜的心,常青的心,正是我們這個社會正日漸缺失的。教授講了紅學研究的意義,我在此給親愛的讀者做一點補充。教授説,《紅樓夢》這本書是世界文學一流的作品,中國唯一一部站在世界文學之巔的作品,她是中國文學優秀作品的標杆。紅學的研究樹立我國文學在國際上的地位,展示漢語的魅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這一切似乎離我們很遠。是的,這是專家和學者們做的事情,如果沒有學者、專家的潛心研究,我們便沒有了文化,文化價值,精神追求,我們即使渾身是勁,也不知往哪裏推動。
童力羣教授身高只有一米六,還沒有我高,然而他笑的時候爽朗而歡快,他似乎並沒感到天氣很冷。採訪完了離開他家時,天已黑透,天空依然飄着雪花,他執意送我到路口。道聲再見,我們各自離去。等他走遠, 我回了頭,望見他矮小的背影,我心裏突然湧出一陣感動,一個人可以守着一個信念,一個追求,一條路,勇往直前地走下去,29年,一定會更長,他不放棄,他的形象由此變得十分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