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程志宏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鎖定
程志宏,別署一鈁、長風,號蟄堂。生於1977年6月,山西嵐縣人。畢業於中國美院書法篆刻專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 [2] (全國)書畫教育協會常務理事 [3] 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師 [5] 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楷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4] 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客座教授 [5] 民革河南中山書畫院副院長 [6] 
出版有《趙之謙書法精選》(中國曆代書法名家作品精選系列)、 《“二程”修身治學名言錄》(副主編)、《程志宏書法選輯》。 [1] 
中文名
程志宏
別    名
蟄堂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西嵐縣
出生日期
1977年6月
畢業院校
中國美院
職    業
書法家
代表作品
趙之謙書法精選

程志宏主要作品

作品入展獲獎:
第八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
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
第五屆全國楹聯書法作品展
第四屆全國正書大展
第二屆全國扇面書法展
首屆全國草書作品展
第二屆全國蘭亭書法展
首屆全國冊頁書法展
首屆全國楷書作品展
“林散之”
書法三年展(佳作獎)
“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西泠印社詩書畫印大型選拔活動(書法單項獎)
首屆“鍾繇獎”全國書法篆刻展(獲獎)
首屆“三蘇獎”全國書法篆刻展(獲獎)
山西省第七屆書法篆刻展(獲獎)
山西省第八屆書法篆刻展(獲獎)
第六屆“河南省五四文藝獎”(銀獎)
首屆河南
書法電視大賽(獲獎)
首屆河南省青年書協學術提名展
河南省青年書協迎新春書法作品展
浙江·河南青年書法家書法作品交流展
“豫風皖韻”河
程志宏書法作品
南·安徽楷書作品聯展
詩韻墨香頌中原——河南省百名優秀書法家作品展
等活動

程志宏社會評價

程志宏書贊
——孟會祥
程志宏,別署一鈁、長風,以蟄堂顏其居。晉人,以書法遊於中原。其人沉靜少言,敏感多思,好禪悦,嗜骨董,矜重謙遜,其品清而貴。先後遊於河南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挾以夙慧,遍謁名師,恪勤朝夕,十年如一日,其名漸彰,實至而名歸也。志宏兄學博而精,五體皆能,且皆不浮泛。年少而書老,同儕鮮可比肩。此中寒暑冷暖,精修覃思,固非外人所知。當世書家,出於科班,成績卓然者,居多張揚,睥睨同道,渺視先賢者,在在皆是。而志宏兄以青年才俊而醉心舊學,隱然以晚清大家為榜樣。其書初在晚清立腳,於何紹基、趙之謙輩用心甚深。何、趙等公,聰明自不待言,勤奮尤其超人,遊學經歷複雜,書畫過眼無數,更以樸學後勁,以小學之力濟乎腕底,用是溯源篆分,討流唐宋,其意蓋驅遺千秋書史於毫端也。志宏兄以此徑入門,築基甚深,克紹箕裘,遂焉諸體兼擅。然而用心深者,詎甘小就?襲何、趙之形影,不若踐何、趙之道路。志宏兄遂即前行。繼以楷書馳名,則立足之地在於唐人。志宏兄本不厚薄諸體,然世人尤重其小楷,無如之何,亦多以小楷應世。小楷固以鍾、王為不祧之祖,而鍾、王苦無墨跡傳世;北碑雖饒姿態,筆意奈何泯然,因盡傳晉唐古法者,褚河南宜其為廣大教化主也。河南之書,亦不過八法,然而知之非艱,為之實難,點畫無闕,回圜抱氣,千字萬字,渾勁如一,乃當行書家所必須。此言如老生常談,箇中三昧,非臨池有素者不能知耳。此亦志宏兄過於同儕之處。方其臨池作書,不苟且,不急躁,展大如車輪,蹙小如粟米,無不得心應手者,亦在於此。自得與志宏兄共事,蒙其不棄,每與論書;或三五同好,飲宴劇談,所知漸深。不數年間,志宏兄又悄然移趨漢魏,將以八分為根本,溯源則追蹤二篆,演繹則草、行、真書。晚清諸巨擘打通諸體之意,初見端倪矣。因綜覽志宏兄書跡,小楷自清人入而規步唐人,進逼魏晉。大楷則固擅褚法,稍加雍容,乃彷彿智永;再拓而大之,近帖則近於顏真卿,近碑則近於趙之謙。日前,志宏兄重書《富弼墓誌》中楷鴻篇鉅製,唐法之中,隸意沛然,正所謂隱括前修,而別樹一幟,望之不禁讚歎!志宏兄行書,原多用碑法,架子開張,筆力沉厚,而略虧流美,煥然一新,皈依二王妍潤,羼以碑派奇譎,清而不薄,厚而不滯,堪謂著手成春。餘嘗試言,古今以行書鳴者,必並擅楷書,不擅楷書,則行書無根,如為人打工,終究“工字不出頭”。若沈尹默行書根在褚,白蕉行書根在歐,法備於唐,豈非非之謂歟?志宏兄行書所以出手不凡,正在深於三唐也。至於篆、隸、草,亦將得益於其“書寫”的功夫,異乎描眉畫眼者,源頭着手,無往不利。吾無日不慕志宏兄書藝,亦終日冥想其何以年紀輕而成就大。蓋天資學力之外,志宏兄尢不可及者,為沉靜、為用心。負笈輾轉,花朝月夕,歷練其定力,激發其智慧,乃能掃地焚香,皆是參禪,乃能蓄其志,潛其心,日有所得,漸於融會。吾不如遠甚,願學焉。然而志宏兄亦非以複製清末鉅子為鵠。若何紹基、趙之謙輩,期期然以經世致用為第一要務;為經世,乃研究經學;為研究經學,而研究小學;諸學之餘,兼及書學。於書學,又以吉金貞石為要,心在三代秦漢之間。吾輩則不得不獨善其身,博覽羣書,為鮮活其思
致,高尚其精神。
於書,則享時代之厚賜,不唯見吉金貞石,亦得見歷代墨跡。當此環境,何以自立,多了無數選擇,亦多了無數惆悵。以志宏兄之遠懷曠度,其志必在高遠,敢望不數年後,必開新境以啓予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