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穗花馬先蒿穗花亞種

鎖定
穗花馬先蒿穗花亞種〔拉丁學名:Pedicularis spicata Pall. subsp. spicata〕別稱:是玄蔘科馬先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根圓錐形,常有分枝,木質化。葉片橢圓狀長圓形,上面疏布短白毛,穗狀花序生於莖枝之端,僅下部花輪有時間斷;苞片長於萼,有長白毛,蒴果狹卵形,下線稍彎,上線強烈向下弓曲,近端處突然斜下,種子臍點明顯凹陷,切面略作三稜形,花果7-10月。
(概述用圖為穗花馬先蒿植物,參考資料來源 [1] 
中文學名
穗花馬先蒿穗花亞種
拉丁學名
PedicularisspicataPall. subsp.spicat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管狀花目
玄蔘科
馬先蒿屬
穗花馬先蒿
亞    種
穗花馬先蒿穗花亞種

穗花馬先蒿穗花亞種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干時不變黑或微微變黑,老時尤其下部多少木質化。根圓錐形,常有分枝,長可達8釐米,強烈木質化。莖有時單一而植株稀疏,或常自根頸發出多條而使植株顯得叢雜,側生者傾卧或彎曲上升,全不分枝或在更多的情況下上部多分枝,莖枝老時均堅挺,後者4條輪生,均中空,略作四稜狀,或有時下部完全方形,沿稜有毛線4條,節上毛尤密。葉基出者至開花時多不存在,多少蓮座狀,較莖葉為小,柄長13毫米,有密捲毛,葉片橢圓狀長圓形,長約20毫米,兩面被毛,羽狀深裂,裂片長卵形,邊多反捲,時有胼胝;莖生葉多4枚較生,各莖3-6較,中部者最大,柄短,約達10毫米,扁平有狹翅,被毛,葉片多變,長圓狀披針形至線狀狹披針形,其長與寬的比例為2:1-7:1,最長者達7釐米,最寬可達13毫米,上面疏布短白毛,背面脈上有較長的白毛,基部廣楔形,端漸細而頂尖微鈍,緣邊羽狀淺裂至深裂,裂片9-20對,卵形至長圓形,多少帶三角形,後緣稍長於前而緣略偏指前方,緣有具刺尖的鋸齒,有時極多胼胝。穗狀花序生於莖枝之端,長可達12釐米,僅下部花輪有時間斷;苞片下部者葉狀,中上部者為菱狀卵形而有長尖頭,基部竟而膜質,前方有齒而綠色,長於萼,有長白毛,齒常有胼胝;萼短而鐘形,長約3-4毫米,前方僅微微開裂,全部膜質透明,主脈5條最粗,另外還有次脈2-4條,管部常在主脈近端處有網脈,有時下部沿主脈亦有斜升支脈,惟不網結,萼齒3枚,後方一枚三角形鋭頭而小,餘4枚各邊兩兩結合 成一短三角形鈍頭之寬齒,兩邊不等,向前方的一面邊緣徐徐斜下以組成萼的裂口,長於另一邊2-3倍,在進化較不完全的植株中兩寬齒之端有微缺,以代表原來的兩個,齒中有明顯的網紋;花冠紅色,長12-18毫米,管在萼口向前方以直角或相近的角度膝屈,下段長約3毫米,上段約6-7毫米,向喉稍稍擴大,盔指向前上方,長僅3-4毫米,基部稍寬,額高凸,下唇長於盔2-2.5倍,長約6-10毫米,中裂較小,倒卵形,較斜卵形的側裂小半倍;雄蕊花線一對有毛;柱頭稍伸出。蒴果長6-7毫米,狹卵形,下線稍彎,上線強烈向下弓曲,近端處突然斜下,斜截形,端有刺尖;種子僅5-6枚,長達2毫米,臍點明顯凹陷,切面略作三稜形,背面寬而圓,兩個腹面狹而多少凹陷,端有尖,均有極細的蜂窩狀網紋。花期7-9月,果8-10月。 [2] 

穗花馬先蒿穗花亞種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2600米的草地,溪流旁及灌叢中。 [3] 

穗花馬先蒿穗花亞種地理分佈

自中國湖北北部、四川北部、甘肅南部、陝西、山西、河北,經內蒙古、東北各省及蒙古人民共和國至前蘇聯東部西伯利亞。 [3] 

穗花馬先蒿穗花亞種同種亞種

Pedicularis spicata Pall. subsp. bracteata Tsoong, subsp. nov., in Addenda 405.
這一亞種的不同,在其苞片在花後強烈增大而作扇形,長達10毫米,寬達8毫米;花絲毛較少。
本亞種僅見河北省的小五台山。
這一亞種代表着一種在苞片上與 P. forrestiana subsp. flabellifera 相同的但互不相關的並行發展。
Pedicularis spicata Pall. subsp. stenocarpa Tsoong, subsp. nov., in Addenda, 405.
本亞種的不同在於蒴果較細瘦而長,長約8-40毫米,披針狀卵形,上半部強烈向下彎曲而有長尖。
僅見我國河北省西靈山與東靈山。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