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稀有鮈鯽

鎖定
稀有鮈鯽(學名:Gobiocypris rarus)屬鯉科鮈鯽屬。本屬僅有1種,為我國特有種,野生數量不多,僅見於長江上游的大渡河支流和四川成都附近的小河流中。
外文名
Raregudgeon
別    名
金白娘
墨線魚
中文學名
稀有鮈鯽
拉丁學名
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 1983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
鯉科
鮈鯽屬
稀有鮈鯽
分佈區域
四川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羣) [2] 

稀有鮈鯽形態特徵

體細長,稍側扁。腹部圓,不具腹稜。吻鈍。口端位,弧形。口裂斜,向後不超過鼻孔前緣。上下頜邊緣平滑,不具相吻合的突起和凹陷。無口須。眼中等大小,側上位。眼徑略小於吻長。眼後頭長顯著大於吻長,眼間距大於吻長。體被圓鱗,側線不完全,後端呈斷續狀,最長可超過腹鰭基部。背鰭短,無硬刺,其起點稍後於腹鰭起點,與腹鰭基底相對。胸鰭末端圓鈍,不大腹鰭。腹鰭末端不及肛門。肛門緊挨臀鰭起點之前。尾鰭分叉,上下葉等長。下嚥齒弧形,較粗壯。鰓耙短小,稀疏。腸短,其長度稍小於體長。鰾2室,後室長約為前室的2倍。腹膜灰白,滿布黑點。體側具淡黃色寬縱紋,從鰓孔後至尾鰭基有一條較寬黑色條紋。

稀有鮈鯽動物區別


稀有鮈鯽
特徵
體細長,稍側扁。腹部圓,不具腹稜。吻鈍。口端位,弧形。口裂斜,向後不超過鼻孔前緣。上下頜邊緣平滑,不具相吻合的突起和凹陷。無口須。
體呈卵圓形,側扁,腹部平圓;頭小而尖;吻短而較尖,吻長與眼徑約相等;口小,端位,口裂傾斜,口角無須;眼較大,側上位,眼間距較寬而微突。
圖片
稀有鮈鯽 稀有鮈鯽
中華鰟鮍 中華鰟鮍

稀有鮈鯽生活環境

稀有鮈鯽種類
小型魚類,棲息於半石、半泥沙的底質和多水草的小水體中,如稻田、溝渠、池塘、小河流等微流水環境,能在比較混濁的水體中生活,喜集羣活動。主要以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季節為3-11月,在人工授精條件下可週年繁殖。在適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餌料條件下,孵出後4個月左右即可達性成熟併產卵,一般每尾雌魚一次可產卵300粒左右。

稀有鮈鯽分佈範圍

本種為我國特有種,僅發現於四川省漢源縣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野生狀態的數量不多。由於分佈範圍狹窄,天然數量不多,生活環境易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因此環境條件的不穩定性對本種的正常生活構成一定的威脅。

稀有鮈鯽馴養繁殖狀況

從1990年開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將它作為新的實驗動物為目的,先後對其分佈區與生活習性、形態與分類地位、繁殖、胚胎髮育、胚後發育、生長、攝食、對生態因子的適應性、核型與同工酶、飼養方法、繁殖技術、麻醉方法、近交系培育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現在,我們已對其飼養管理進行了規範化,並獲得了全兄妹近交21代的魚,離培育標準實驗動物的目標已非常接近。
稀有鮈鯽作為一種新的實驗動物具有以下優點:
(1) 成體全長38-85mm,飼養方便。
(2) 在飼養條件下,孵出後3個月部分個體性腺成熟,4個月左右即可產卵繁殖。
(3) 稀有鮈鯽在14-30℃間可自然產卵,在實驗室控温條件下可以實現週年繁殖,一年任何時候均可得到卵和苗,不受季節限制。
(4) 屬於連續產卵類型的魚類,同一尾魚每隔4天左右產卵一次,每次數百粒卵。短期內可獲得同一親本的大量後代。
(5) 卵粘性,卵膜徑1.25-1.70mm,較斑馬魚、青鱂卵大。卵膜透明,可清楚地觀察胚胎髮育,也便於核移植等實驗操作。
(6) 胚胎髮育温度適應範圍廣,在13-30℃胚胎髮育正常,可通過控制温度控制發育速度。
(7) 對温度、二氧化碳、溶氧的耐受能力強。

稀有鮈鯽相關試驗

迄今為止,有關稀有鮈鯽的文獻有55篇,除關於分類和生物學研究的論文21篇以外,其餘34篇都是稀有鮈鯽作為實驗魚應用的報道。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有十幾個大學和科研單位使用稀有鮈鯽開展科學研究,這些工作涉及魚病學、遺傳學、環境科學、胚胎學、生理生態學等領域。在魚病學領域,王鐵輝等證實稀有鮈鯽對草魚出血病病毒異常敏感,可以將稀有鮈鯽作為草魚抗出血病病毒育種研究的模型。由於採用稀有鮈鯽作為研究材料,克服了採用草魚時個體大、世代週期長、繁殖期短、飼養與取材難等困難,從而大為加速了草魚抗出血病病毒育種研究的進程。
在環境科學領域,許多試驗證實,稀有鮈鯽對重金屬、農藥等化學品非常敏感,是進行化學品毒性測試和環境水樣毒性試驗的理想材料。周永欣等建立了稀有鮈鯽的5天和7天亞慢性毒性試驗模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不僅利用稀有鮈鯽進行了魚類毒性試驗,而且將稀有鮈鯽作為受試生物列入《國家環境保護局合格實驗室準則(1996)》和《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在二噁英的生態效應和早期預警研究方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稀有鮈鯽對2,3,7,8-TCDD極其敏感,低濃度下可致畸、致死、肝細胞受損。低濃度的2,3,7,8-TCDD即可誘導EROD酶活性,且酶的活性與暴露濃度有極好的劑量-效應關係,證明EROD生物測試法是一種快速、簡單、靈敏的生物方法,可作為生物標誌物評價魚體不同發育階段的毒性效應和生物積累。目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正利用稀有鮈鯽為試驗材料在"評價內分泌干擾物長期低劑量暴露影響的魚類實驗模型"、"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生物篩選"等方面開展工作。
在遺傳學領域,已有研究者開展了染色體組操作、DNA含量測定、細胞色素b序列測定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賈方均等進行了稀有鮈鯽人工雌核發育、人工雄核發育的研究,建立了稀有鮈鯽單性發育技術,為快速建立純系提供了一條新途徑。鍾家玉等用稀有鮈鯽作材料,優化了魚類電脈衝-精子介導轉基因方法。胡煒等通過異種核移植、連續核移植對魚類核質關係研究中的基礎問題進行了探討。由於魚類繁殖量大,體外受精、體外發育等特點,使進行轉基因、克隆等技術操作時較使用哺乳動物進行實驗方便許多,特別是稀有鮈鯽一年四季都可繁殖、且性成熟快,因而遺傳學研究的理想材料。
稀有鮈鯽(Gobiocypris rarus)隸屬於鯉形目鯉科,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小型魚類,主要分佈於四川省盆地西部邊緣,多棲息於稻田、溝渠、水窪等小型水體中。室養條件下稀有鮈鯽具有周年繁殖、性成熟快、產卵批次多、胚胎髮育可人為控制等4大特點,再加上它具有單型種、温度適應範圍廣、飼養管理方便、卵膜透明等一系列作為實驗魚的優點,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適合作為實驗動物的魚類。從1990年開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其生物學背景、飼養管理技術、品系培育等方面開展了實驗動物化研究,並通過提供實驗魚、相關信息與技術支持等途徑推廣它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陸續研究制定稀有鮈鯽實驗動物質量和相關條件標準、檢測技術標準與規範以及多個毒性試驗國家環保標準,建立清潔級種羣和資源保存基地。作為一種標準化的魚類實驗動物,稀有鮈鯽將在化學品測試、毒理學、遺傳學、疾病機理與藥物篩選等領域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1] 

稀有鮈鯽保護級別

本種定名時就數量稀少,其在小水域環境中營集羣生活,目標大,易被捕撈,再加環境條件不穩定,是稀有鮈鯽的主要致危原因。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魚類》列為:瀕危。
列入中國2021年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