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穗花蛇菰

鎖定
穗花蛇菰,中藥名。為蛇菰科植物穗花蛇菰Balanophora spicata Hayata的全草。分佈於江西、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吐血,腸風下血,血崩,風熱癍疹,腰痛,小兒陰莖腫,痔瘡,疔瘡腫毒。
別    名
地荔枝
中藥名稱
穗花蛇菰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蛇菰目
蛇菰科
蛇菰屬
穗花蛇菰
採收時間
秋季
用    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穗花蛇菰入藥部位

全草。

穗花蛇菰性味

味苦、微澀,性涼。

穗花蛇菰歸經

歸肝、腎經。

穗花蛇菰功效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穗花蛇菰主治

肺熱咳嗽、吐血,腸風下血,血崩,風熱癍疹,腰痛,小兒陰莖腫,痔瘡,疔瘡腫毒。

穗花蛇菰相關配伍

治腎虛腰痛,氣短乏力,神經衰弱:穗花蛇菰15g,熟地20g,山萸肉15g,山藥15g,水煎服。(《中華保健中草藥原色圖譜》)

穗花蛇菰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穗花蛇菰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泥土、雜質,鮮用或曬乾。

穗花蛇菰形態特徵

穗花蛇菰線稿圖 穗花蛇菰線稿圖 [4]
草本,高8-18cm。根莖紅色至棕紅色,分枝或不分枝,分枝時呈倒卵形,不分枝時呈不規則球形,長3.5-5cm,直徑2.5-3cm,表面密被顆粒狀粗疣瘤,並有明顯淡紅色或淡黃色星芒狀皮孔,頂端的裂鞘4-6裂。花莖長1-9cm;鱗狀苞片肉質,通常對生,內凹,長1.5-2.5cm,寬達1cm,多少抱着花莖。花雌雄異株(序);雄花序呈穗狀,綠色帶紅色,後漸呈紫紅色,長4.5-12cm,雄花疏生,無梗,黃色,花被裂片6,不等大,其中、上、下(花被)裂片各1枚,側(花被)裂片4,較小,聚葯雄蕊近圓盤狀,花葯短裂,藥室多數;雌花序紅色,卵形或長圓狀圓柱形,長3-6.5cm,直徑1.5-2.5cm,先端鈍或近鋭尖,子房近球形,着生於附屬體基部,花柱絲狀,比子房長2-3倍,附屬體呈長棍棒狀,長達lmm,先端平坦或稍突起,基部纖細。花期8-12月。

穗花蛇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2400m的山谷闊葉林中。分佈於江西、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穗花蛇菰附註

功用與本種相同者尚有:思茅蛇菰Balanophora simaoensisS.Y.Chang et Tam又名:鹿仙草《雲南中藥資源名錄》。分佈於雲南等地。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孫曉波,張效傑.《中華保健中草藥原色圖譜》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 4.    穗花蛇菰|Balanophora spicat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