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竊達刺蛾

鎖定
竊達刺蛾(學名:Darna trima)是刺蛾科、刺蛾屬動物。雌蛾體長8-10毫米,翅展18-22毫米,觸角絲狀;雄蛾體長7-9毫米,翅展16-22毫米,觸角羽毛狀。頭部灰色,複眼大,黑色。胸部背面有幾束灰黑色長毛,腹部被有細長毛。前翅灰褐色,後翅暗灰褐色。卵淡黃色,質軟,橢圓形。幼蟲體扁平,胸部最寬,腹部往後逐漸變細。初孵幼蟲體白色,頭小,黑褐色,體背褐色或深黃色,上有1個近“工”字形的黑褐色斑紋。蛹為黃綠色,除翅外,其餘附肢白色。繭堅硬,褐色,蛹殼上有黃色毒毛 。
成蟲白天喜棲息在陰涼的灌木叢中,晚上活躍,有趨光性。竊達刺蛾主要分佈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中國南方有入侵。竊達刺蛾在中國廣州地區1年發生2代以上,幼蟲在葉背越冬。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竊達刺蛾
中文學名
Darna trima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刺蛾科
刺蛾屬
竊達刺蛾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oore,1859 [2] 
外文名
nettle caterpillar [3] 

竊達刺蛾形態特徵

竊達刺蛾成蟲

雌蛾體長8-10毫米,翅展18-22毫米,觸角絲狀;雄蛾體長7-9毫米,翅展16-22毫米,觸角羽毛狀。頭部灰色,複眼大,黑色。胸部背面有幾束灰黑色長毛,腹部被有細長毛。前翅灰褐色,有5條明顯的黑色橫紋,後翅暗灰褐色。 [4] 

竊達刺蛾幼蟲

竊達刺蛾
竊達刺蛾(5張)
卵淡黃色,質軟,橢圓形。幼蟲體扁平,胸部最寬,腹部往後逐漸變細。初孵幼蟲體白色,體長12-16毫米。老熟幼蟲15-18毫米,胸部最寬處5毫米。頭小,黑褐色,體背褐色或深黃色,上有1個近“工”字形的黑褐色斑紋。在背面4-9枝刺間,枝刺的前後各有2個黑色斑點,腹末也有2個。腹面白色,在背線兩旁及體側各有10個枝刺,背上枝刺着生黃色刺毛,刺毛末端有時黑色。體側枝刺的顏色第1、2枝刺為黃色,第3、8枝刺為黑色,其餘為白色。蛹為黃綠色,除翅外,其餘附肢白色。繭堅硬,褐色,長8-9毫米,寬6毫米,蛹殼上有黃色毒毛 。 [4] 

竊達刺蛾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喜棲息在陰涼的灌木叢中,晚上活躍,有趨光性。剛孵化的幼蟲只取食葉表皮,把葉咬成透明的小洞,隨着蟲齡的增長,最後把葉片吃光,再向其他葉片轉移。 [4] 

竊達刺蛾分佈範圍

竊達刺蛾主要分佈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浙江、安徽、江西、貴州、雲南和台灣有入侵。 [4]  [3] 

竊達刺蛾繁殖方式

竊達刺蛾在中國廣州地區1年發生2代以上,幼蟲在葉背越冬。第1代發生在5-8月,第2代8-10月,越冬代11月至翌年5月。羽化和交尾以19-21時為多。羽化後第2天傍晚開始交尾,次日開始產卵,產卵量為50-150粒。成蟲壽命4-7天。化蛹前一天停止取食,爬到樹根上方及附近的枯枝落葉層中化蛹。化蛹時,蟲體逐漸變紅,其中背面變成紫紅色,腹面變成桃紅色,身體逐步捲縮,並吐棕黃色的絲和分泌粘液,粘結成繭。越冬代蛹期30-32天,第1代16-18天,第2代13-18天。成蟲羽化前,蛹活動劇烈,羽化後成蟲將繭咬開一個圓口鑽出。越冬幼蟲以南坡及西南坡為多。 [4] 

竊達刺蛾物種危害

竊達刺蛾主要危害魚尾葵棕竹菜王棕皇后葵等棕櫚植物以及多種經濟林木。幼蟲取食葉片,造成了許多孔洞,嚴重時完全吃光葉片,不僅影響林木生長,甚至使樹木枯死。 [4] 

竊達刺蛾防治方法

預防:①重點抓好蟲源地及低齡幼蟲期測報,以正確指導防治;②提倡營造混交林;③科學保護和利用天敵。 [5] 
人工防治:①摘除聚集大量幼蟲的葉片及枝條,結合撫育清除根際附近的繭;②在成蟲羽化期,每晚19時至24時用黑光燈或頻譜式殺蟲燈誘殺成蟲。 [5] 
化學防治:①在害蟲低齡幼蟲期,可選用每公頃300克森得保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施或加入30-35倍中性載體噴粉;可噴施25%滅幼脲0號懸浮劑1500倍液;中齡幼蟲後噴施蘇雲金桿菌液劑或粉劑。②抓緊害蟲尚在低齡幼蟲、未擴散蔓延的蟲源地階段及時用藥撲殺,以治點保面。可噴撒5%敵百蟲粉劑或噴施90%敵百蟲晶體、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任意一種。 [5] 
參考資料
  • 1.    竊達刺蛾  .gbif[引用日期2020-03-11]
  • 2.    Darna trima Moore, 1859   .Catalogue of Life[引用日期2020-03-11]
  • 3.    Darna trima  .CABI[引用日期2020-03-11]
  • 4.    劉東明, 伍有聲, 董祖林等. 觀賞棕櫚主要害蟲及其防治[J]. 植物保護, 2005, (1):63-68.
  • 5.    韋維,吳耀軍,楊忠武,奚福生主編 廣西林業重要有害生物防治技術圖鑑 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 第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