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積不相能

鎖定
積不相能(拼音:jī bù xiāng né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1] 
“積不相能”指雙方長期以來互不親善,不和睦;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 [1] 
中文名
積不相能
拼    音
jī bù xiāng néng
近義詞
勢如水火視若路人
反義詞
一見如故和睦相處親密無間
注音字母
ㄐㄧ ㄅㄨˋ ㄒㄧㄤ ㄣㄥˊ
成語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語法結構
兼語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積不相能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欒桓子娶於範宣子,生懷子,範鞅以其亡也,怨欒氏,故與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1] 
  • 衍生典故
子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談,不為之備,終受制矣。(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吳漢傳》) [1]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總結出“積不相能”。 [1] 

積不相能成語故事

劉秀,漢南陽郡蔡陽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東漢王朝創立者。西漢末年,王莽暴政,連年災荒,各地義軍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劉秀和兄長劉縯乘機在宛城、春陵同時起兵,加人綠林起義軍。綠林軍推漢皇族劉玄為帝,史稱更始帝。 [2] 
劉玄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命其征伐河北。劉秀以廢除王莽苛政、恢復漢室制度為號召,在河北豪強和官僚支持下,鎮壓農民起義軍,收編了部分義軍,並擊敗了王郎割據勢力。但王郎不甘心失敗,他自立為天子,與廣陽王之子勾結,對劉秀形成夾攻之勢,劉秀被迫南逃。後來,劉秀在河北一帶轉戰年有餘,其恢復漢室的口號深得人心。劉秀軍隊紀律嚴明,加之不斷招兵買馬,勢力大大增加。其後,王郎中了劉秀的誘敵深入之計被殺。劉秀平定河北。 [2] 
雖然同朝為臣,但尚書令謝躬與劉秀一向不和, 劉秀城府很深,決定慢慢收拾謝躬。王郎在邯鄲作亂的時候,更始帝曾派謝躬率六將進攻王郎,但屢攻不下。後來,劉秀率軍到來,才共同平定了邯鄲。當時謝躬手下的將士軍紀散漫,常有侵擾擄掠百姓的事情發生,劉秀對此非常不滿,而且引以為戒。劉秀治軍非常嚴明,嚴禁滋擾百姓的事情發生。於是,兩軍雖然都在邯鄲,卻分城而處。不過,劉秀常常慰問謝躬及其部下,奪贊謝躬勤於職守,一有機會便稱讚他説:“謝尚書真是一個勤政的好官啊。”時間長,謝躬就失去了對劉秀的警惕。謝躬的妻子勸誡丈夫説:“你和劉秀 長期以來一直不和, 你怎麼能輕易相信他,聽信他的空話呢,如果不防備他,早晚會受他的暗算。” [2] 
謝躬對妻子的勸誠不以為然,率部返回鄴城駐紮。不久,劉秀請謝躬配合攻打一支起義軍,謝躬讓太守陳康留守鄴城,自己則帶兵出征。不料,謝躬被那支起義軍打敗。與此同時,劉秀派部下吳漢奔襲鄴城,並派辯士潛人城中,勸降了陳康,劉秀輕而易舉地佔領了鄴城。這時,打了敗仗的謝躬還被矇在鼓裏,他帶着殘兵敗將回到鄴城,沒想到剛進城門,就被吳漢斬落馬下。 [2] 

積不相能成語寓意

劉秀城府很深,明明與謝躬不和,想除掉謝躬,反而稱讚他,謝躬漸漸被迷惑,對劉秀失去了戒心,又不聽妻子的好言相勸,終釀成殺身大禍。長久以來的敵人突然以友好的面目出現,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謝躬因貪慕虛名而不聽“婦人之見",終於釀成苦果。放在如今的社會鄰里或朋友之間長期不和睦,會影響人們的心情,所以要想提高生活品質,就要建立良好的鄰里或朋友關係。 [2]  [3] 

積不相能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積不相能”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指一向不和睦。 [1] 
  • 運用示例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二十二回:“再有那狹量的人,以及平日與他積不相能的,遂拿着稿子去見東家,説他種種不是。” [1] 
參考資料
  • 1.    積不相能  .漢典
  • 2.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著. 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新[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8.01:236
  • 3.    墨人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 2 精裝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