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稀有白甲魚

鎖定
稀有白甲魚(Onychostoma rarum (S. Y. Lin, 1933))是鯉形目鯉科白甲魚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稀有白甲魚
拉丁學名
Onychostoma rarum (S. Y. Lin, 1933)
別    名
沙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
鯉科 Cyprinidae
白甲魚屬
稀有白甲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鯉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科
䰾亞科
分佈區域
長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二名法
Onychostoma rarus Lin
生活環境
淡水
分類編號
11020110

稀有白甲魚生活習性

生活在礫石底、水流湍急的江段。食着生藻類。常見體重0.5~3市斤。 [1-2] 

稀有白甲魚分佈範圍

珠江, 沅江等水系。 [3] 

稀有白甲魚形態特徵

稀有白甲魚 稀有白甲魚
背鰭iv-8;胸鰭i15-17;腹鰭i-8;臀鰭iii-5;側線鱗40 7/4.5-v 42;背鰭前鱗12-15。圍尾柄鱗16-17。第一鰓弓外側鰓耙數27-31。下嚥齒3行,2.3.4-4.3.2。鰾2室。腹腔為黑色。標準長為體高的3.0-3.2倍,為頭長的4.5-4.7倍,為尾柄長的5.8-7.0倍,為尾柄高的8.4-8.7倍。頭長為吻長的2.6-3.0倍,為眼徑的3.3-3.7倍,為眼間距的2.0-2.3倍,為口寬的2.5-2.9倍。體稍短,呈紡錘形,側扁,腹部圓。頭短小,較高。吻短,前端鈍,吻皮下垂蓋住上唇基部。口寬大,下位,口裂稍呈弧形。下頜露出唇外,有較發達的角質邊緣。下唇在口角處存在,唇後溝很短。具須2對,吻須較小,很細,口角須長,其長小於眼徑。眼較小,側上位。鼻孔距眼前緣較近。鰓孔大,鰓耙短小呈三角形,排列緊密。下嚥齒較細,主行齒第二齒較粗,齒面斜截狀,末端稍彎曲。背鰭較寬大,外緣微凹,末根不分枝鰭條為粗壯硬刺,末端柔軟,後緣有鋸齒,起點位於身體前端.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胸鰭小,末端稍尖,後伸不達腹鰭基部,達到或超過胸、腹鰭起點的1/2處。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後,約與背鰭第一,二根分枝鰭條基部相對,外緣斜截形,末端後伸不達肛門。臀鰭短,外緣微凹,末端後伸不達尾鰭基部。尾鰭深分叉,上、下葉等長,末端尖。尾柄較長.側扁。肛門離臀鰭起點近。鱗片較大,胸、腹部鱗片變小,背鰭和臀鰭基部有鱗鞘。腹鰭基部有狹長的腋鱗。側線完全,平直,向後伸達尾柄基部中央。在生殖季節.雄魚吻端有顆粒狀珠星。身體背部青黑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各鱗片基部有新月形黑色斑塊。各鰭均為灰黑色,胸、腹鰭顏色較淺。 [2] 

稀有白甲魚營養價值

試驗結果表明,稀有白甲魚含肉率為69.92%;肌肉中蛋白質、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別為16.58%、2.05%、0.99%;肌肉中17種常見氨基酸(除色氨酸)總含量(佔肌肉乾重)為77.89%。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為36.27%,佔氨基酸總含量的46.56%。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為0.87。鮮味氨基酸含量為26.26%,佔氨基酸總含量的33.70%。必需氨基酸指數為70.44。纈氨酸和異亮氨酸分別為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 [2] 

稀有白甲魚保護措施

2023年12月26日,入選貴州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