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文琛

鎖定
秦文琛,1966年10月29日出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中國作曲家。
1984年,考入內蒙古藝術學校作曲班。198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同年,創作了室內樂系列《太陽的影子》中的首部作品,即《太陽的影子I》。1991年,創作管絃樂作品《意韻》。1992年,分配至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1998年,由中央音樂學院公派,赴德國跟隨作曲家尼古勞斯·阿·胡貝爾學習;同年,獲得“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獎。1999年,憑藉作品《合一》獲德國“漢諾威雙年屆國際作曲比賽”第二名。2001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德國作曲最高文憑,此後回國繼續任教;同年,作品《際之響》獲德國“Buerger Pro A”管絃樂作曲比賽第一名 [1] 
2003年,發行了首張個人作品專輯《太陽的影子——秦文琛作品集》 [2]  。2004年,創作管絃樂作品《迭響》。2008年,獲北京市“四個一批”優秀人才獎。2010年,推出個人作品專輯《秦文琛室內樂作品》 [3]  。2012年,創作小提琴協奏曲《山際線》。2013年,發行了由上海交響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參與錄製的個人作品專輯《管絃樂作品》 [4]  。2017年,在第60屆波蘭華沙之秋國際音樂節閉幕式上首演了其作品《雲川》。2018年,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 [5]  ;同年,在紐約林肯中心上演的音樂會中,演出了其作品《大地音詩》 [6]  。2019年,擔任中國音協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第一屆副會長 [7] 
2023年9月,中國作曲家秦文琛專場音樂會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成功舉行。 [20] 
現任第七屆北京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21] 
本    名
秦文琛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內蒙古鄂爾多斯
出生日期
1966年10月29日
畢業院校
上海音樂學院
德國埃森富特旺根音樂學院(Folkwang Hochschule Eseen)
主要成就
2001年德國“Buerger Pro A”管絃樂作曲比賽第一名
1999年德國“漢諾威雙年屆國際作曲比賽”第二名
1997年“武滿徹國際作曲比賽”入選獎
1994年台灣第三屆作曲比賽佳作獎
職    業
作曲家、教師
職    務
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

秦文琛作曲經歷

1966年10月,秦文琛出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的伊金霍洛旗。9歲起,開始學習民樂。1984年,考入內蒙古藝術學校作曲班,師從作曲家杜兆植 [1] 
198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作曲家朱踐耳許舒亞等人;同年,創作了室內樂系列《太陽的影子》中的首部作品 [1]  ,即鋼琴獨奏《太陽的影子I》 [8] 
1991年,創作管絃樂作品《意韻》 [1]  。1992年,畢業後分配至中央音樂學院任教 [4]  。1994年,創作管絃樂作品《交響前奏》 [1]  ;同年,其室內樂作品《幽靈II號》在台灣第三屆作曲比賽中獲得佳作獎 [9] 
1997年,憑藉管絃樂作品《意韻》參加了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武滿徹國際作曲比賽”,並與來自英國、美國、意大利、日本四國的四位作曲家一起獲得“入選獎”;同年,該作由東京交響樂團首演於東京歌劇城 [10]  ;同年,指揮家王甫建攜手嗩吶演奏者郭雅志、中國青年民族樂團,在北京音樂廳首演了由其創作的嗩吶協奏曲《喚鳳》 [8] 
1998年開始,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的資助,由中央音樂學院公派赴德國,跟隨作曲家尼古勞斯·阿·胡貝爾學習,時間為3年 [4]  ;同年,獲得“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獎 [1] 
秦文琛照片
秦文琛照片(2張)
1999年,憑藉室內樂作品《合一》獲得德國“漢諾威雙年屆國際作曲比賽”第二名(第一名空缺);同年,獲得“霍英東青年教師獎” [1] 
2001年,交響樂作品《際之響》獲得德國“Buerger Pro A”管絃樂作曲比賽第一名;同年 [1]  ,在埃森音樂大學以滿分的成績獲得德國作曲界的最高文憑 [2] 
2003年,與瑞士巴塞爾鳳凰室內樂團、中國青年民族樂團、嗩吶演奏者郭雅志、古箏演奏者袁莎等合作,發行了個人首張音樂作品專輯《太陽的影子——秦文琛作品集》,曲目包括系列作品《太陽的影子Ⅲ》和《太陽的影子Ⅳ》、嗩吶協奏曲《喚鳳》等 [2] 
2004年,創作管絃樂作品《五月的聖途》,以及為笙、豎笛和管絃樂隊而作的《迭響》 [1]  ;5月,法國國家電台為秦文琛舉辦作品音樂會,上演了《合一》《懷沙》等作品 [11] 
2005年,由德國電視台錄製,集中介紹秦文琛創作及生活的專題紀錄片“Crossover aus China”在德國電視台用英語、德語、法語播放 [11]  。2006年,獲中國文化部“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1] 
2008年,創作了大提琴協奏曲《黎明》;同年,獲得北京市“四個一批”優秀人才獎。2010年,創作了為錄音帶和管絃樂隊而作的《對話山水》 [1]  ;3月,推出個人作品專輯《秦文琛室內樂作品》,收錄了《琵琶辭》《太陽的影子VII》《喚起記憶的聲音》等曲目 [3] 
2012年,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山際線》 [1]  ;同年,推出個人作品專輯《向遠方——30首民樂室內樂曲集》,以及秦文琛作品評論集《際之響——秦文琛的音樂》 [12] 
2013年,發行了個人音樂作品專輯《管絃樂作品》,該專輯由上海交響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奏,曲目包括樂隊作品《黎明》《對話山水》 [4] 
2015年,獲得“寶鋼優秀教育獎”;同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6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19] 
2017年秋,由他創作的笙協奏曲《雲川》在第60屆波蘭華沙之秋國際音樂節閉幕式上首演;12月,由其創作的合唱作品《太陽的影子X》在台灣首演 [6] 
秦文琛、鄭楊與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在閉幕音樂會中 秦文琛、鄭楊與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在閉幕音樂會中
2018年1月,擔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 [5]  ;1月28日,在紐約林肯中心上演的“2018中國當代音樂——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家新作品首演音樂會”中,演出了他的《大地音詩》 [6] 
2019年5月25日,在北京現代音樂節閉幕音樂會上,由指揮家陳琳、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笙演奏者鄭楊共同奏響了秦文琛創作的《雲川》 [13]  ;7月,中國音協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成立大會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秦文琛任第一屆副會長 [7] 
莫斯科時間2023年9月30日,俄羅斯衞星通訊社報道稱,中國作曲家秦文琛專場音樂會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成功舉行。 [20] 

秦文琛主要作品

秦文琛音樂專輯

    • Wenchen Qin: Orchestral Works
      2018-04-20
    • 秦文琛《小提琴協奏曲“山際線”》《大提琴協奏曲“黎明”》《嗩吶協奏曲“喚鳳”》
      2017-06-09
    • 管絃樂作品
      2013-06-01
    • 向遠方
      2011-12-01
    • 室內音樂作品
      2010-02-02
    • 秦文琛作品集
      2003-05-01
    • 神秘之光-秦文琛 徐東飛 安承弼 劉湲 早期樂隊作品
      2002-01-22
參考資料: [14] 

秦文琛音樂創作

時間
曲名
演奏形式
首演情況
1987年
太陽的影子I
鋼琴獨奏
1997年由日本鋼琴演奏者峙島陸也首演於東京歌劇城音樂廳
1988年
夜泊
中阮與民族樂隊
1989年首演於新加坡國家藝術節
1989年
踏謠
小提琴與鋼琴
1991年首演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廳
1989年至1990年
絃樂四重奏
室內樂
1991年由上海音樂學院四重奏組首演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廳
1990年
幽歌I號
絃樂隊 與打擊樂羣
/
1990年至1991年
幽歌II號
為兩把大提琴、鋼琴和兩位打擊樂而作
1994年由台灣省立交響樂團首演於台北
1991年至1994年
交響前奏曲
管絃樂
1997年由東京都交響樂團首演於東京歌劇城
1991年
意韻
管絃樂
2002年由台灣高雄交響樂團首演於台灣
1993年
偃月賦
雙笛子、古箏三重奏
1993年由長風中樂團首演於紐約
1995年
寒鼓
管樂交響曲
1995年由台灣省立交響樂團首演於台灣中正文化中心音樂廳
1996年
喚鳳
嗩吶協奏曲
1997年由中國青年民族樂團於北京音樂廳首演
1997年
蒼黃的古月
女高音、日本橫笛、古箏、低音提琴和擊樂
1997年《中日現代音樂節》委約作品,1997年首演於北京音樂廳
1997年
太陽的影子II
為日本橫笛與一位打擊樂手而作
日本橫笛演奏者赤尾三千委約作品,1997年由赤尾首演於日本琦玉
1998年
合一
古箏與室內樂隊
1999年由Ensemble Recherche 現代樂團首演於德國漢諾威電台音樂廳
1999年
懷沙
為11位演奏家而作的室內樂
1999年德國電台委約作品,2000年由荷蘭信樂團首演於德國科隆電台音樂廳
1999年至2000年
太陽的影子III
為豎琴、大提琴與打擊樂而作
2000年由Ant idogm歐洲室內樂團首演於意大利都靈國際音樂節
2000年
太陽的影子IV
古箏獨奏
委約作品,中國古箏演奏者徐鳳霞2000年首演於德國埃森
2001年
際之響
管絃樂
2002年有德國卡塞爾歌劇院管絃樂隊首演於卡塞爾
2001年至2006年
際之響B版
管絃樂
柏林交響樂團委約作品,由該團首演於柏林
2003年
太陽的影子V——紅嗩吶
為雙簧管和鼓而作
2003年首演於日本
2004年
迭響
豎笛、笙與管絃樂隊
2004年中日現代音樂節委約作品,於同年由東京Nipponica 交響樂團在東京紀尾井音樂廳首演
2004年
山靈
女高音與室內樂隊
意大利Antidogm歐洲室內樂團委約作品,2004年6月首演於意大利
2004年
五月的聖途
管絃樂
德國之聲電台、國際貝多芬音樂節聯合委約作品,2004年9月由中國青年交響樂團于波恩國際貝多芬音樂節首演
2004年
太陽的影子VI
為四件民樂和一位打擊樂手
德國巴伐利亞廣播電台委約作品,2005年1月由Ensemble Dragon首演於慕尼黑“Musica Viva”國際音樂節
2005年
太陽的影子VII
為六位絃樂器而作
2005年“上海之春”音樂節委約作品,2005年5月由上海新樂團首演於上海
2005年
地平線上的五首歌
為大提琴、手風琴和15件絃樂
2005年北京古拜杜麗娜音樂節委約創作,同年10月由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樂團首演於北京
2006年
琵琶詞
琵琶獨奏
瑞士電台委約作品,2008年5月由蘭維薇首演於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2006年
喚起記憶的聲響I
為吉他、豎笛、笙和兩件打擊樂器而作
首演於德國
2008年
黎明
大提琴協奏曲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2008年委約作品,2008年5月由上海交響樂團首演於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2008年
喚起記憶的聲響II
為珈耶琴、笙、黑管、大提琴、吉他和打擊樂
2008年10月由CMEK首演於首爾
2008年至2009年
對歌
為三支木棺、打擊樂、鋼琴和12個人聲
北京現代音樂節委約作品,2009年5月首演於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
2009年
太陽的影子VII
為短笛、雙簧管、單簧管和一位打擊樂手作
德國Ensemble Recherche 委約作品,2009年10月由該團首演於奧地利
2010年
對話山水
錄音帶與管絃樂隊
北京現代音樂節2010年委約作品,於同年5月首演於國家大劇院
2010年至2011年
向遠方
為中國樂器而作的30首室內樂

2012年
山際線
小提琴協奏曲

2017年
雲川
笙協奏曲
首演於第60屆波蘭華沙之秋國際音樂節閉幕式
2017年
太陽的影子X
合唱作品
首演於台灣
2018年
大地音詩
為笙、古箏和大型室內樂隊而作
第11屆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國際室內樂音樂節上進行了亞洲首演
以上主要作品參考資料來源 [1]  [8]  [6] 

秦文琛參演專題紀錄片

時間
片名
備註
2005年5月
Crossover aus China [11] 
由德國電視台錄製,集中介紹秦文琛創作及生活

秦文琛創作特徵

秦文琛總體特徵

在秦文琛的作品裏,透過其音響結構的表層,能使人想起對藝術、人性乃至哲學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而這些思考的內容卻又總是處於具象與抽象思維的邊緣。色彩繽紛的音色與濃烈的多重節奏在輝映中總是潛在着一種冷色基調。打開秦文琛作品的樂譜,既找不到民歌的原始痕跡,也沒有以往音樂作品中所謂的深刻與激越,但民族風格在其作品中的瀰漫,民族性在音樂中變成了一種質樸、深邃的精神象徵。聽了秦文琛“無調性”與“微分音”的作品,不容易聯想到現代風格的作曲家。相反,在其作品所營造的撲朔迷離的音響效果裏,倒令人想起20世紀芬蘭作曲家讓·西貝柳斯。他們的音樂都彷彿來自大自然中的羣山峻嶺、江河湖泊或鄉間田野,兩人的作品意象較為接近,但音樂語言卻大相徑庭 [10] 

秦文琛各體裁特徵

管絃樂作品
秦文琛於2016年錄製的《管絃樂作品集》中,包括古箏協奏曲《彼岸的回聲》、琵琶協奏曲《行空》、為42件樂器而作的《幽歌》,以及使用錄音帶的管絃樂作品《對話山水》。這些管絃樂作品豐富了中國音樂的視覺呈現效果:秦文琛作為中生代作曲家中的一員,與前一代作曲家(如譚盾、許舒亞、盛宗亮周龍等人)有着特殊的關係。與之相較,秦文琛也致力於中西音樂合流關係的研究,並發展了管絃樂法的豐富性。在《彼岸的回聲》裏,古箏呈現出的特殊和絃營造出了粗獷的色彩性格,這需要與其他樂器進行實踐上精細、多方位配合,從而保持一種中庸的美感。《回聲》與譚盾、朱曉谷此前為古箏所寫的作品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在作品中運用的大量對比動機方式與西蒙·施特恩·安德的作品《序曲》是相似的。秦文琛對琵琶的處理,使其以深入的方式與樂隊營造的場景相呼應,有時其聲音與樂隊一種近乎宗教性的方式融為一體,有時又以充滿活力的方式參與其中。而《對話山水》則帶來了較好的感官效果,其伴以大自然與人類活動相關的聲音(鳥鳴和蟬鳴的聲音以模仿或音頻模式呈現),在尋求與五線譜對應的關係下,這些聲音幾乎與管絃樂隊的銀色融為一體。這不僅體現了作者對自然和生活的尊重,也是一種在組織音樂本能、實物及符號學上的嘗試 [15] 
室內樂作品
秦文琛的室內樂作品,沒有其交響樂作品的音響氣勢,但仍給人以較深印象。這並不是來自純粹的音響力度本身,而是源自其音樂的思想、觀念、音響品質、藝術性和個性化的創造。其音樂特點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予以概括:草原情結、東方韻味、音色音響觀念 [16] 
第一,《喚起記憶的聲響》和《太陽的影子》系列等室內樂作品,均凝聚着作曲家身後的草原情結。這種草原情結源自他童年生活的故土——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太陽的影子VII》在反映草原文化的音樂作品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從中可以感受到長調的悠揚、馬頭琴的滄桑、蒙古口弦的條約、蒙古箏的吟唱、呼麥的神秘等,這些富有草原氣質的音樂元素,通過作曲家在西洋樂器上的打造與整合,貼切地表現出草原音樂所藴含的樸拙的音色音響,抽象地勾畫出一副耐人尋味的草原景象。第二,如果上升到文化與哲學層面審視秦文琛的音樂創作,東方氣質與意藴的突顯是毋庸置疑的。其音樂中,對單個音的處理,對細膩漸變的音響色彩的控制,對空靈淡雅音響的追求,對五聲性音高核心作用的腔調等,都折射出東方文化的審美情趣。第三,他在強調豐富的音色音響表現的同時,也給予樂音一定的表現空間,儘管其音高材料的使用相對簡約,但正是這一空間稱為吐露鄉音、突顯東方氣質的一個重要窗口。秦文琛的音色音響的表現在其音樂中佔有主導地位,音高旋律的表現卻退居從屬地位,即僅作為音色音響表現中的一種輔助元素。如在表現草原音樂特色方面,秦文琛並沒有像大部分作曲家那樣將蒙古旋律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段,而是捕捉到蒙古族音樂中特有的音色音響元素進行發揮,如馬頭琴拉弦時所發出的噪音,包括微分音、遊移的音,傳統專業耳朵認為的那些“不準確的音”;以及在馬頭琴齊奏中或為長調伴奏中即興成分導致“奏不齊”的特點。秦文琛在傳統樂器上開發新音色、塑造新音響乃至噪音技術的運用,均體現出一定的現代意識,這些新穎的音色音響技術並不是用來“唬人”或搞什麼噱頭,而是基於音樂表現上的需要對音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深化作用,同時反映出作曲家對音響品質把握的高度 [16] 

秦文琛獲獎記錄

作曲類
  • 2001    德國“Buerger Pro A”管絃樂作曲比賽第一名[1]     《際之響》    (獲獎)    
  • 1999    德國“漢諾威雙年屆國際作曲比賽”第二名[1]     《合一》    (獲獎)    
  • 1998    “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獎[1]     (獲獎)    
  • 1997    武滿徹國際作曲比賽-入選獎[10]     《意韻》    (獲獎)    
  • 1994    第3屆台灣作曲比賽-佳作獎    《幽靈II號》    (獲獎)    
教學類
  • 2006    中國文化部“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1]     (獲獎)    
  • 1999    霍英東青年教師獎[1]     (獲獎)    
其他
  • 2008    北京市“四個一批”優秀人才獎[1]     (獲獎)    
榮譽稱號
  • 2015    寶鋼優秀教育獎[19]     (獲獎)    
  • 2015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9]     (獲獎)    
  • 2016    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9]     (獲獎)    

秦文琛社會兼職

2024年5月,任第七屆北京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21] 

秦文琛人物評價

就從聽過的秦文琛的音樂來看,它們是將中國民族文化與西方作曲技法在深度和廣度兩方面都做出最出色融合的範例之一。這位出生在鄂爾多斯的作曲家,以細緻入微的方式展示了自己民族的性格,其音樂恢弘的外在氣勢的實質,則體現了沉靜的內在氣質,而尤其令人驚歎的,是他在作品中對各種音響細節的強力掌控,使得音樂浸染上一層理性的色澤,同時,又能讓聽者從中獲得感性的認知 [17] (三聯《愛樂》雜誌編輯李崢評)
他的作品給人的深刻感,不是簡單靠理性分析與歸納就可以概括的;他的作品給人的情感體驗,也不是靠簡單的日常情感聯想就能夠明確把握的。體驗他的作品同樣需要感性的智慧與真情的投入。所有這一切都讓人對他的作品着迷 [12] (音樂學者周海宏評)
訴諸於聽覺而打開的精彩音樂世界 [10]  (德國《黑森州日報》評)
他(秦文琛)的作品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東方色彩及個人的音樂語言,確實給了人們一個驚喜 [10]  (《漢諾威新音樂》評)
秦文琛用音樂證明了自己是一位國際級的音樂家。對於這一點,即便他是來自遙遠的東方我們也根本無法否認 [18] (德國《波恩彙報》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