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王川

鎖定
秦王川,指甘肅省永登縣東部和皋蘭縣之間的山間盆地地區,面積約 470平方公里,南北長40公里,東西最寬處16公里。地理上屬斷陷盆地。盆地內主要為洪積平原所佔據,東西南除局部露出第三系紅層外,多為第四系黃土覆蓋。地勢平坦,農地集中連片,是永登縣乃至蘭州市的重要土地資源,但本身水源缺乏,自1994年引大入秦全線通水後,成為甘肅最大的水利自流灌區之一、永登縣的“米糧川”,是甘肅省的國家商品糧基地之一 [21]  。2010年起,蘭州市籌劃在此建設“蘭州新區”,成為蘭州新區建設的核心區。 [1] 
中文名
秦王川
地理位置
永登縣與皋蘭縣之間
氣候類型
温涼半乾旱氣候
地貌類型
陷落盆地
面    積
470 km²

秦王川位置境域

秦王川地理位置及範圍 秦王川地理位置及範圍
秦王川盆地,位於甘肅省永登縣皋蘭縣之間,面積約470平方公里,南北長40公里,東西最寬處16公里。在地形上屬烏鞘嶺南坡的斷陷低地,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850~2300米,屬永登縣上川鎮秦川鎮中川鎮3鎮(原西槽、秦川和古山三鄉),其東北部邊緣一小部分屬皋蘭縣西岔鎮(原西岔鄉)。

秦王川地理環境

秦王川地質地貌

秦王川斷陷盆地形狀為倒三角形,其北部主要是由早古生代變質岩系構成的近東西向延展的石質山地,東部、東南部為西北——東南向伸展在皋蘭縣境內的黃土梁和川,西部為永登縣境內的黃土丘陵區,即是楊壩澇池——高山樑——皋蘭山東南方向延伸之背斜狀隆起帶。
斷陷盆地的基底為古生代變質岩,其上沉積了早白堊世和第三紀紅色砂礫岩層,在紅色砂礫岩層之上又沉積了30-40餘米厚的一套以沙、碎石為主的全新世沖積、洪積層。據地形特徵及新構造現象推側,秦王川斷陷盆地是在中、新生代斷陷的基礎上,在全新世又進一步斷陷而成,所以是一個東西兩側有隱伏斷層的最新的斷陷盆地。
秦王川中溝谷地貌 秦王川中溝谷地貌
秦王川中洪積平原 秦王川中洪積平原
盆地的海拔在1850-2300米之間,周邊高程變化在1940-2400米間,相對高差在50-100米之間,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海拔2200-2300米,南部1800-1900米,縱坡比降10‰左右,地勢平坦,屬山間盆地。斷陷盆地內又有馬鬃山(2106.8米)、五道峴(2118米)、尖山廟(2017.5米)——周家梁(1950.1米)、何家梁(1969米)——華家梁(1838米)、中川(1986.9米)等近南北向的低短山樑將盆地分割為近南北向的條帶,盆地東、西兩側邊緣地勢相對較低,為近代排泄洪水之溝槽。總之,盆地內部地勢平緩,相對高差不大,多為幾米,最大約45米,幾乎無流水割切現象,實為毛毛山——壽鹿山以及蘭州地區北部石質山地的一山前衝、洪積平原。

秦王川氣候水文

秦王川地區的地表水,南側有黃河流過,但灌區高出黃河水面由南部的350米至北部的00米;西側有黃河一級支流莊浪河(古稱麗水),年徑流量僅2億立方米,遠不能滿足秦王川地區發展農業灌溉用水的需要。
南部有李麻沙溝,亦名鹼溝,位於永登縣東部,是天祝藏族自治縣毛毛山南麓的四泉溝、正路溝及秦王川盆地洪水的出水口。李麻沙溝自西槽以下才進入谷地,向南至樹屏開始才有沖溝出現,並有地下水補給,成為間歇性的河溝。至甘家灘以南入皋蘭縣境,再南經蘭州市安寧區沙井驛,注入黃河。李麻沙溝長22.5公里,流域長104公里,流域面積995.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54.8萬立方米,流經永登縣的西槽鄉、樹屏鄉。由於礦化度高,水質差,無法利用。
秦王川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屬盆地承壓水,分佈在盆地中、南部中新統鹹水河組的砂岩及砂礫岩中。含水層頂板埋深50-100米,含水層厚50-100米,承壓水頭埋深小於50米,局部可達60米,單井湧水量多為100-500立方米/日,最大可達357立方米/日,礦化度一般為1-4克/升。
秦王川地區,屬温涼半乾旱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285毫米,年蒸發量1888毫米;年平均氣温5.9度,最高氣温34.4度,最低氣温-23.1度;年平均無霜期167天;最大風速每秒20米;最大凍土深度1.46米。年日照2100-2700小時,年總輻射4605.5~5442.8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氣温5.5-8.0℃;極端最高35℃,極端最低-28℃,平均日較差12-14℃,≥0℃和≥10℃的80%保證率的活動積温分別為2700-3100℃和2000-2600℃。生長期226-249天,無霜期112-140天,年降水量260-450毫米。光能豐富,氣温日較差大,熱量能滿足糜谷的需要。 [2] 

秦王川社會經濟

秦王川社會歷史

秦王川一帶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狩獵、放牧製陶,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為羌戎之地,秦統一中國後歸秦。西漢時屬金城郡,永登縣、皋蘭縣為其轄地。隋代設廣武縣、金城縣,屬蘭州總管府,廢府復郡後,仍屬金城郡。唐亦為金城郡治。唐後期與五代時,因為永登地為河西走廊東部門户,兵家必爭,東晉時期前涼、前秦、後秦、後涼、南涼、北涼都曾經攻佔此地。後為吐蕃轄地。元至元元年(1264年),永登境內設莊浪縣,歸永昌路管轄。明、清時期,永登縣西部、南部一帶,為連城土司轄地,皋蘭屬蘭州。明洪武五年(1372年),將莊浪縣改為莊浪衞。自明初至民國改土歸流,永登縣歸魯氏家族統治。清代設平番縣,民國2年(1913年)歸河西道,民國3年改屬甘涼道,民國16年廢道,歸蘭山行政區。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秦王川東部設皋蘭縣。民國17年,秦王川西部的平番縣改為永登縣。建國後大都分時間隸屬蘭州市。 [3-4]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鄉鎮建制屢有變更,到2008年,秦王川地區西部大部分屬永登縣上川鎮秦川鎮中川鎮3鎮管轄,其東北部邊緣一小部分屬皋蘭縣西岔鎮所轄。有村建制157個,其中永登縣151個村;皋蘭縣西岔鎮6個村,人口28.6萬人。其中,中川鎮,至2005年,轄19個行政村,73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鎮內總人口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510人,非農人口733人。秦川鎮轄21個行政村,5.1萬人,其中移民村10個,移民點12個,約2.1萬人。有回、東鄉、藏、土族等少數民族3300餘人。上川鎮轄15個村民委員會,64個村民小組,7057户,2006年底,全鎮總人口約2.7萬人。西岔鎮有陽窪窯、峴子、團莊、漫灣、陳家井、西岔、鏵尖、段家川、五墩、四墩、火家灣、中川、山字墩、趙家鋪、窩窩井15個行政村 [20]  。鎮政府駐地西岔村。 [5]  [6]  [7] 

秦王川產業概況

秦王川內各鄉鎮發展較快。中川鎮是省列發展改革試點鎮之一,是擬建中的蘭州空港衞星城。蘭州空港經濟循環園和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示範基地設立在鎮區南部和中東部。蘭州空港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面積10.04平方公里,已完成啓動區4000多畝土地的徵地拆遷工作,園區內有9.38公里的“兩橫三縱”主幹道路,配套有1座110千伏變電站,正在建設庫容為近90萬方的尖山廟調蓄水庫,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在加緊配套建設當中。2006年園內已建設落户的項目有年產5萬輛轎車的蘭州吉利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基地引進建成了年生產能力2萬噸啤酒專用糖漿的蘭州寶瑞生物製品廠和年生產3萬噸啤酒麥芽的中川麥芽廠兩家加工企業。 [5] 
蘭州新區城鎮建設 蘭州新區城鎮建設
秦川鎮是省列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於2000年7月撤鄉建鎮,鎮政府駐地五道峴村是省列小城鎮建設的中心規劃區,同時也是“秦王川”地區商貿流通的物資集散地。小城鎮中心規劃區面積8.1平方公里,城鎮區常駐人口1.1萬人。2006年鎮區有各類企業21家,其中加工企業10家,建材企業4家,其它類型企業7家,年經營收入8950萬元以上。1990年-2006年,小城鎮建設已累計投資5000萬元。鎮區內注入商貿流通社會資金達5000萬元,成交額連年上升,2006年達到9000萬元。個體經營户由1990年的300家發展到660家,從業人員2000餘人。2006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1006萬元。 [6] 
上川鎮,礦產資源主要為金、銅、錳、石灰石等。2006年有非公有制企業15家。主要有華悦綜合養殖有限公司、豐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永泉碳化硅有限公司上川分公司等企業2006年底,上川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2831.7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060萬元,農業總產值4771.7萬元。糧食總產量865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23元,比1990年的360元淨增1663元。以鎮政府駐地黃茨灘村為中心的商貿一條街初具規模。 [6] 
西岔鎮,地處秦王川的東南側,地勢較為平坦,屬半山半川區。2005年,被蘭州市發改委列為重點示範小城鎮。2005年,農業總產值6731.42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23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60元。境內有企業262家,其巾農業“龍頭”企業2家工業企業57家。蘭同岔、同源等鐵合金廠等生產的75#硅鐵遠銷晶本、韓國及東南亞同家,為縣內外匯創收企業和税源大户。 [7] 

秦王川農業生產

秦王川旱作農業區 秦王川旱作農業區
秦王川是蘭州地區地勢平坦、面積最大的盆地,秦王川一帶,就有旱砂田和荒地100多萬畝。 [8]  但這裏降水稀少,年降水量178.6毫米,蒸發量大,冬春又多大風,氣候乾旱,農業生產僅有少量的砂田,產量很低,隨着“引大入秦”水利工程的竣工,秦王川的乾旱面貌得到改變。
秦王川農田景觀 秦王川農田景觀
區內農業種植以糧食為主,油料、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所佔比重較小。由於乾旱少雨,人少地多,耕作粗放,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1984年,糧食平均畝產59公斤,總產量5100萬公斤;總收入5036萬元,其中農業2503萬元,林牧業477萬元;餘為副業及其他收入,人均收入178元,屬貧困地區之一。2008年尚有5萬人口、7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未解決。
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基地,已完成基地內5公里的主幹道硬化、綠化等工程,建成綜合試驗樓、馬鈴薯II培中心、專家樓等工程。並開展了一批馬鈴薯育種、二代日光温室、噴滴灌等農業技術試驗示範項目。此外,鎮內有省秦王川奶牛試驗場、西北駝鳥繁育中心、潤通豬場、正大養雞場等養殖企業5家;中川林場、生態園林園等荒山綠化及種苗繁育企業8家。已形成4萬畝啤酒大麥、5000畝飼草、4000畝大接杏和8000畝玫瑰種植基地。 [5] 
秦川鎮在農業生產方面,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訂單農業。2006年底,種植小麥6000畝,啤酒大麥4萬畝,日光温室設施農業1500畝,累計造林2.7萬畝,糧經飼比例68:28:40畜牧養殖發展初具規模,全鎮奶牛存欄247頭,肉牛存欄689頭,肉羊存欄3200只。2006年,農業總產值6211萬元,較2001年增長60%。糧食總產量達到2100萬公斤,較2001年增長1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48元。 [6] 
上川鎮有耕地面積120366畝,其中水澆地18386畝。農業以種植小麥為主。2006年,全鎮建成8000畝防護林、5600畝生態林、1000畝無公害蔬菜、16000畝飼草、7000畝啤酒大麥、200頭奶牛示範基地和4萬隻肉羊示範基地。 [6] 
西岔鎮漫灣、陳家井、西岔等村主要以高原夏菜為主。已形成陽窯綠色無公害蔬菜、陳家井千畝高標準設施蔬菜、明子村特色農業產品高原夏菜生產示範基地3個,種植面積1.4萬畝。 [7] 

秦王川新區建設

2010年8月,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決定把蘭州新區的“主戰場”選定在永登縣的秦王川。 [9] 
秦王川中川鎮新區景觀 秦王川中川鎮新區景觀
2012年8月20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蘭州新區的批覆》,批覆甘肅省《關於設立蘭州新區的請示》,同意設立蘭州新區。由此,蘭州新區成為西北第一個國家級新區,也是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重慶兩江、舟山羣島四個國家級新區後,中國第五個國家級新區。 [9] 
蘭新快速通道 蘭新快速通道
2010年,甘肅省啓動修建蘭州至中川的城際鐵路,規劃市區通往中川的快速通道,進一步改善秦王川的交通基礎條件。 [9]  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到2017年,秦王川已經落地建設了一批產業項目,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 [9] 

秦王川風沙治理

自明、清乃至民國以來,人們為壓砂造田,在秦王川挖出大小不等的砂坑2000多個,砂田佔據了秦王川的大部分平疇山樑,面積近1000平方公里,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人造沙漠。1994年10月引大入秦主體工程建成通水後,歷經數年刮砂平田配套,秦王川人造沙漠在地球上消失,變成了渠路林田縱橫交錯的水澆地,成為甘肅“糧倉”。
特別是永登縣石門溝流域,隸屬秦川鎮,位於秦王川的東北邊緣,海拔2064米~2247米,總面積19.85平方公里,其中非生產用地佔49.8%。自然條件差,荒山禿嶺,山石裸露,植被極為稀少,乾旱少雨,人畜飲水困難。年降水量240毫米(一般為160毫米左右),年侵蝕模數為800噸/平方公里。風沙災害極為嚴重,每年3月~5月的季風可達8級以上,侵害良田,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羣眾生活困難。流域內有一個村,4個社,共286户,1581人,農地為0.831萬畝(絕大部分為砂田)。從1970年開始,發動羣眾,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堅持大力植樹造林,防風固沙,起老砂壓新砂田,使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1982年,列入市、縣小流域治理計劃,堅持按規劃治理,以營造防風固沙林和基本農田建設為主(砂田起老更新),合理配置其他治理措施。至1986年流域內累計完成基本農田0.738萬畝,防風固砂林達到0.217萬畝荒山改良0.18萬畝累計治理面積達7.5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68.7%,打水窯712眼,挖澇池3個。通過治理,有效控制了風沙危害,保護農田0.8萬多畝;糧食產量顯著增長,人均糧食由治理前的110.5公斤提高到691公斤;解決了羣眾的飲水困難,治理前正常的生活用水需到5華里以外去拉運,治理後户均有水窯2.5眼,集體建澇池3個,可蓄水2700立方米。1989年通過了蘭州市、永登縣相關業務部門的驗收。 [10] 

秦王川區內交通

蘭州中川空港 蘭州中川空港
蘭州國際航空港中川機場坐落中川鎮境內,蘭州至中川高速公路和省道201線縱貫中川鎮南北。120省道705、201線縱貫全境,縣道馬秦公路、滿秦公路、中保公路輻射秦川鎮全鎮。 [6]  [5] 

秦王川相關傳説

壓砂造田的傳説,很早以前,秦王川野生植物叢生,野兔、跳鼠等動物頻繁出沒,是俠客落草、獵人圍獵的地方。有一年,甘肅大旱,秦王川的草木也枯黃不接。有個叫華三的農民流浪至此,因為飢餓爬在地上尋覓食物。他看到跳鼠挖洞拋出的小砂堆堆上,野草長得格外豐茂,靈機一動,想出了挖砂造田的辦法。於是,華三靠挖老鼠倉取食,叫來家人,開始挖砂造田。並從陝西化來小麥種子,播種希望。第二年,華三的“闖莊稼”,長勢很好,收穫了第一袋糧食。自此,華三一家在秦王川落户。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秦王川有了炊煙和人家。也有了漸漸擴大的砂田。
甘露池的傳説,古代有位將軍在甘露池安營紮寨,練兵馴馬。不知過了多少年,將軍走了,這塊地上的馬糞鋪成了厚厚一層。人們把這塊地開耕成田地,莊稼長得特別好。天旱時別的地方沒水吃,可這裏有個澇池的水長年不幹。因此,人們傳説:這地方的莊稼長得好,澇池水不幹全是神仙降下的甘露的好處。以後,人們就把這塊地方叫成甘露池。另有一種傳説:這塊駐紮過的那位將軍名叫甘露,為了飲馬在這裏挖了個澇池,他走後,人們把這澇池叫成甘露池。

秦王川水利設施

秦王川調蓄水庫

為解決秦王川蘭州新區供水,蘭州市主要是利用原有引大入秦工程,通過水庫供水。向新區供水的調蓄水庫有3座,總庫容829萬立方米,年供水量2861萬立方米。其中:山字墩水庫庫容11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800萬立方米,距新區中心區3公里,主要為新區居民區供水;尖山廟水庫庫容104萬立方米,年供水量800萬立方米,距新區中心區11.5公里,主要為新區行政區供水。石門溝水庫大壩高45.44米,壩頂長256米,距離蘭州新區中心35公里,總庫容為700萬立方米。將為構建多元化供水新格局,為“中心帶動”戰略、蘭州新區開發建設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
引大入秦工程渡槽 引大入秦工程渡槽
引大入秦工程。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灌溉工程(簡稱引大入秦工程)是一項跨流域引水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該工程將發源於青海省的大通河由天堂寺引水東調,跨莊浪河灌溉秦王川地區。秦王川位於蘭州市以北60公里,在永登縣莊浪河以東,泉蘭縣以西,面積約2820平方公里。總投資10.65億元。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陝甘總督升允派泉蘭紳士王樹中等,前往永登縣境察勘莊浪河及松山一帶之紅嘴河、(黑)馬圈河,欲將大通河引導灌溉秦王川田地,即後來引大人秦工程之先聲,終因水勢、山形懸隔萬難成功,遂止。 [11]  民國29年(1940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完成了引莊浪河入秦王川的《秦王川渠工程計劃書》。 [12]  1956年4月14日永登縣最大的引莊浪河水入秦王川的自流引水渠道——東干渠正式開工興建。 [13]  1976年11月25日正式開工興建,1981年3月緩建。1985年8月,引大入秦工程建設管理局籌備成立。同時,與日本國株式會社熊谷組簽訂承建盤道嶺隧洞工程合同協議書。1986年9月13日,隧洞掘進,正式開工。1987年7月世界銀行為引大入秦工程貸款1.23億美元(當時摺合人民幣4.56億元),決定引大入秦工程全面復工,並實行國際和國內公開招標承建。1997年全部建成。引大入秦全部工程系統包括引水樞紐及總乾渠、東一干渠、東二乾渠支渠及斗渠以下的田間配套工程,屬國家大型二級水利工程。地震設防裂度採用7度。引水樞紐位於天祝縣天堂寺大通河峽谷克拉溝以下400米處,為一低壩引水樞紐。
自1996年引大入秦主體工程完成後,兩市(蘭州、白銀)四縣區(永登縣、皋蘭縣、景泰縣、白銀區)共計30餘萬人口從中受益。 [14] 
尖山廟調蓄水庫,位於永登縣中川鎮何家梁村西北1.5km,地處引大灌溉工程東一干灌區內,是一座注入式調蓄水庫。工程主要任務是在保證3000畝耕地灌溉的同時,為甘肅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示範基地以及蘭州中川機場生產、生活及綠化提供用水。水庫總庫容104.2萬立方米,調蓄供水量300萬立方米,屬等(2)型工程。主要建築物包括主壩、副壩、放空洞、輸水管、引水渠道及供水管道等。工程攔水壩壩型為均質土壩。主壩長780米,壩高16米,副壩長280米。 [15] 
尖山廟水庫主體工程於2007年建成,2008年一次蓄水成功運行。尖山廟水庫為城鎮供水,年可調節水量350多萬立方米,經濟效益較好。2012年開始供水。尖山廟水庫是引大入秦工程中川衞星城供水項目是引大供水結構調整的首個建設項目,尖山廟水庫的正式供水,將為蘭州新區提供安全、可靠、穩定的水資源支撐。 [16] 
石門溝水庫,為峽谷型注入式水庫,總庫容為700萬立方米,年供水能力3500萬立方米。是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結構優化調整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也是為蘭州新區開發建設提供重要水資源支撐的骨幹工程。農灌面積穩定在30萬畝左右,生態面積達到15萬畝,農業和生態部分水量配置達到1.6億立方米,實現農業、生態灌溉收益2500萬元。 [17] 
石門溝2號、3號水庫,總庫容達1375萬立方米。水源引自引大入秦工程東二乾渠,工程由引水工程、擋水工程、供水工程等組成。於2014年12月開始進行大壩填築。石門溝2號、3號水庫,位於蘭州新區秦川鎮石門溝支溝大麥溝和陶家溝內,是兩座聯合調節的注入式水庫。整體工程預計將於2016年10月工程建成運行。兩座水庫與已經建成運營的石門溝1號水庫形成總庫容2000萬立方米的石門溝水庫羣,將為蘭州新區的發展提供更加穩定充足的水源保障。 [18] 
山字墩水庫,位於皋蘭縣西岔鎮火家灣村南側,水庫從“引大入秦”東干渠甘露池分乾渠二分支取水,修建420米的引水渠入水庫,為自流注入式水庫,是皋蘭縣氟病改水兩岔川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工程。2002年開工,2003年10月建成並投入運行。設計水流量為0.9立方米/秒。水庫總草容120萬立方米。水庫為長方形開挖式,長418米,寬380米,深10米。輸水管道沿線西岔、石洞兩鄉鎮11個村羣眾用上了安全衞生水。 [19] 
另外,為滿足“十三五”和今後蘭州新區用水,還規劃設計的供水項目——跌馬溝水庫位於永登縣柳樹鄉清水村,規劃從東二乾渠35.5公里處引水,引水渠長8.9公里,規劃庫容約4000萬立方米,年蓄水量2億立方米,估算投資8.6億元,水庫到蘭州新區中心區域直線距離23.7公里。2012年7月開始蓄水。 [17] 

秦王川灌區工程

莊浪河東干渠,位於永登縣城東南。渠首建在滿城南門,引莊浪河水向東入渠,至呆蘭縣西岔鄉四墩子村;以灌溉縣城以東及秦王川盆地耕地為主。工程自1956年開工,1976年全線襯砌貫通,歷經21年,分三期建設完成。東干渠自永登縣城南3公里的滿城莊浪河左岸引水,渠首進水閘底設計高程2058.5米,沿莊浪河階地向東行約8公里。越過甘新公路、蘭新鐵路至長澗溝,進入東山黃土丘陵區。渠線跨越50多條大小澗溝,穿過36處山嶺,於西槽鄉陳家井村進入秦王川盆地,再東行至華家井村達泉蘭縣四墩子,全長58公里。設計流量8立方米/秒,正常運行期已達到5.41立方封毛/秒;設計灌溉面積10.28萬畝,已達到有效面積7.40萬畝,保灌面積2.95萬畝。至1990年底,發展有效灌溉面積73015畝,其中,保灌面積36919畝(最高年份1976年、1979年,實灌發展到10萬畝)灌溉面積計劃發展到20萬畝(東山8萬畝,秦王川12萬畝)。
秦王川灌區,主要包括中川、秦川、上川三個鎮,轄55個行政村、226個社,2.6萬户,總人口10.07萬。灌區總面積785.53平方公里(117.82萬畝),耕地面積49.6萬畝,其中,水澆地33.4萬畝,平均海拔2100米,年降水量270多毫米。
永登縣東干渠,在莊浪河左岸引水,設計引水流量8立方封毛/秒。因受河道天然來水量不足的制約以及工程本身存在的問題,實際最大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10萬畝。此外,還有一些小型塘壩、部分井灌和引洪漫地,共計水地面積11萬餘畝。大部分耕地為鋪砂地和旱地。
引大入秦灌區,以秦王川盆地為主,包括總乾渠及乾渠沿線的丘陵區和河谷川台地。依據水資源平衡分析,莊浪河沿線的老水地4.86萬畝,也列入引大入秦灌區內。規劃灌區總面積86萬畝,每年從大通河引水4.43億立方米。

秦王川名稱由來

2.乾隆年間《平番縣誌》記載
2.乾隆年間《平番縣誌》記載(2張)
據《蘭州新區官網》《蘭州政協》文章,目前有據可查的歷史文獻中,秦王川地名最早可見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陝西全圖》,距今已有350餘年。民國抄本《永登縣誌》明確將秦王川歸在“古蹟”條目,而據此又可將秦王川地名有據可查的歷史追溯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成書、時任巡按陝西監察御史張雨編撰的《邊政考》之《莊浪圖》,距今已有470餘年。究其淵源,秦王川地名歷史或可追溯到更為久遠的先秦或隋唐時期。 [23] 
民國抄本《永登縣誌》記載:“秦王川,一名黑川,在城東南一百四十里,日色出時隱隱如海市蜃樓,移時即息。”且明確將秦王川歸在“古蹟”條目。又載曰:“黑川,城東南一百四十里,無水。”此處“城”即指永登城,可見,秦王川即黑川,黑川即秦王川。 [22]  又因秦王川每值晴曉雨霽,常見城郭樓台,人馬旌旗,類似海市蜃樓,歷史上的秦川幻境,為古永登八景之一。

秦王川薛舉屯牧説

薛舉,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隋朝末年割據羣雄之一,金城校尉薛汪之子。《舊唐書·卷五十五·列傳第五》《新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十一》對其及其事蹟均有記載。薛舉是隋朝末年起事自稱西秦霸王,即在隋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郡太守郝瑗於府中“置酒饗士”時揭竿而起,且於二月即率兵攻克枹罕(今甘肅臨夏)、鄯(今青海樂都)、廓(今青海化隆)等地,同年七月舉僭號於金城,後即遷都秦州,並於第二年,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轉戰關中一帶。
首先,薛舉稱霸後在金城一帶前後不過一年,且一直在征戰途中,其對秦王川地區的影響最多“旋風式”的,來的快,去的也快;何況薛舉起事當年即遷都秦州,其大本營理應隨遷,軍事輜重兵員馬匹等亦當在秦州一帶,時間跨度不及一年,對地廣人稀的秦王川影響實則有限。
其次,屯牧之事非一朝一夕能成,薛舉又如何短時間內在秦王川一帶屯牧,又對後世產生如此影響呢?況且隋唐以來,整個中國西北地區正經歷近百年尺度的乾旱期,秦王川亦非水草豐美的屯牧之地,又如何給薛舉大軍屯牧放馬呢?
第三,薛舉父子初起事時,賑濟放糧,多少還有點民眾觀念,但當大批百姓追隨起事後,私慾膨脹,只顧自已稱王稱帝,甚至變成殺人魔王。《舊唐書》載:薛舉“每破陣,所獲士卒皆殺之,殺人多斷舌割鼻,或碓搗之”,其子薛仁杲更是“所至多殺人”,如此嗜殺成性的武夫,卻驅使百姓為其奪天下而賣命,致數以萬計的人死於戰火,後世怎麼可能以其名號為地名呢?
第四,可查史料均記載薛舉自稱“西秦霸王”,其意與項羽自比,稱霸王、做皇帝,可並無任何史料記載其自稱“秦王”。因為此時名震天下的秦王正是薛舉的強勁對手唐高祖李淵之子李世民,其更不可能與李世民爭奪“秦王”這個名號。
此外,在薛舉真正起事的蘭州城留有其歷史遺蹟,比如,今城關區張掖路246號即其府址,今樺林坪(古稱“古峯山”)有其所置祖塋、家廟遺址,俗稱樺林坪為薛王坪。
由此可見,薛舉其人其事遠不是今人一廂情願的説法,其自稱西秦霸王無疑,但要讓百姓後世用薛舉的西秦霸王稱號作為秦王川地名,還為其建廟祭祀,怕是仍有待商榷。 [24] 

秦王川晴望川説

2011年的一則新聞報道説“有學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今天的秦王川在隋朝以前叫晴望川。據有關史料記載,古時因秦王川這一塊地勢平坦,平川綿延數十里望不到邊際,而在晴天遠望時,常常會看到海市蜃樓的環境。因其寬闊空曠,古人在給這片土地取名時就早作晴望川,意思是天晴方能望見川之雄闊。”該報道還提及,薛舉屯牧後“晴望川”改名為“秦王川”。
報道所提“有關史料”應是“《清永登縣誌》”,即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張玿美所撰《平番縣誌》。據筆者查證,民國抄本《永登縣誌》就是綜合清代甚至更早的史料所編修,僅有秦王川相關記載,原文是“秦王川,一名黑川,在城東南一百四十里,日色出時隱隱如海市蜃樓,移時即息”,且將秦王川歸為古蹟條目;“黑川,城東南一百四十里,無水”,歸為山川條目。民國抄本《永登縣誌》與乾隆年間《平番縣誌》所載一致,但均未見“晴望川”相關字眼或説法。
《平番縣誌》中能與“晴望川”相關聯的唯一記載,是清人楊維昶所作《黑川孽牧》一詩中“春融佳氣靄晴川,翠色芊芊籠碧煙”這句詩。結合詩意來看,此處“晴川”應指“平原、平川”之意,應非“晴望川”的意思,古詩中類似此種寫法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等。
可能有人為附會“晴望川”説,將古永登八景的“秦川幻境”説成了“晴望幻景”或“晴川幻境”。“秦川幻境”是説秦王川一帶地勢平坦開闊,在天氣晴朗時常出現海市蜃樓之幻境,故言之。
此外,所謂“相傳秦王川在隋朝以前叫作晴望川,因薛舉屯牧改稱秦王川”之説,更是無任何歷史記載佐證,民間也無此類傳統説法,是近些年來新出現的一種説法,當為訛傳也。 [24] 

秦王川李世民説

據史料記載,薛舉父子率軍攻入關中後,曾與李世民大戰過幾次,讓人驚奇的是戰神李世民竟然吃過敗仗。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世民和八總管統兵4萬前往高墌(今陝西長武一帶)迎戰薛舉父子。不料緊要關頭李世民忽然得了瘧疾病,指揮權交到了行軍長史劉文靜、司馬殷開山手中。疾病纏身的李世民不能親自指揮作戰,便給劉文靜、殷開山交待不可輕敵戀戰,應堅持打持久戰,等到敵軍糧盡之時可一舉拿下。但奈何此二人求功心切,又輕敵冒進,結果被薛舉父子擊敗。這就是著名的淺水原之戰,這一戰是李世民作為主帥最嚴重的一次敗仗。
同年八月,薛舉之子薛仁杲再次舉兵進攻,唐朝仍以李世民為帥,領兵與薛舉父子作戰。這一次李世民親自坐鎮指揮,深挖壕溝、高築城牆,擺出一副死守防禦的態勢,“堅壁不動”。雙方對峙兩個多月後,薛舉父子糧草殆盡,軍心動搖,部分將領甚至臨陣倒戈投奔李世民了。巧合的是,就在雙方對陣期間,薛舉突然亡故了,後由其子薛仁杲繼續率軍作戰。眼看戰機已到,李世民巧用戰術,多向出擊,薛軍大敗,薛仁杲出城投降。
《舊唐書·本紀·卷二》有這麼兩處記載,一是“太宗曰:且其兵眾皆隴西人,一敗披退,不及回顧, 散歸隴外,則折墌自虛,我軍隨而迫之,所以懼而降也”,二是“賊徒荷恩懾氣,鹹願效死。”這第一句話的背景是薛仁杲出城投降後,李世民與一眾干將討論取勝原因時説,雖然唐軍已攻破城池,但如果不快速追擊,讓潰散的敵軍再折回來,那就不好收場了;何況敵軍兵眾都是隴西人,戰敗逃散,來不及回顧,敗逃到隴外,則折土庶城自然空虛,我軍隨後壓下,所以恐懼而投降。第二句話是説投降唐軍的敵軍兵眾感恩並懾於李世民的威勢,都願意以死報效。如此看來,李世民在此戰中一是講究策略,沒有將逃出城的隴西兵眾趕盡殺絕,而是放其生路;二是投到自己麾下的隴西兵眾,被李世民的威嚴和厚待所折服,願以死效勞。可見,不論是沒有被李世民趕盡殺絕的放生者,還是投降李世民後願以死效勞者,勢必對李世民感恩戴德。
古代人極重禮法,這些對李世民感恩戴德的人,一路向西,沿渭水而上,回到了老家,於是他們在老家建廟供奉李世民,是為秦王廟。因為甘肅天水是薛舉從蘭州轉戰後的都城,勢必有無數百姓被其強虜而去,故天水一帶農村多有祭祀秦王的廟宇。而離薛舉起事不遠的秦王川,勢必也有一眾人馬因各種原因,曾隨薛舉一路東進,直到兵敗潰散而回故地。今秦王川五道峴村的秦王廟,或許就是這些人為感恩秦王李世民所建,世代相傳,這片土地也就以秦王命名,是為秦王川。 [24] 

秦王川秦羌融合説

秦王川地區在三代時期為羌戎族活動區域,其中最主要的當屬羌。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羌的活動中心在河湟地區,因在隴山以西,故稱西羌,其族羣部落有的向東南遷徙,有的向西南遷徙,今秦王川地區及周邊均有散居。而在秦孝公時秦國西境就已推進到黃河以南的洮水沿岸;秦昭王時又在隴山以西設置了隴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縣)。據此可知,秦人的勢力範圍與西羌諸部落已經接觸。
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孝公使太子駟率戎狄九十二國朝周顯王。”可見,秦孝公時期西羌諸族部落已完全聽命於秦國,成為秦的“藩屬”。在秦孝公或者是秦穆公之前,隴山以西廣袤地區的羌戎諸族部落,數百年間與秦人既世代互相征伐,又相互交流融合,直到秦穆公時期,在強秦的壓力之下,隴山以西的羌戎部落雖沒有完全被秦國吞併“設郡立縣”劃為行政區,但卻事實上淪為了秦國的勢力範圍。此類中原政權征服隴山以西羌戎部落的案例,除了前述文獻記載的案例外,還有很多,諸如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匈奴列傳》記載,“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等等。 [22] 
原本是西羌諸族部落世代活動的秦王川地區,或許一直被秦人稱作羌川。從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再到秦孝公時期嬴駟率戎狄九十二國朝周顯王,秦人的勢力範圍可以説是幾乎完全覆蓋了包括西羌在內的諸多部落。直到公元前324年,嬴駟自稱為王,與山東六國平起平坐後,秦國對西羌的影響力達到空前,加上數百年間的相互征伐影響和交流融合,原本被叫作羌川的地方成為了秦國的勢力範圍,羌川也逐漸開始被叫作秦川或者秦王川了。
歷史上,秦王川既是西羌等羌戎民族長期活動的地方,也是秦人與西羌民族交流融合的前沿,而中原政權又將邊疆民族部落泛稱為羌、戎、狄等。筆者在《漫談秦王川的歷史》一文中曾列舉過兩個例子,一是本地年長的老人方言中將秦王川叫作羌川,這或許是世居此地的西羌部落後人內心深處抹不去的記憶,故代代口口相傳至今;二是在國家地名信息庫檢索發現,秦王川有全國僅有的“羌墳溝”地名,且有兩個具體點位都叫作羌墳溝,可見羌墳溝是一片區域,如不是某個族羣長期生活在這片區域,斷不會有此類地名流傳於世。這或許都是秦王川地區久遠歷史記憶的傳承和見證。
此外,還有人主張乞伏國仁説。這種説法與薛舉屯牧説有點相似,因為乞伏國仁和薛舉都在今蘭州一帶建立過政權,且其國號或稱號都與秦有關係,如太元十年(385年)九月,乞伏國仁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兼任秦、河二州牧,建立西秦政權,並築勇士城(即今榆中縣一帶)作為都城,也算是一代“秦王”,但其與薛舉一樣,所建政權存續時間短暫,其所產生的影響力亦不足命名一個地名。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