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秧歌劇

鎖定
秧歌劇是一種劇目類別,在民間秧歌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型小歌劇,音樂吸收了戲曲中的郿鄠,道情和陝北民歌。劇情較為簡單,主題集中,有兩、三個角色。反映邊區人民的大生產運動、參軍、學文化、減租鬥爭等內容。
是在舊秧歌中的“小場子戲”基礎上,綜合吸收當地民歌、地方戲曲、民間歌舞以及話劇、舞蹈等音樂與表演形式而創作。秧歌劇以過場音樂、齊唱、對口唱及合唱等形式來表現劇情,其語言和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樂隊以民族樂器為主,根據需要適當加入西洋樂器
中文名
秧歌劇
類    別
地方戲曲
誕生時間
抗戰時期
內    容
大生產運動、參軍、學文化

秧歌劇起源

一種小型的歌舞劇。是抗戰時期在延安解放區創作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後,延安解放區的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響應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的號召,投身於工農兵羣眾之中去,認真研究民間藝術,熱情地向羣眾學習流行於陝北農村的一種歌舞形式——秧歌,在羣眾性秧歌的基礎上,熔歌、舞、劇於一爐。創作出“秧歌劇”這一藝術形式。其情節單純,人物少,道具、化裝簡便,載歌載舞。著名的作品有《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動員起來》、《寶山參軍》等。

秧歌劇主要區別

“秧歌”“秧歌劇”是我國北方農村農曆新年時慣常表演的一種民間歌舞,有大場和小場兩種形式,“秧歌劇”主 要指小場的秧歌,是由兩三個角色表演的帶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小戲。秧歌劇的音樂一般採用當地民歌、地方戲曲、民間歌舞音樂,以及創作的音樂。

秧歌劇歷史評價

“秧歌運動” 歷史評價
秧歌運動”是延安音樂工作者聆聽“講話”之後,響應毛主席“走出小魯藝,到大魯藝去”的號召,投身人民羣眾的實際生活,向民間藝 術學習,為人民羣眾創作的結晶。
新型秧歌劇在題材上大都反映解放區軍民的戰鬥和生活,如對大生產運動的反映、對農家生活新圖景的描繪、對戰士生 活的展現。音樂上以陝北等地方民間音樂為基礎,融合羣眾歌曲的音調和節奏,同時又能夠展示作曲家個人富有特色的音樂創作風格。秧歌劇的蓬勃興起和迅速發 展,為新型歌劇的產生進行了思想上和藝術上必要的準備和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