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程侃聲

鎖定
程侃聲(1908-1999),字鶴西,湖北省安陸縣人。1908年3月生。水稻種質資源學家、水稻育種栽培學家 [1] 
畢業於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並留校任教。曾先後在廣西農事試驗場、河北省立農學院國立廣西大學農學院、湖北省農業改進所、雲南省開遠植棉試驗場等處任職任教。曾歷任湖北省立農學院教授、雲南省開遠裕雲木棉場場長、雲南省農業試驗站站長、雲南省農科所糧作系主任、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院長、名譽院長、中國遺傳資源研究委員會主任等職。 [2] 
中文名
程侃聲 [3]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湖北省安陸縣
出生日期
1908年3月
逝世日期
1999年
職    業
水稻種質資源學家
主要成就
全國科學大會獎
代表作品
程侃聲稻作研究文集

程侃聲人物履歷

1927年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科,193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1933年後曾任職於河北省立農學院、廣西大學農學院、湖北省農業改進所、雲南開遠植棉試驗場等單位。
1946年應聘為湖北省立農學院教授。
1948年後歷任雲南開遠裕雲木棉場場長、雲南省農業試驗站站長、雲南省農科所糧作系主任、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等職。
1980年至1983年先後出任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名譽院長。此外,他還曾兼任一些社會與學術職務。
1987年,他被授予"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的光榮稱號。
其科研成果曾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等多項國家級和部、省級獎勵。 [1] 

程侃聲人物貢獻

程侃聲在開始工作的18年中,主要從事棉花、芝麻、黃麻、煙草、花生、甘蔗等的研究。
1950年以後,他的研究對象轉向水稻。他不僅培育出了應用於雲南省各生態地區的水稻品種,而且在水稻光温反應型及亞洲稻的分類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學術思想體系。他先後選育出多個適合於雲南省各種不同氣候特點的水稻優良品種。
20世紀50年代末,他提出了"立體農業"概念,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他在《適應"立體農業"特點的豐富多彩的雲南稻種》一文中,系統地將稻種類型與海拔高度聯繫起來,揭示了稻種資源在雲南省的分佈規律,其論點曾多次被中外學者引用。在對通用的分類方法進行評述以後,他提出了"種─亞種?生態羣?生態型?栽培型?品種"的栽培植物分類建議,並提出了"秈亞種(早中秈羣、晚秈羣、冬稻羣)→亞洲栽培稻←粳亞種(普通羣、光殼羣、爪哇羣)"的體系。他應用雜交親和力和"形態指數法"糾正了以往將長粒光殼稻與部分鐮刀形長粒稻種誤分為秈與粳的問題,明確了在印度次大陸亦有不少粳型品種,指出澳、非、美三洲的品種多為粳稻,擴大了粳稻育種的種質來源。在很長時期內,亞洲栽培稻的起源被研究栽培植物起源的權威瓦維洛夫定為印度。
20世紀50年代,他撰文將雲南水稻介紹給世人,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此後的幾十年,他以更多、更具體的事實論證了雲南可能是亞洲稻起源的北界。關於水稻起源的演化,他認為要着眼於全世界的稻區,只有對國外品種資源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與探索,才能真正揭示水稻起源之謎。
20世紀60年代初,他參加了"中國水稻品種光温生態"課題的研究。他提出可通過雜交實現品種"三性重組",以培育出具有不同適應性的新品種,並得到實踐的驗證。 [1] 

程侃聲主要論著

1 程侃聲,王育才.棉作田間試驗技術之研究.鄂棉,1937.
2 程侃聲,孫方,陳翠雲.中國黃麻品類及其栽培之初步研究.雲南建設,1944,(4),(5).
3 程侃聲.木棉絨長變異之初報.裕雲棉場叢刊,1947.
4 程侃聲,冉英.木棉枝葉發育之觀察.中國棉業,1948.
5 程侃聲.棉作田間試驗技術之研究(英文).學藝,1948.
6 K.S Cheng.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Root Development of Tree—Cotton in Yunnan.the Empire Cotton Growing Review,1949:119—122.
7 程侃聲.我怎樣瞭解和接受米丘林原則(1951年2月11日雲南省米丘林學會上的報告).正義報,1951,3,25.
8 程侃聲,周季維,李士彰等.水稻栽培技術初步研究總結.農林業務通訊(雲南),1954,(5):1—18.
9 程侃聲,周季維,張廷智.整理雲南水稻品種在稻種演化上的意義.西南農業科學,1957,總第5期.
10 程侃聲.雲南水稻生產上的施肥和密植問題.西南農業科學,1958,總第9號:80—87.
11 程侃聲.適應:“立體農業”特點的豐富多彩的雲南稻種.雲南日報,1961,4.26—27.
12 程侃聲.談談雲南稻種及其類型關係.雲南農業科技,1973,(2):1—9.
13 程侃聲.秈、粳、陸稻的鑑別.植物學報,1976,14(1):38—40.
14 程侃聲.水稻的光温反應型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中國農業科學,1978(2):1—10.
15 程侃聲.生物科學的歧路.科學之窗,1980,1—3期.
16 程侃聲,王象坤,盧義宣等.雲南稻種資源的綜合研究與利用:I.雲南稻種的光温反應型和早、中、晚稻.作物學報,1984,10(3):163—171.
17 程侃聲,周季維,盧義宣等.雲南稻種資源的綜合研究與利用:Ⅱ.亞洲栽培稻分類的再認識.作物學報,1984,10(4):271—280.
18 王象坤,陳一午,程侃聲等.雲南稻種資源的綜合研究與利用:Ⅲ.雲南的光殼稻.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4,10(4):333—343.
19 K.S cheng.A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rice cultivars into hsien and keng subspecies.RGN,1985,2:46—48.
20 盧義宣,程侃聲,羅軍等.雲南稻種資源綜合研究與利用:Ⅴ.不同光温反應型稻種雜交後代的初步研究.雲南農業科技,1985,1:3—10.
21 程侃聲,黃乃威,羅軍等.雲南稻種資源的綜合研究與利用:Ⅶ.於西南亞稻種類型的討論.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5,11(3):39—248.
22 程侃聲,盧義宣,羅軍等.雲南稻種資源綜合研究與利用:Ⅵ.雲南的早粳.作物學報,1986,12(4):270—272.
23 Yu w.J,X.K Wang and K.S Cheng.Classification of the siekle-shaped rice cultivars into hsien and kengtypes.RGN,1987,(4):68—70.
24 王象坤,程侃聲,黃乃威等.亞洲栽培稻起源、演化中兩個主要稻種類型的研究.遺傳學報,1987,14(4):262—270.
25 程侃聲.程侃聲稻作論文集,雲南省農科院印,1987.
26 程侃聲,王象坤,盧義宣等.雲南稻種資源的綜合研究與利用:Ⅳ.論亞洲栽培稻的秈粳分類.作物品種資源,1988(1):1—5.
27 黃乃威,程侃聲,王象坤等.西南亞稻種光温反應性.西南農業學報,1988,1(2):1—6.
28 周匯,Glaszmann,程侃聲等.栽培稻分類方法的比較.中國水稻科學,1988,2(1):1—7.
29 張堯忠,程侃聲,周匯等.水稻酯酶酶譜的定量分析.西南農業學報,1989,2(3):43—50.
30 張堯忠,程侃聲,賀慶瑞.從酯酶同工酶看亞洲稻的地理起源及亞種演化.西南農業學報,1989,2(4):1—6.
31 K.S.Cheng,N w Huang and Y.Z zhang.A Supplementarynote on the Sickle-shaped rice cultivars.Rice Genetics Newsletter.1989,6:61—63.
32 程侃聲,張堯忠,王象坤,才宏偉.從部分Aman和深水稻看粳稻的起源.西南農業學報,1991,4(4):111—112. [3] 

程侃聲人物評價

程侃聲從事水稻品種資源研究幾十年,從不對知識保守、對資料保密。他曾説過:"人不可沒有自信,但不能自持"。他認為,在學科、專業日益分化而又互相交叉、滲透的今天,既需要持之以恆的專門研究,更需要集各家之長且能統攬全局。為此,他在堅持獨立思考的同時,樂於聽取他人建議、意見和批評,並真誠希望青年一代能快速成長。堅持不懈的實踐、敏鋭活躍的思維和一往無前的追求,構成了他勤於實踐、勇於探索、鍥而不捨的一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